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葆光:不该被苏州人淡忘的名字

 苏迷 2015-09-09

记者   裘潇

7月初,苏州吴门人家,“册封宴”个性化邮票首发式举行。

300年前,清康熙任命册封使海宝、副册封使徐葆光出使琉球国。按照传统,册封使除了要在册封大典上宣读御诏,还要代表康熙御赐给琉球国王尚敬食物,在册封典礼上设宴。

300年后,苏州吴门人家根据康熙册封琉球国王的菜单,复原了整套清册封宴,并在冲绳那霸市原来的王宫向民众展示。而这一值得纪念的成果,被印制成“吴门人家册封宴”个性化邮票一套,方寸之间见证历史。

这一次,一个对苏州人来说不能被淡忘的名字——徐葆光再次跃入公众的视野,一段隐藏在“册封宴”背后的历史也就此浮出水面。

 

他到底何许人也?

关于徐葆光,现在的苏州人恐怕对他都很陌生。除了现存于江苏省苏州市档案馆的《中山传信录》以及他的个人诗文集,大儒巷8号的一处砖雕门楼题字是苏城目前所知的唯一保存至今的“徐葆光古迹”。一直以来,关于他的历史、他的古迹,苏州人都知之甚少。

而在海的另一边日本冲绳,那里的人们对这位清代的中国人相当崇敬,不仅有徐葆光像,各类研究徐葆光及其著作的社团也层出不穷。2003年,徐葆光诗集重新整理出版后,冲绳掀起了徐葆光热。两年后,“徐葆光纪念事业期成会”成立。

徐葆光到底何许人也?徐葆光,长洲人,字亮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第五次下江南,以秀才的身份献诗,被召至京城,三年后考中举人,再过四年后参加会试,后被钦赐参加殿试,考中第三名,也就是探花,被授予编修的职务。

1718年,他奉旨担任册封琉球的副使,被赐予正一品麟蟒服,十分荣耀。

明清两代,琉球为中国藩属。每次琉球国王更迭,中国皇帝例派使节去祭奠,然后册封新王。册封使代表的是皇帝,当时清廷要选“学问优长,仪度修伟”者充任。汪士鋐在为《传信录》写的序言中称徐葆光“以文章华国,以政事经邦,而且仪容端伟,言辞敏妙。”《清史列传》卷七十一也称“葆光才品为馆阁冠”,是一位理想的外交官人选。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某日,在苏州的大小官吏全部出动到郊外迎接一位朝廷官员。只见那官员“丰颐伟干,广额秀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百二十四),一表人才,身穿御赐一品麟蟒袍,更显得风度翩翩。他一下官船,便乘坐八人大轿,前面有抚院中人引路开道,直向苏州城进发……(见佚名《吴城日记》)。一路上前来观看的百姓更是人山人海。

临出国前,也是离乡14年后,徐葆光衣锦还乡,经康熙允准为母亲庆祝七十寿辰并在家乡过春节。二月十二日向福建出发。五月二十二日出五虎门放洋,和海宝一起前往琉球。

这一次出使真正在琉球的时间仅8个月,往返海路却5400里。

 

出使琉球八月贡献无数

因为还要在册封典礼上设宴,代表康熙御赐食物,徐葆光使团携带4名厨师、一名糕点师和若干杂役,并设“理宴司,掌七宴之事;掌牲所,掌羊、猪、鸡、鸭支送;供应所,掌酒、米、小菜支送。”

徐葆光心里很清楚,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澄清以前那些对中国到琉球的航线,以及人们对琉球的地理、历史、国情等模糊或错误的认识。为了制作各种图录,他随行还特意带了制图专家程顺则、地理学家蔡温等人。一行人浩浩荡荡东渡前往,也蔚为壮观。

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大学教授张橙华撰文,徐葆光能治印,善书法。楷、行、隶、草皆有作品;相传扬州天宁寺晋代为谢安别墅,有古银杏树,徐为书“晋树亭”匾。徐的传世印章有20余种。

册封宴后,在琉球的八个月期间,徐葆光与当地人士广泛交流、友好交往,为传播中国儒学、书法、汉诗和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留下了16件书法,其中有9块匾额、4对楹联,如文庙书“明伦堂”匾,天妃宫楹联:“那霸唐营,并峙两官分上下;夏来冬往,安流二至合华彝。”还有为文庙书《琉球国学碑铭》和为王府书《孝经》,在康熙己亥冬至所书“中山第一”石碑至今立在琉球王府(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内瑞泉门前。

同时,他把此次琉球之行当作自己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从接受册封使命到归国,都以诗文记录行程,写下诗歌有417首之多,分为《舶前集》、《舶中集》、《舶后集》三卷,后结集命名《海舶集》。

而在徐葆光回国后写的《中山传信录》中,“中山赠送诗文篇”也收录了琉球国君、士大夫、僧侣等人的汉诗。其中和徐葆光交往的占相当一部分。

琉球国王尚敬作诗:“只饮山头一勺泉,灵槎攀挽易经年,八分墨彩留屏幛,展对如亲绛阙仙。”述说徐葆光在琉球大半年,只接受每天送去的瑞泉水(琉球王府在山上,内有泉源名“瑞泉”),而册封仪式后中山王赠白银192两,他们当场推辞掉。

也有其他文化交流的记录,如那霸官毛光弼《从天使幕客陈君学琴成声报谢》,即为毛光弼跟随使团随员陈利州学习古琴,已能弹“广陵散”。

为什么不该淡忘他

说到《中山传信录》,是徐葆光认真查阅当地所藏的文献资料,又实地踏勘调查写就。《中山传信录自序》中有载:“遍游山川海间,远近形势皆在目中。考其制度礼仪,观风问俗,下至一物异状必询名,以得其实,见闻互证,与之往复,去疑存信”。

“中山”指琉球国,所谓“传信”,就是要纠正过去的缺陷、补充新考察所得资料,传达可信的内容。

据载,明、清两代向琉球共派出24次册封使,共计45位正副册封使。留有著作的正副使共有18人,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就是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及其后周煌《琉球国志略》和李鼎元《使琉球记》。

《中山传信录》是第一部详细介绍琉球的志书式典籍,也是了解琉球历史和中琉关系史最权威的经典。它全面记述了当时琉球社会历史风貌、琉球国王朝世系、官制及氏族状况、自然景观、物产以及文化教育、习俗、宗教、日常生活等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附有徐葆光领导测绘的中琉海疆图,图中琉球王国最西南的疆域只到八重山,而钓鱼岛、黄峗岛、赤峗岛等均在中国海疆内,钓鱼岛归属问题不言自明。

这本书后来备受推崇,日本于明治三年(1766年)即翻刻出版。1781年,法国巴黎也有了翻刻本。

徐葆光不该被淡忘,更不该被苏州人淡忘,不仅仅因为他留下的关于钓鱼岛的记录,更因为通过他的这些著作,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当年的琉球,并重现那些建筑、舞蹈、音乐及饮食文化,而这也算中日两国友好人士的合作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