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宗探脉 源远流长 丰润曹氏家族迁徙史

 汉沽老潘 2015-09-08

十八世纪中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文学巨人――曹雪芹,他的《红楼梦》享誉瀛寰,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曹雪芹为什么能创造出《红楼梦》这个人间奇迹?除了他个人的修养和勤奋,当然也离不开时代环境的锤炼和哺育。曹雪芹作为丰润曹氏的后裔,丰润曹氏家族的兴衰不仅是时代演变的缩影,而且这个家族的文化积淀也无疑会对曹雪芹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探寻丰润曹氏先人从遥远的时空走过来的一个个脚印,从一个特殊视角认识曹雪芹和他创造的奇迹,或许不无益处吧?

(一)历史源流

丰润曹氏家族的着悠久的历史源流。《浭阳曹氏族谱》亨上卷《曹氏得姓源流图》,明确记载着曹氏始祖及其传宗接代乃至得姓的史迹:

帝喾高辛氏――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西伯昌――叔振铎(封于曹遂以为姓)

帝喾高辛氏,据《史记。五帝纪》记载,是黄帝的曾孙。高辛氏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玄嚣和蟜极都没有获得帝位,到高辛氏成为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继颛顼在夺权斗争中打败共工氏,得立帝位。

后稷,是周部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他是帝喾高辛氏元妃姜原(一作“嫄”)所生。姜原生稷于荒野,起名叫弃。后稷长大成人,喜好农耕,能够根据土质决定种植庄稼。他的封地是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邰接近雍、杜诸水汇入渭河的河口处,是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后稷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带世代种植“百谷百蔬”的传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人们种植,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窋,是后稷之子。到不窋之时,夏已进入后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周人的居住地也不得安宁。于是,不窋率众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壮大自己的力量。

鞠,是不窋之子,他与父共同致力于发展泾水中游的农业生产。
公刘,是不窋之孙,他生活的年代在商初。他在豳(今陕西邑县西)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使那里很快成为一个富庶之邦。接着,凭借武力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作战武器,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是公刘以后的几代周人首领,他们坚持不懈,致力于周的壮大与发展。

高圉、亚圉、公叔祖,他们生活的年代,周逐渐成为殷西的强大邦国。
古公亶父,将都城由豳南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周原”。在那里他兴建城邑,治理田土,使岐周耕地剧增,人丁兴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也更加强大。古公亶父驱除了散居于岐山一带的混夷、西戎诸部落,收服了附近一些弱小部落。岐周强大之后,开始了“翦商”事业。古公亶父后来被尊为“太王”。

季历,是古公亶父的幼子。他继位之后,人称为“王季”。他在位时期展开了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先后征伐了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都取得胜利。

西伯昌,是季历之子,他继位后称为周文王。周文王初立时,仍以主要力量攻击西北各部族。他北逐玁狁,西攘混夷,在泾水上游灭密(甘肃灵台西)、阮(泾川东南)、共(泾川北)等小国。扩大了疆土,巩固了后方。此后,全力向东发展。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作为向东扩展的前哨阵地。接着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陕西户县东),占有的渭南。不久,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由岐周迁都于此,关中平原全部为其所有。以后又很快东达江淮,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使岐周发展成为商朝的一个强大对抗力量。

文王昌去世后,其子发继立,是为武王。次年在盟(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军容,举行伐商演习。周武王十一年一月甲子日亲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各方部落,一举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湛县)。经牧野(今河南湛县西南)会战,阵前商军的奴隶兵纷纷倒戈,引领周军入城。商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号称“宗周”。

周武王病故,幼子诵继立,因其年幼,由周公旦摄理政事。商纣王之子武庚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叛乱,周公旦及时做好准备,亲率大军出征。用三年时间讨平叛乱。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而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叔振铎,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武王姬发的弟弟,被封于陶邱(今山东定陶和曹县一带),国号为曹,子孙遂以国号为姓。鲁哀公八年(前487)宋景公灭掉曹国,叔振铎的子孙为防迫害,就近分散,其中的一支迁到沛(今江苏省徐州市的沛地)。

沛的东部,有泗水河傍城流过,再向东二三十里是风光秀丽的微山湖。曹氏族人在这里垦植课读,繁衍生息。

公元前221年,秦王蠃正统一六国,建立了秦,定都咸阳。秦王称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当时对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严酷的法律、繁重的徭役与赋税,使人民忍无可忍,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迁到沛地的曹氏族人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曹参,他就是后来的平阳候。

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中,规模最大的是崛起于蕲县大泽乡的陈胜、吴广。后来建立了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支起义军的一支重要力量。曹参与刘邦一同举事,起义前刘邦曾任沛县泗水亭长,曹参任沛县狱掾(县佐吏官,主刑事),萧何为县主吏。曹参跟随刘邦攻城拔寨、杀敌破阵,智勇非凡,与秦将章邯、司马尼、李由、王离、赵贲、章平等交战,战无不胜,累次升迁。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分封诸王及功臣,其中功臣封侯者十八人,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食邑平阳。

汉惠帝元年(前194),汉朝实行了诸侯国相位理政的制度,曹参受命为齐丞相。曹参相齐九年,齐国政治安定,人心思集,有“贤相”之誉。汉相萧何卒,曹参被招为汉相,出入三年卒,谥懿侯。曹参后世子孙有八人袭封“平阳侯”。这就是丰润曹氏后世传颂的“平阳显于汉”的光荣历史。

(二) 迁居灵寿

东汉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土地兼并激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爆发了滇零领导的金城、陇西、安定诸郡的羌人起义;曾旌领导的会稽农民起义;张伯路领导的沿海九郡农民起义;章河则领导的扬州六郡农民起义;广陵张婴领导的农民起义;九江徐凤领导的农民起义等数十起,……最后导致了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这时,曹参迁到沛国谯(今安徽毫县)的后人曹操却以镇压黄巾军起家,最后统一了北方割据势力。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洛阳,次子曹丕嗣位丞相、魏王,旋即代汉称帝,都洛阳。曹丕即帝位后,追尊曹操为武帝,并分封其兄弟子侄辈为王。

曹丕异母兄弟曹衮(杜夫人所生),少好学,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为文,左右惟恐其耗费精力致病,极力劝止,他却乐此不疲,不肯听从。建安二十一年(216)封平乡侯,黄初二年(221)进爵为公,四年改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太和二年(228)就国,后改封中山恭王。

曹丕异母兄弟曹彪(孙姬所生),建安二十一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进爵汝阳公,三年封弋阳王,又徙封吴王。嘉平元年(249)兖州刺史令狐愚与太尉王凌谋逆,迎彪都许昌。事败,曹彪自杀,妃嫔及诸子皆贬为庶人。正元元年(254)高贵乡公曹髦怜悯其后,遂封彪世子曹嘉为常山真定王。

魏国自曹丕之后,政治越来越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以皇族曹爽为首和以权臣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司马懿在曹操时被起用,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曹睿时,他是指挥对蜀作战的主将。曹睿死,年幼的曹芳即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嘉平元年(249)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继续掌权。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当政,用灭族的惨忍手段把党附曹氏的大臣消灭殆尽。甘露五年(260)曹髦不甘为司马氏作傀儡,率宿卫攻司马昭,被司马昭杀害。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咸熙元年(264)年其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以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他们相互屠戮,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致使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建兴四年(316)匈奴人刘曜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转入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

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中山恭王曹衮和常山真定五曹嘉的后代就地分散,其中一支迁到了灵寿县,居住在今县城北岗头村。

灵寿县位于今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北近百里处,地处太行山脉东麓。境内群峰林立,沟壑纵横,其中文山、凤凰山、楸山、佛护山、漫山、富豪寨山、朱山、王母山,山势峥嵘,峻拔峭立。滹沱河、松阳河及其支流卫水、淤泥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城。灵寿县,历来为北方重镇,县城(故城)西侧的赵武灵王旧地赵王城遗址至今尚存。曹氏择居的岗头村,距县城(故城)十五里,是一片靠近山丘的开阔地,西北——东南流向的松阳河在村西日夜奔腾。这里,水有舟楫之利,陆有通衢可行。曹氏族人在松阳河畔男耕女织。练武习文,繁衍生息。

经过隋唐到五代十国末期,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回师都城,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的第四年,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经过十九年的征战,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统一全国,结束一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赵匡胤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中,迁居灵寿岗头村的曹氏后人中涌现出一位武功盖世的大将——曹彬。

据《宋史。曹彬传》记载: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芸,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为成德军牙将。

曹彬历任河中都监、潼关监军、西上閤门使、晋州兵马都监、左神武将军、伐蜀都监、义成宣节度使。开宝六年(973)进检校太傅,七年率军对南唐用兵,次年克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后主李煜降。以功授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978)进检校太师。咸平二年(999)六月病故,年六十九岁。真宗赵恒亲临曹府哭祭,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封其妻高氏为韩国夫人。

曹彬共七子,长子曹璨授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武懿。二子曹珝尚秦王兴平郡主。三子曹玮字宝臣,战功卓著,历任环庆路、真定路、泾源路都钦辖,汾州、渭州知州,泾源、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环庆、秦等州缘边巡检安抚使,安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昭武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谥武穆。四子曹玹左藏库副使。五子曹玘尚书虞部员外郎,封吴王,谥安禧。玘之女即慈圣光献皇后。六子曹珣东上閤门使。七子曹琮西上閤门副使。曹彬父祖葬于灵寿城西三十里的延白村,今有碑刻矗立其地。灵寿曹彬孙辈及以下后人,亦多为才略杰出、业绩显赫之士,兹不详列。灵寿阶段,可渭曹氏家族史上的又一辉煌篇章。丰润曹氏对于灵寿先祖怀有深切情感,族谱及碑铭中屡屡追述不辍。

(三) 迁徙豫章

北宋政权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吸取了唐末教训,采取了削减州郡长官权力、分割宰相权力、分散禁军统领权力等一系列守内虚外的政策和措施。这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却种下了种种祸根。军事力量减弱,北面辽国和西北西夏的袭扰不能抵御。宋政和五年(1115)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金国之后,频频发动对北宋的入侵。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分两路南下,西路金军攻克太原,与东路军共同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封城破。次年4月25日,俘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图籍北撤,北宋统治至此结束。这就是耻辱的“靖康之难”。

五月高宗赵构继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又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当时在宋朝供职的臣僚及亲属大多随势南迁。丰润曹氏远祖曹彬的七子曹璨、曹珝、曹玮、曹玹、曹玘、曹珣、曹琮;四孙曹仪、曹侃、曹佾、曹佺;曾孙曹诂、曹诗;玄孙曹实;六世孙曹孝庆等均为宋朝官吏,有的北宋时就在南方官,有的于高宗弃北南迁时随之南移。《畿辅通志》卷一七一载:

盖曹氏当靖康之末。子孙多从高宗南渡,无复在北者。

周汝昌先生在《河北丰润的光辉》一文中论述:

曹彬生有七子,皆为显官。第三子曹玮,彰武军节度使,谥武穆。他的后代,因仕宦,或因宋高宗南渡,士大夫纷纷逃离北方,以避金兵。其五世孙有名曹孝庆者,宋度宗咸淳中(1266-1274),官至显文阁侍制,其子孙遂寄籍于江西新建县、进贤县。

《武阳曹氏族谱。迁徙录》载:

孝庆公宋理宗朝官右正言,咸淳元年知隆兴府(即南昌府)治,因由河北真定府灵寿县携家南迁,居省城顺化门内,今称曹家巷者是也。

因楚汉时南昌一带置郡,称豫章,故迁此曹氏族人称为豫章曹氏。曹孝庆被尊为豫章曹氏之一世祖。

关于曹家巷,1993年夏季中央电视台《红楼梦与丰润曹》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还曾经在那里考察过。据称正在改建,只剩下一座古宅。电视画面上还映出曹家巷那条长长的巷道,看来地点清楚准确,尽管这个巷子已无曹氏后人居住,这段历史还为当地人所记忆。

落居曹家巷的曹孝庆,生子曹善翁、曹美翁。长子曹善翁,一名浩,字元长,号天其,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进士,授大理寺卿。后来弃官请归养亲。而此时,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虎视眈眈,大举入侵南宋。但几次南征,都遇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感到平灭南宋并非轻而易举,于是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略。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元军从宁夏经甘肃入四川,然后分三路,平灭云南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包围。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元月,元军增加兵力,攻下南宋重镇襄阳和樊城。后派丞相伯颜率大军水陆并进。景炎元年(1276)二月,元军占领临安,伯颜与元军统领史天泽闻曹善翁贤能,且早慕善翁先世曹彬之功德,于是二人星夜徒步往访,束帛加璧以进,请善翁弃宋事元。善翁慷慨陈词,矢志不事二主。伯颜、天泽倍极钦敬,遂无可奈何地离去。

曹善翁以为省城非久居之地,携家眷迁居于城南四十里的辟邪里。在辟邪里曹氏族人还勘选了祖茔,后来曹善翁及子孙多人葬在这里。末久,又迁居江西豫章武阳渡,后代子孙遂以武阳曹氏相称。

武阳渡位于江西南昌东南三十五里,相传唐代武阳郡公韦丹治水过此。始安舟设渡,解除东西两岸涉水之难。后人思其功德。故称此渡口为武阳渡。

武阳渡本位于渡口东约五里,距南昌县城四十里,这里地势险要。景色秀丽。据《武阳曹氏族谱·胜迹志·曹氏始建祠堂》记载:

(武阳渡村)北有象山巍耸以为护卫,西有虎河(即抚河,亦称武阳水)如带以为环绕,东有平畴如掌以为耕作,南有方塘如鉴,四时不涸,是亦揽山川之秀,而居形胜之区也。

武阳渡村西、南两面山峦叠嶂,远处有白湖岭、江前岭、旗冈、会龙冈、潭冈、石冈、渐岭、虎山等,近处有梧桐冈、横冈、麦山、澹岗山、象尾冈、长定冈、沙冈、莓苔山、隆冈等、星罗棋布,此起彼伏。其北数十里有鄱阳湖碧波万顷,是避兵的绝好去处,也是曹氏族人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曹氏族人在这里耕读为业,留下了白沙庵等众多文化遗迹。他们严训子孙,所订“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家训,成为后人激励上进,严谨作人的准绳。子孙多有大器者。

曹善翁生子二:长子义、次子华。子义,太学生,暮年不乐仕进,徜徉山水,著有诗集遗世。生子三:长端可、次端明、又次端广。

端可:字与立,仕元为万户侯,两任藩岳,钦赐便宜行事,今江西武阳曹氏多为其后。长子孔直,字本仁,仕元领千户职。孔直子斌之,字叔济,领千户御持节,讨伐红巾军,殁于阵。

端明:字伯亮,行二。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迁居丰润,占居咸宁里,为丰润曹氏始祖。

端广:行三,随仲兄迁居丰润,后又卜居辽东。

孔直弟孔方之子荣之,字叔颜,号归田叟,行二。以才干举贡于京,授惠州府兴宁县知县。

(四)   落籍丰润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灭元,建立大明王朝,于公元1398年病逝,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因当时诸王势力强大,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建文帝便和刘泰、黄子澄商议“削藩”,引起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第二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誓师北平,起“靖难军”。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终于在公元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成祖。该年按明代科举制度为乡试年,但因兵革仓猝未及举行。次年(1403,改元永乐)二月,礼部奏请成祖“以今年秋八月令应天府及浙江等布政司皆补试。制曰可”。

此时豫章武阳曹氏,有曹端可、曹端明、曹端广弟兄三人。长兄曹端可在元大德朝两任藩岳,钦赐便宜行事,授万户侯。三弟曹端广,可能年纪尚幼,各种资料未见其在豫章时有何官职及活动的记载。曹端明行二,字伯亮,苦志芸窗,早岁即补郡弟子员。但乡试屡试不第。永乐元年秋八月的乡试,再次名落孙山。他带着落榜的失意,遨游燕都山海之间。

当他来到丰润县之后,见县城之北还乡河(又名浭水)自东向西淌徉奔流,仔细询问,当地人称之为“浭水朝京”。而且还讲出了一百七十多年前,宋徽、钦二帝被金兵掠过此河,留下了“西流浭水自还乡”的诗句。还乡河水质甘冽,当地人以之烹茶,味道佳美。曹端明生在南方,品茶习尚极重,见浭水有此特长,倍感欣喜。还乡河水清澈,河底细石皆分五色,桥上望之烂若披锦,更使他留连忘返。他夜宿于县城,早晚又可见河滩上落栖的群雁鸣叫之声,当地称之为“西沙落雁”。过河二三里是形如琵琶的披霞山,山势缓润,遍披茅草。深秋经霜变红,整个山头象落满如血夕阳,当地人称这一奇景为“披霞晚照”。山上还建有真武庙一座,更平添一种神秘色彩。

县城北五十里巍巍高耸的陈宫山,是丰润天然雄浑的屏障。县城南二十里平畴万顷上崛起的车轴山,孤圆而高,势若卧榖,上面绿树葱茏,山巅辽代建筑无梁阁、药师灵塔形成县前之“书案”,是丰润文风的象征。县城西南侧辽代古建天宫寺塔、庙,巧夺天工。县城内唐代古建关帝阁、魁星楼雄伟壮丽。城外沃野广袤,且丰且润,遂生落籍之意。

当时京东一带几经征战,屠戮逃亡,人烟稀少,大量土地闲置、荒芜。明代统治者从山西、江西、浙江、河南等地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以发展生产,充实北方力量。曹端明回到江西后,遂于永乐二年携家北迁,落居丰润。

关于曹端明迁居丰润县的具体情况,至今发现的《浭阳曹氏族谱》及曹氏碑铭中有20多处记载,元上卷载曹鼎望撰《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云:

自明永乐年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一卜居于丰润之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之铁岭卫。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载:

(丰润)……以上村庄悉隶于八里五图二卫。旧志云:明永乐二年始编社屯。改革之后,人民鲜少,地广不治,招集流亡复业。并迁江淮、浙江、江西之民实边。乃以土民编社,迁民编屯。嘉靖元年民稍复业。编民户为八里:仁西社(里)、杏西社(里)、家南社(里)、坊市社(里)岁丰社(里)、丰济社(里)、孝西社(里)、咸宁社(里)。

这两处记载告诉我们,曹端明携弟曹端广迁居丰润,落居在咸宁里。这个咸宁里,不是一个街道、巷弄的名称,而是相当今镇乡一级的区划单位,是丰润县城及周围一片较广大的地域。关于“落籍”的具体位置,《豫章曹氏坟碑记》记载是:“本里咸宁八甲”。《浭阳曹氏族谱·迁徙志》记载是:“城内西街。”
丰润城内西街路南、路北,有两片住宅区,南面一片历史上传统的名字叫“大仓”,路北一片历史上传统的名字叫“后卫”。据丰润曹氏二十一世曹兆荣撰的《丰润曹氏旧居》记载,到明末清初,丰润曹氏占居了西街路南,路北这两片住宅区。曹氏族人在这里经营建设,形成了豪华的府邸、规制的宗祠,在县城四周兴建了松茨园、冷心亭、近林亭、锦溪亭、西郊园等六大园林,建起了郑八庄、小辋川、小泉、白云岭山庄等四大别业和家酒作坊,以及北京京孙公园和东四牌楼干面胡同的两个府邸。

迁居丰润的曹氏始祖曹端明,精通堪舆,对祖茔的建设极为重视。据曹端明之孙曹安撰写的《豫章曹氏坟碑记》记载:

(卜居)后数年,复自择宅兆于此西河之上,尝抚安父及安言曰,此地口向宽,发越迟,欲速者固不喜。然龙真脉清,后世子孙必有大吾宗者。
他还叮嘱子孙:

但可惧面前大河左来,特朝日久,沿岸崩塌,水扫城脚,腰劫射胁,明堂逼窄,龙气未免受伤。必须坟前建坝,迎水筑堤,以固明堂,以卫龙身,以护城脚。不可谓现在离水尚远,遥及半里有余,目前无患。异日冲突渐积,难免倾溃,况山河水驶,一旦水涨,坟墓将随水西流矣。

曹安谨遵祖父曹端明所嘱,于大明正统三年(1438)在墓地东面的还乡河岸勉力建成两坝,因此 这处曹家祖茔被后人称为:“曹家坝”。到清康熙七年(1668)、四十年(1701)、乾隆十九年(1754)又三次对石坝大规模加固整扩,墓地内广植松柏,使曹家坝成为县城居民踏青游春的佳境。曹端明迁居丰润后,相继有许多族人迁往它地,先是弟弟曹端广迁居辽东铁岭卫,之后是曹登均一支迁往县内丰登坞附近的曹坨子。再后至清初曹士淳一支迁居北京,曹民望一支迁居郑八庄,曹斗望一支迁居西那母庄,曹云望一支迁居芦各庄。另外还有族人迁居霸州、玉田、宝坻、滦县、丰南及县内女过庄、杨匠庄、张良各庄、黑马甸、孟各庄、董庄子、白官屯、小麻各庄、大旺庄、孝峪、冯各庄、高各庄、崔马庄等村。曹氏后人于丰润内外又增选了极富坟茔地理环境条件的尖山峪、莲花院、曹家洼、北大树、铁城坎、马家峪、大坡庄、尚古庄等十几处规模较大的墓地。曹氏家族成为丰润县四大旺族之首。

迁到丰润的曹氏族人沐先人之余光,庆世泽之蕃衍,图书绍述,积德累仁,忠厚人淑,固多才子。在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广西德庆府知府曹登均、山东鳌山卫参军曹士直、户部启心郎加一级曹邦、袁州府知府曹继参、云南三泊县知县曹恩光、凤阳守备加级昭武将军曹森、静海县知县曹元、玛瑚府知府曹重、凤翔府知府曹鼎望、苏州府知府曹首望、刑部郎中曹云望、富川县知县曹牧、兵部主事曹秉和、刑部郎中曹鑛、直隶提塘候选守备加级神武将军曹淑,汾州知州曹永著八十多位文武干练之才。

迁往丰润的曹氏族人,勤奋好学,精通古籍,学问渊博,尤精诗词古文,著述颇丰。他们与社会各界名流广泛联谊,切磋学问,诗词唱和,形成曹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以后曹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转迁辽东

丰润曹氏在明清时期有很多族人迁往他地。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迁往辽东铁岭的一支族人。《浭阳曹氏族谱》五处记载了明永乐初,曹端明协弟曹端广自江西豫章武阳渡溯江而北,迁居丰润县咸宁里,弟弟曹端广迁居辽宁铁岭卫的原因,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祖籍新证》一文中指出:

曹鼎望所谓(端明)“协弟”的“协”字,用法太特别,应是音近误写(重印谱讹字不少),盖不言“兄弟二人同行”而特表“协弟”者,实谓长兄携带幼弟(曹子义的第三子,年最小),此时端广尚未成年,他们先是流落京东一带,后定居丰润。端广长大成人,可以自立谋生时,适值政府为了交好满洲女真(与东北蒙古族),在广宁、开原开辟“马市”民族间贸易十分兴旺(由“马”而发展为一切生产用物的大市场),以后只有开原南关外四十里一市最盛,故关内经商与兵役等人纷纷前往。而铁岭者,即是开原之南接壤相邻的地点——此即所以曹端广离了丰润前去作客(因而定居)的历史原由。

丰润曹氏族人关于现端广迁居辽宁铁岭的原因,有这样的传说:

据传我们曹家南北始祖曹孝庆第四代传人有兄弟三人,老大曹端可、老二曹端明、老三曹端广。老大落居在江西进贤县,老二、老三于明朝永乐二年由江西新建县武阳渡溯江北上,落居丰润咸宁里。

老二曹端明当时在明朝任世袭锦衣卫副指挥,因此全家人都吃皇粮俸禄,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在那封建帝王时代,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时时笼罩在他的心头。特别是明太祖朱洪武在南京登基做皇帝后火烧庆功楼的情景历历在目,时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借一次去东北为皇帝办事之便,在东北铁岭私下买了田产、往宅,回来向皇帝复命后请假回家,同三弟端广商定,让他携妻室儿女赴东北铁岭定居,经营那里的田产和做买卖。

曹端明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一再对弟弟端广讲,永乐皇帝新近迁都北京,必定要大兴土木,所需木材大都来自东北,皇室所需的珍贵药材、皮毛也都来自东北,这正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另外我在朝作官,一量有什么闪失,不至于遭来门之祸。这样三弟端广在兄长的嘱咐下,携全家迁居铁岭,另立了门户。因此,才有曹端广商贾离乡之说。(见张国才《浭阳曹氏家族的一些传说》,载河北省曹雪芹研究会编《曹雪芹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曹端明官锦衣卫副指挥之职,《浭阳曹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但端明先人并无此职,他何以得袭锦衣卫副指挥之职?史料所限,难以辩明。端明孙曹安所撰《豫章曹氏坟碑记》云:

我祖伯亮公苦志芸窗,无书不览,即堪舆、星数等学概皆精通。早岁即补郡弟子员,以数奇不第,遨游燕都山海间,见丰邑山秀水异,遂卜居焉。

这段记载与传说端明以锦衣卫副指挥之职迁居丰润也不相符,但曹端广“商贾离乡”迁居铁岭,正与周汝昌先生所论相吻合。

以上传说、考证说明:曹端广是从丰润迁到辽东铁岭的。曹端明自江西豫章协弟溯江北上时,端广年幼,尚无独立生活能力。加之迁徙异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财力,所以决不会兄长迁居丰润,而让幼年的胞弟立时北迁铁岭。举家迁徙异地要有各方面契机,曹端广在丰润留居多长时间后迁居铁岭卫,三年、五年、十年……都在情理之中,甚或更长时间。

明代的铁岭,尚无县的建置,只设有防御机构铁岭卫,位于今铁岭县城西。铁岭地广人稀,山河壮丽。东部峰峦迭起,龙首山、帽峰山、南大岭、老爷岭、小塔山、熊官屯山,绵延起伏,险峻峥嵘。其中的龙首山上树木葱茏,深秋九月红叶满山,“龙首寻秋”,是铁岭一带的赏心乐事。再如帽峰山,山势高耸,山顶如帽,上面云树迷离,景色奇异,当地人称之为“帽峰云树”。群山之下,有柴河傍城环流,当时河上无桥,靠舟楫交通。每当夕阳西下,归人唤渡,喧嚣鼎沸,构成铁岭一景“柴河晚渡”。西部的辽河由铁岭县北部入境,城西五里的马蓬沟为辽河古渡,当时粮船、货船来来往往,风樯如织。登高远眺,北极风沙,南连云树;辽河以西,广阔的平原伸向天际。

曹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丁日盛。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亦即后金天命四年)四月初九日,后金骑兵千人袭扰铁岭,掠得“人畜一千”。六月后金兵攻陷铁岭。驻军三日,论功行赏,分配俘获。“曹世选(曹雪芹六世祖)之归旗为奴,或与此役有关”,“疑本年铁岭役中,被俘为奴者纵非曹世选本人,应已有其族人”(以上见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上册第2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据居住在丰润的曹氏二十三世曹佐华回忆,他从1927年至1942年在辽宁省抚顺市矿务局工作时,有幸与铁岭的曹仲飞相识,并到曹仲飞家中探望,与那里族人广泛接触。他问当地曹姓人祖籍是哪里,他们说:“听老人一辈辈传下来的话说,是从丰润迁来的 ……到铁岭的头一座坟建在×屯(曹佐华先生已记不清准确村名字),墓前有碑,后来因临河坍塌,墓及碑刻毁弃无存。”他们还说:“我们铁岭这支曹氏族人发展得也太多了,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有很多,其中到辽阳的这支族人是明末清兵攻陷铁岭时被俘,后来成了满清的奴隶,入了旗籍,当了官吏,落居到辽阳的。”(曹佐华《我与铁岭曹氏叙祖籍》,见《曹雪芹祖籍在丰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1997年9月15日,丰润县委宣传部长冯宝成、丰润政协文史办主任董宝莹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燕赵文化研究所所长王畅,赴铁岭市访问了该市原博物馆馆长李奉佐先生。李先生多年潜心曹雪芹家世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访问了许多曹氏人物,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史料根据。他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铁岭曹是从丰润搬来的曹端广的后人,他们到铁岭落居的村庄在铁岭西南,相距三十里,叫腰堡(该村又名乱石山),当地曹家人说,他们曹家与崔家、赵家迁到该村的时间,已十分久远。相传有腰堡村就有崔、赵、曹三姓,曹家最早的坟地建在距腰堡五华里的范家屯,坟地前面临河。铁岭曹家老人一代代传下的话说:“曹雪芹就是咱乱石山(即腰堡村)人。”详见李先生所著《曹雪芹祖籍铁岭考》(春风出版社)。李先生调查所获与曹佐华老人记忆基本吻合。

迁到铁岭的曹氏族人,并没有因为与老根丰润相隔千里,随着历史推移而相互淡漠。铁岭曹氏代代相传,先人迁自丰润,始祖是曹彬;丰润十三世曹鼎望主修《浭阳曹氏族谱》时,对因为种种情由未能将辽东曹氏族人续入谱中深感遗憾,在序文中特意说明:“至辽阳一籍,阙焉未修,尚属憾事。”

辽东曹与丰润曹辈分对应一直清楚,如曹雪芹六世祖曹世选与老根丰润曹士淳、曹士直、曹士真、曹士荣等均为“士”字辈(“世”与“士”同音)。各向下四世,到曹钊、曹鈖、曹鋡一代,曹雪芹祖父曹寅称他们为大兄、二兄、四兄。以上诸辈对应得十分齐整。两地曹氏族人,世世代代手足亲情,互相帮助。如崇祯二年(1629)老根丰润曹邦被清兵掳至辽东,先期归入清军的辽东曹氏族人即刻关照引荐,不仅境况迅速改变,而且受到重用,不久因作战有功,加入正红旗(亦有称加入正蓝旗)授职他赤哈哈番。

明天启元年(1621,即后金天命六年)后金攻陷沈阳,次年于旧辽阳城东五里的太子河边建筑宫室,遂迁都辽阳。后金天命十年(1625)又自辽阳迁都沈阳。曹雪芹上世随主栖居辽阳、沈阳等地。曹振彦一家在清兵入关前的二十多年中,只是因为被掠后转战有功为宦,临时栖居于沈阳、辽阳等地的。现有铁岭市原博物馆馆长李奉佐先生考明,曹振彦在辽阳最多居住不过二三年。所以曹雪芹祖辈所云辽阳、千山、沈阳……盖系随主奔波,依其居官之地随时变动,并非占籍之意。

雄踞于辽东的后金日益发展壮大。明天启七年(1627)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死,其子皇太极即位,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抵山海关东征明将吴三桂,吴三桂向清乞援,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援助,李自成兵败。吴三桂引兵入关,五月初二日进攻北京,十月福临(皇太极之子)在北京即位,定鼎北京。早已为清兵掳获加入正白旗的曹雪芹高祖曹振彦、曾祖曹玺随龙入关,居于北京。清顺治六年(1649)参加了平定总兵姜瓖在山西大同的叛乱后,以显赫战功加官进爵,曹振升为山西平阳府吉州知州,后又升为大同府知府。曹玺因功提拔为“内廷二等侍卫”。顺治十一年(1654)清康熙皇帝玄烨生,曹玺夫人孙氏被选为保母。从而曹雪芹一支备受恩宠,成为皇帝亲信。自康熙二年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始,其后共三代四人出任此职,兼管盐政达数十年。

曹雪芹上世进关后,如叶落归根,与祖籍族人交往甚密,他们共同参加了在山西大同的平定姜瓖叛乱的战斗,以后的子弟互相寄居郊游,表露出勿庸置疑的近亲近族的关系。

有人怀疑曹雪芹一支不是端广之后。而是后迁辽东的曹敬之、曹以缮、曹以渼、曹以龙、曹以简,曹以恢的后人。他们的依据是《浭阳曹氏族谱》记载的曹孔方之子曹敬之“客辽东”。《武阳曹氏族谱·迁徙志》记载的“以渼、以缮、以龙、以简、以恢均客辽东”。这种考虑是很容易排除的。

因为这些人均是江西曹端可的后人。曹雪芹祖父曹寅等人除在其传略中记述始祖曹彬这一点与江西曹族有联系外,其他方面从示露出任何联系,而在相关诗文中独与丰润曹氏称“骨肉”、“同胞”、“连枝”、“雁行”,曹寅曾于丰润曹家有过较长居住生活,对丰润山水万物极有情感。晚年盼望回归丰润,称丰润为灵魂归宿之地。曹寅在南京任职居住三四十年,距江西南昌不算太远,从他的诗文资料中,未见其与那里的曹氏族人有任何交往与联系,未见有何感情上的表露。如果确为江西支曹敬之等人之后,这些情况就很难讲得通。所以硬要排除曹雪芹上世与曹端广的联系,另考虑与其他曹人的联系,不仅缺少依据,而且与曹寅诗文表露的情感也不相合。

曹雪芹一支是明初从丰润迁到铁岭的曹端广的后人,这一历史情况,由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而近几年丰润、铁岭文史、文博工作人员调查研究的成果,又使明初从丰润迁到铁岭的曹端广,到明末被后金从铁岭掳走的曹世选、曹振彦,到清初随“龙”进关后的曹雪芹父祖这一段历史发展脉络,水落石出,清晰可见。

丰润曹氏迁徙的历史,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他们和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支脉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享山河大地之陶冶,受沧桑巨变之涤荡,遭艰辛险阻之磨砺。山川的灵气、历史的风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从而绘成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的一枝绚丽奇葩。

此文发表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丰润曹氏家族》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