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师

 抗日70 2015-09-09


摘要ID:ipress

伊尹流放太甲,给后世儒家留下了一道政治学上的难题,后世权臣则常以此为自己的专擅行为辩解。

尽管华夏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但三皇五帝,究竟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就连三代之夏,也是杳渺难征。真正有文字记载,是从商朝开始。但即便有了文字记载,商代之史事,也鲜有治史者敢言之凿凿。比如古人称商为殷,但就目前地下发现的史料来看,商人从未以此自称。殷商之由来,大概是周人所称而后世沿用。所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开篇从周朝谈起,足见其严谨。

商汤灭夏开国,凡传十六世(有称十七世),二十八王(一说为三十一王,史记则说为三十王)。但距今若干年,经历若干岁,至战国时期已经众说纷纭:《春秋》称商祀六百,《孟子·尽心篇》则云由汤至文王五百有余岁,《韩非子·显学篇》则认为殷商七百余岁,而古本《竹书纪年》则说商代历经四百九十六岁。古史杳渺,我的看法的是,与其一口咬定,不如姑且存疑。

就连商代伟大的开国之君商汤,在甲骨文中也未见其名。商人称汤为高祖乙,又称大乙。王国维研究甲骨文,认为唐即是汤,并印彝铭为证。但是大乙为什么称唐,不可得知,汤应做唐,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为叙述便利,我们依旧称大乙为商汤。

商汤之功绩,在对外征战连连获胜,扩充了商的领土。《孟子》言其用兵,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比《孟子》成书更早的《商颂》,也咏汤武功:“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由是可知,商汤以武功得天下,说其以位禅让卞随、务光而二人不受,是给汤人为加上光环,不足信也。

辅佐商汤取得天下的重臣,便是伊尹,尹是其官职,相当于后来的丞相。


关于伊尹,传说更多,比如其出生,甚至有神话色彩。传说中的伊尹,出身奴隶,由于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主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被人引荐给商汤,为商汤所倚重。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何为尧舜之道如今已难知晓,但从“说之以伐夏救民”这几个字我们可以知晓,在商汤的一系列沙发征战的过程中,伊尹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相传,伊尹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

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由此观之,可知伊尹对于商汤的辅佐,要的可能不是他所研究的尧舜之道,而是他的谋略。

商灭夏之后,伊尹成为有商一代最具权势的臣子。《尚书》中记载: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格于皇天什么意思?是说伊尹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这是何等气势,怪不得他自己也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且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见《孟子》)

我们知道,在商代,因为人们不能了解自然现象,以为天时变化、福祸降临、年岁丰歉、战争胜负都有神鬼主宰,所以迷信极为深痼。我们看现存的甲骨文,多为贞卜吉凶的记录。伊尹说自己为天生之民,其地位和权势可想而知。而且商代建立后,官制典章都是在伊尹的辅佐之下制定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商代的官制。但说伊尹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应该不为过。尤其从伊尹流放太甲一事可见一斑。

商朝的传位制是兄终弟及,没有弟弟才传位儿子。这种传位制,给商代王室带来纷争,司马迁在《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征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所以到了商末,传位制由兄终弟及改为传子制,一直延续千年之久,这是后话。商汤去世后,由于没有弟弟,长子太丁又早亡,所以传位次子外丙,外丙传位其弟仲壬。这两位王,在位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在位时都是由伊尹辅佐。仲壬去世后,伊尹以开国元老的身份,宣布太丁的儿子太甲继承王位。

太甲继位后,相传伊尹写了三篇文章,大意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遵守祖宗典制云云。这时伊尹,已经不能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视之了。遵守祖宗典制没错,可是祖宗典制是伊尹制定的,也就是说,作为王的太甲要做什么,要听伊尹的。太甲当然不爽。继位三年后,开始不尊汤法,此时汤已经死去多年,自然没有什么办法,但是伊尹还活着,他有办法。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及《孟子》云: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复归于毫。

而《竹书纪年》中则有不同记载: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复其父之田宅,中分之。

从逻辑上来看,《竹书纪年》记载颇不可信,伊尹果真放太甲而自立,太甲杀伊尹之后斩草除根上来不及,怎么会再用其子?据现存的甲骨文,伊尹在死后为后王所祀,若伊尹为太甲所杀,自子孙当视之为叛逆,断不能祀之而令其死后享有尊荣。

伊尹流放太甲,给后世儒家留下了一道政治学上的难题,后世权臣则常以此为自己的专擅行为辩解。结果还是孟子会说,他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这意思就是说,伊尹这么做可以,别人这么做不行。为什么?因为伊尹代表了正义,这是孟夫子的一贯逻辑,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伊尹的势力比太甲大,正义的力量,在历史的发展中,从来都不不如实力的作用大。

学者陶希圣据此认为在商朝是神权大于王权,而代表神权的世袭僧权也大于王权。神权大于王权没有问题,但是世袭僧权大于王权则值得存疑。因为在商朝的祭祀中,一为祭天,另一重要的祭祀则为祭祖。当时的人们认为王死后灵即上升,而臣下死后依然为臣。在这样的观念之下,神权之下的世俗王权有着无限的权威。

伊尹能流放太甲,说白了,还是他的实力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