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而其中大量关于针灸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是后世医家临床应用针灸疗法的基础。那么,《黄帝内经》中包含着哪些针灸思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渊源,它不仅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法治则等理论,也论述了许多病症、病机和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各科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黄帝内经》中有大量关于针灸方面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思想。 整体相关理论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针灸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针灸治疗思路必须考虑人体的整体性与相关性,选取适宜的经络与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才能术施效显。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些都是充分认识到经络联系的整体相关性而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脏腑病可采用原络配合,辅以背腧穴;四肢头颈肩病变常常近端远端相配合,这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治疗特点。 辨证施针是要运用各种诊察方法,弄清患者和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的多少及疾病涉及的脏腑、经络等病位,并据此确定针刺治疗的穴位、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手法及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等。依据《黄帝内经》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如“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和“五脏者……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素问·调经论》)等在临床中认真仔细加以运用,常常可以获得良效。诊察也就是侦查,了解病情一定要四诊合参,并且配合现代医学影像和临床检验报告,这在针灸推拿治疗上非常重要。 针灸临床的治疗根据就是经脉的循行和证候,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分经,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疗效才会更好。对各经各脏腑的证候要重点记忆,以利于日后临床应用。重点内容有《灵枢·经脉》《灵枢·根结》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内容对于指导临床上经络辨证、辨病意义重大。其云:“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另外,如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论述,在脏腑疾病治疗中经常选取原穴配合俞穴、募穴治疗。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及“陷者举之”“高者抑之”的治则,“虚补上”“实则泻下”的辨证取穴方法以治虚实。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临床上经常运用合穴和下合穴相配合治疗腑病。 在临床诊治中,根据疾病发病部位的经脉排列和交叉的关系,进行经络辩经治疗,疗效斐然。 《黄帝内经》中的补泻手法是一个综合过程,强调过程的完整性,补泻刺激量要因人制宜,没有定量规定,主动权在于医生,可根据疾病具体情况自己掌握。补泻的要素包括时间、空间、幅度、力度、用意等。同时必须要考虑病人的体质及患病时的机体状态。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灵枢·终始》也说:“针刺之道,气调而止。” 得气的判定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征象变化和医生针下的感觉。《黄帝内经》认为“针游于巷”的感觉才是正确的得气感觉,脉象上则是和缓有力为得气之脉,患者针下感觉明显。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又如《灵枢·终始》中有“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之说,应仔细体会。《黄帝内经》中把医生对针下或脉下经气的感知和体察作为对得气、气至的判定标准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幽赋》所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即是很形象的比喻。学习针法要深入体味。 《黄帝内经》强调守机和治神的重要性,《灵枢·小针解》强调:“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医生治神的重要性,要求针灸医生在治疗中要治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