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原创】武装反攻无锡(上)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15-09-06

 武装反 攻无锡(上)

                                     ——读匡建中《回忆录》的回忆之三十三

   匡建中先生的回忆录到1967年8月以后就十分简略了,因为他分管的无锡市的常 委管理与外调工作实在乏善可陈。

时间到了1967年8月下旬,从7月3日深夜离开无锡已经一个多月了,8月上旬得到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后,轻院的陈象川之流要“高举着大刀长矛,血气腾腾杀 回无锡”的诺言不得不兑现了,反 攻无锡的大事不得不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此时的六派头头早已像蜀国的后主刘阿斗成了魏国的俘虏一样“此间乐,不思蜀”,你说不是吗?他们一个个在南京镇江,工人不要上班、学生不要上课,厂里的工资、学校的助学金照拿(中学生没有),在那里享受着动乱共产主义的生活,吃喝行睡都不要钱,这样的生活到哪里去找?不但如此,即使是原来留在无锡的主力军战士听说了这种情况,纷纷借口受到“九二”不公正待遇,而络绎不绝地前往镇江。当然“杀 回无 锡”作为蛊惑人心的口号喊喊容易,真正要杀回无锡他们也深知谈何容易。但是也有不怕死的,红总的实权派陆渭文独自一人带领主力军武装人员开启了真枪实弹反攻无锡的武斗,妄图通过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

还是那句老话,田玉不想渲染武斗的血腥场面,为不使历史空白,这里简约地摘录一些片断。反攻无锡的战斗是从1967年8月下旬开始的。

8月22日半夜,一支进入无锡县的主力军先遣小分队偷偷地进入事先停放在镇江车站的空车厢,当由南京开往上海的92次快车经过镇江车站时,将这二节车厢挂在92次列车尾部,当列车到达洛社车站时,调度室来了临时停车一分钟的指令,在这一分钟时间内二节车厢内的主力军武装小分队已安全地下了车,抵达了目的地。这一次送到无锡县洛社镇的主力军骨干约八、九十人。显然这近百人的队伍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只能算是探一探路子。
    8月31日,由陆渭文亲自带队,组织了主力军约有五、六百人,商借了二艘大型木船,准备经长江水路,经江阴进无锡洛社镇,不料临登船时发现船小人多,只能容纳一半左右的队伍,于是只能临时改变计划,由陆渭文带七兵团等3百人队伍按计划先行,木船向江阴方向进发。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红总的指挥水平有多差劲,两只船预计的载客量竟然是实际的一倍。这样有一半人不能上船去无锡,实际上也导致了反攻无锡的失败。

东方将晓的时刻,木船终于到达江阴。木船原路返回镇江,准备载后续队伍前来。到达江阴的主力军绕开大路步行一天,晚上露宿在荒郊,直至第二天9月2日上午到达无锡县玉祁镇,下午到达洛社镇,队伍住进洛社师范学校。此时距离开无锡市正好2个月,两个月后再次回到无锡,陆渭文心中感慨万分,终于又回到了家乡。不知此时的他会不会产生一丝悔意,如果不离开无锡那又是怎样一种情景?
    情况并不像陆渭文设想的那样发展,出乎意料的是9月3日过去了,并不见后续部队到来。9月4日终于盼来了乘火车来的镇江指挥部的副指挥徐志纯等人,很快找到了陆渭文,并当面传达了“指挥部”的最近决定:“留守洛社待命”。原来从8月31日陆渭文带头离开镇江后不久,六派的支持部队硕放空15师政 委吴世俊赶到镇江,阻止了在镇江码头等船出发的一兵团所有人员继续向无锡县开进。这时中央文 革小组已派出以徐锦平为首的中 央文革“无锡问题调查组”来到江苏,并通知“六派”“九派”双方在军事上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将承担一切后果责任。这一决定使已经进入无锡县的主力军队伍变成了“孤军深入”的被动局面。这时的陆渭文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骑虎难下”。进,没有后续部队,显然难以取得胜利;退,寸功未立回到镇江,弄不好还要惹人耻笑。那怎么办呢?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