分享

《蜀素帖》临摹解析

 百了无恨 2015-09-06

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米芾 北宋皇祐三年——大观元年(1051—1107),自署姓名芾或黻。翁方纲谓自元祐辛未,始书用芾,以前皆书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等。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蜀素帖》因其用蜀地所织绢素书自作诗卷,(乌丝栏)故称《蜀素帖》,此卷作于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芾时年三十八岁。以下就书史上对其书法的品评来谈此作的技法特征与艺术特色:

1、《宣和书谱》云:“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好事簪缨之流,出其所有奇字,以求跋语,增重其书而芾喜之,即为作,古纸临仿,便与真者无辨。”此则记载说明:(1)米芾各种书体都精能,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因为各种书体之间技法是可以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独有四面,对用笔的方向、势的把握才能极尽变化又沈著飞翥。(2)米芾善于观察,精于临摹,临摹法帖能到丝毫不差的地步,为其集古字奠定了基础,精于临摹则说明对古人技法能心领神会并能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既提出高了识见,又丰富了手的表现力。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2、黄庭坚《山谷题跋》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札,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耳。”山谷在这里着重强调米芾尚于取势,笔势强劲。米芾自己也说:“臣书刷字。”刷就是重侧锋取势,是学二王书法的切身感受,也是其书法的成功所在,相比于晋人,米芾书法过于跳荡,不如晋人简旷,所以有“未见孔子”之讥。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3、赵构《翰墨志》云:“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昔有人讥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贫道特爱其神骏耳’。余于芾字亦然。”确实,观米芾此作,用笔、取势左右逢源、俯仰粘得,毫不经意,逆势、刷掠于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用散卓笔,较晋人笔要软,所以,米芾特别强调逆锋,以逆锋取势,他强调“八面出锋”,原因也在这里。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4、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其《提笔法》云:“陈寺丞、名昱,伯修之子也,好学书,尝于枕屏效米元章笔迹,书杜少陵诗。一曰,元章过之,见而惊焉。因受以作书提笔之法,曰:‘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进《黻扆赞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法,元章曰:‘此无他,惟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当自熟矣。’”由此则记载可知,并非如赵构所说的芾于真楷不甚工,而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只是不轻易写而已,并且是悬腕书写,可见其功力之深。从另一方面来说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小楷更是如此,用笔要求精准、肯定、果断、节奏舒畅,用墨要求珠圆玉润,历代行草大家都擅小楷,只是这门技艺他们自小就会的,所以很少在书论中提及。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以上四则评论正适合于《蜀素帖》,此为其中年力作,是集古字,特别强调侧锋取势的典型范本,用笔极尽变化,其学晋人正如董其昌所云:“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临写此帖应特别注意入锋、逆锋的角度,点画的衔接及用笔提按节奏的变化等等。同时将其与字势结合起来,临写不宜过大,只要比原作稍大即可,临写时要强化其用笔的方向、力度、字势,不然就会写得平匀。这样多读、多临、多体会,必定会有收获的。

名帖精临   翁志飞: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