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背后故事(下)

 国之档案 2015-09-06

    殷墟本身的价值首先是文字价值,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若是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辞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呈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蒙岁月。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把有记实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首要分布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万余片,震动了世界。最闻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96余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于1973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发现于1991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硕,搜罗祭奠、畋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糊口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供给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甚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但功不可没的是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叫唐际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江西萍乡人,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我国殷商考古的著名专家。 他不是安阳人,却感动了安阳人。考古学者一直把商文化分为早商和晚商,而唐际根认为还应当有个中商。 但中商王朝的都城在哪里呢?他将目光瞄准了豫北冀南地区。1998年春,他带领考古队在紧邻殷墟的洹北花园庄、韩王度、屈王度附近开始集中钻探。历经8个月艰辛的发掘,终于使安阳洹北商城的1号宫殿基址清楚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一被称为中国商史研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前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他又果敢大胆地建议:让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重回“故里”。司母戊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能让它回到故乡“省亲”,为殷墟“申遗”助力添彩,这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 当他把这一想法跟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沟通后,得到了鼎力的支持。2005年的中秋节,这个国之重器在离乡59年之后终于重回故里。 司母戊鼎回安阳,成为整个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殷墟遗址自20世纪初开始发掘以来,出土了约15万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和种类丰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被散存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民间收藏者手中。目前,仍有文物被不断发掘出土。 只有为殷墟出土的文物建一个“家”,才能把这些“宝贝”留在安阳。唐际根又提议在安阳建一座殷墟博物馆, 于是,经唐际根牵线,2005年3月,由安阳市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按照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的建设方案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无偿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单独管理,展品均由考古所负责提供。 殷墟博物馆是殷墟“申遗”一个重要的砝码。(编辑: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