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领导看的文章一定要用作文体

 望月观星 2015-09-06


读书有疑 2015-08-10

中国现状:给领导看的文章,一定要用作文体丨婵婵论道

文/婵婵

晚上,手机上收到钛媒体的独家新闻《惠普员工来信:人无仁,惠普亡》。也许很多人会立即惋惜又一家大公司的轰然倒塌。但是除了传达“惠普旗下全资子公司华三通信网络公司及其他一些中国区业务被清华紫光收购”这个新闻之外,这篇出自两位惠普员工笔下的文章,虽然看起来是在表达一种对惠普高管的激愤情绪,但是就文章本身而言,却丝毫不能感染到我。

正好这几天我有幸读到某个大公司员工写的文章。与上面提到的“惠普员工的来信”相比,这些文章同样传达了一种十分激昂的情绪,只是态度正好相反,充满了吹捧与自夸。我相信如果是你读到这些文章,会找到一种“年终总结”的熟悉感。

都是高学历的人,却写出典型的中国式作文——空洞的口号加无节制的煽情。强烈的正反对比全部基于作者的主观安排,事情本身不是论证的基石,而是作者发泄情绪的工具。我想要强调我为惠普的付出,就先对惠普价值观进行各种高大上的粉饰。任何公司所宣传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理想状态,也就是他们奋斗的方向,而决不是已经实现的现状。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满意或不满,应该是收集各方的意向,理清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分析各方是怎么想的,是什么事情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为什么能赚很多钱却写不好一篇文章?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有人认为写文章要讲究词藻,但实际上,写文章同说话一样,是一个说理的过程。但是说话并不需要过于强调逻辑性,当语言是从口中出来时,这个说话人的表情、相貌、姿态语言、说话口吻、衣着打扮都是语言的好帮手,听的人,在全面接收信息时,会不断地受到语言帮手们的干扰,而不能、也不用完全专注于说话者的内容,再加上情绪通过口语传达往往更具感慨性,同时口语又极不容易被听者完整记住并加以分析,所以语言本身的逻辑结构如果有些问题,也极易被掩盖。

但是写文章却不是这样,作者的所有思想唯一的表达出口就是文字,当读者专注于文字时,只要他自己不走神,就没有什么能干扰他对文字进行逻辑分析。而且看到后面时还可以再翻回来反复地研究前面看过的文字,所以,对书面文字的要求比对口语的要求高得多。所有的TED演讲,作者都是先写好文章,再经过数百次的口语练习,才能最终站在TED的演讲台上,侃侃而谈。

真正落实到文字上的说理,要比嘴上的说理更难。如果作者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很难写好一篇文章。同样,如果读者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就很难欣赏真正有逻辑水平的好文章。反而更容易喜欢阅读印证自己情绪的文章。

典型的中国式写作有两个特点。第一,喜欢将口语中的不严谨带到写作中。第二,日记体与作文体,各是各,绝不会混为一谈。而第二点,直接导致第一点。

多年来央视化的口语代表了一切正式语言的标准。中国的语文教育,只要上过小学的人,就能探索出其中的道道来。老师的命题作文和给老师看的日记,都有一套标准的范式。永远爱国、永远爱亲人、做错事了会马上承认、出去旅游了要有上升到爱国爱生活这个高度的深思、老师永远是辛苦的、妹妹永远是可爱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乐观是对的,悲观是错的、必须词藻华丽……总之,一切要按照一个你我都心照不宣的标准来写。如果我就是有懒癌,觉得妹妹是个熊孩子,老师看起来真不咋地,没啥远大理想,这些只能写进自己的博客,在另一个世界传播,而绝对登不上学校的公告栏里受到表扬。

学校的语文教育是为了教学生认字,而认字的终于目的却是为了统一思想,不是鼓励多元化思维。本来语言是有助于人提高思考能力的,但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锻炼,反而被灌输了各种口号与完美标准,所以学生没有机会锻炼逻辑思考能力。越是好好学生,最后越容易变成满口空话,没有分析能力和辨识能力的成年人,思维方式还一直停在作文写作里。

中国多年来的语言教育,造就的就是今天这样的现状。给领导看的总结,那么一定是作文体,由标准范式组成。在简书上开个账号写的文章,那多半是日记体,小伤感小情怀一套套。如果能将心情日记中的真情实感分一点给作文体的文章,那么在领导看来,这样的文章就算是好文章了。

我们比较中西方的数学教育,能清楚地看到,数学教育是没有潜规则的,一切学习方法都可以相互探讨和借鉴,但是语文教育就很难向西方学习。从根子上来讲,中国的语文教育就不是为了教你说理,而是要你接受他们的道理,直到把你培养成能按照他们的道理来分析一切事情的人。其实中国人写文章还是讲逻辑的,特别强调框架。比起很多外国人散漫地写,中国人的框架感更强。只可惜最终框架仍然流于形式。

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分讲》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公共话语逻辑和说理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一个人一旦错过了易于培养思想和话语习惯的形成期,即使后来有机会获得有关知识,也很难真正成为习惯。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在具体教学中,六年级公共说理分为两个部分:一、辨析逻辑谬误;二、提防宣传……要辩析的逻辑谬误有五种:过度简单化、浮泛空论、循环论证、虚假两分法、无凭据推理。要提防的宣传手法有十种:人云亦云、谩骂、偏见、势利、老百性的话、吹嘘、“科学”根据、证词、恫吓战术、株连……

美国人对幼儿阅读的重视远远胜于对基础数学的重视,现在中国的父母也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但是博览群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也许还有很多父母不明白。阅读是为了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写党和国家需要的作文是两码事。有人以为孩子写出好的作文是因为他们阅读得多,其实阅读得再广泛,只是为了写好作文,那真的不需要花费苦力去阅读。

有人在知乎问怎么教孩子写好作文。其实,把写作文、写日记与通过阅读学会说理分开来看就行了。也就是说,你要鼓励孩子用不同于作文的方式去看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给我打赏。按住图片不放,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如未出现此项,可保存图片至相册再扫描。)

后喻时代

与教育为伍,同时代并行

走向智慧的未来

微信号:futurewise

长按中间的小图标,识别二维码,可关注婵婵的公号后喻时代:)

关于后喻时代(futurewise)

这个时代早已被科技颠覆,我们必须蹲下来向孩子学习,虚心向比自己小的年轻人求教,这也就是美国社会学家Margaret Mead所说的“后喻时代”(post-figurative)。我会在这里推送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包括一些书摘、书评、时评和八卦。

读书有疑

微信公众号丨doubtsinreading

投稿信箱丨doubtsinreading@qq.com

嗨,这里是读书有疑。每天推荐新书、文摘、热辣点评、短篇阅读等。

文章选择宗旨就是有趣、有品、有疑,欢迎订阅本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