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童 现代建筑专家罗哲文有词《望江南》:“姑苏好,流水小桥多。曲拱平梁三百八,三横四直满城波,户户尽临河。”古往今来,苏州有着无数的美誉,它的城市名片上的内容也是不胜枚举。然而,“东方威尼斯”却是其中最经典的称谓之一。 东方水城,亦是东方桥乡。苏州的桥,忠实地记录着古城的成长,它所蕴含的城市记忆,是最具价值的文化富矿。 桥里的历史记忆
与世界上的许多人工产物相比,桥是长寿的。当我们只能从秦汉简帛、汉唐文献中去想象逝去的风景时,古桥却目睹并记录了苏城的历史,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岁月痕迹。 “苏州的古桥、名桥太多了,连许多不知名的小桥,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都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的潘君明先生这样感叹道,“可以简单地择其一二,窥豹一斑。” 上塘河上,有上津桥与下津桥。下津桥南堍西侧有白莲桥,古白莲桥头,明抗倭英雄任环曾设白虎关。嘉靖年间,倭寇进犯的时候,苏州军民在此迎头痛击,大败倭寇,称“下津桥大捷”。时光荏苒,百年后的桥头虽早已寻不见战火的痕迹,下津桥却仍然铭记着苏州百姓英雄的光辉。潘君明写诗赞曰:“斜阳古渡两津桥,五百年来堪自豪。最是虎关传大捷,苏州儿女亦骁骁。” 太仓城厢镇皋桥,同样见证了当地百姓的英勇无畏。皋桥本名“兴福桥”,跨于致和塘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军攻破镇江,大肆劫掠,造成“无市不空,无家不破”的惨状。于是,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乡,奋起反抗。就在皋桥边,老百姓们引诱英军士兵登岸,“手拈锄耰,击杀者无数”,吓得英军落荒而逃。 此外,许许多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桥,也都忠实记载了苏州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在挖掘地方文化积淀的过程中,绝对不应忽视的。 例如,同治元年初,太平军进驻昆山花桥镇赵家村,在集善桥南坡石板上刻有“太平天国”四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百姓用石灰将其掩盖,桥得以保存,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又如,据资料显示,到了嘉庆年间,除花缎工聚集在花桥,车工聚集在濂溪坊外,织素缎的机匠聚在濂溪坊的白蚬桥,织锦缎的机匠聚在皮市街的金狮子桥,织纱缎的机匠聚在皮市街的广化寺桥。丝织业分工更加精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水乡的古桥边逐渐显现。 苏州是无数文人骚客的精神故乡,苏州的古桥,更是和富有传奇逸事的名人雅客紧紧连结在一起。“事实上,光是以名人命名的桥就有许多,比如学士桥、苏公桥、梅家桥、孙老桥、甫桥等等,与之相关的故事就更多了。”潘君明感叹道。 在太仓盐铁塘与致和塘的交汇处,有座卖秧桥,因桥在鼓楼,又称鼓楼桥。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家住鼓楼铺,经常活动于桥畔,亦留下了许多交游雅事。明隆庆二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到卖秧桥畔拜访王世贞,赠海中巨铁冶炼的宝剑一把,王世贞回赠《戚将军赠宝剑歌》。万历十三年,戚继光再次专访王世贞,王世贞为他的《止止堂集》作序。万历十一年,当时尚且籍籍无名的李时珍专程拜访王世贞,王世贞为其《本草纲目》写了序言,并促成了《本草纲目》的发行出版。如今,在卖秧桥畔建有一明式石亭,亭中立有一碑,其铭曰“李时珍戚继光莅太登岸处”。 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数。苏州东中市皋桥边,留下了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苏州桃花桥附近,昔日遍植桃树,春日花开如锦,才子唐伯虎便在这附近安家;周庄贞丰桥畔有座迷楼,南社社友在此聚会,《迷楼集》应运而生…… “当然,除了见于史料的历史事实,还有百姓中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非常有意思,很有学习研究的价值。”潘君明补充道。 这些民间故事,有的与爱情有关。如苏州城内第一横河上的张香桥,传说是在唐代,女佣张香与男仆相爱,在此欢会,后来主人将男仆赶出,张香在此投河殉情。宋《荻楼杂钞》中甚至还有桥上出现“仙兔”的记载:“有兔大于常兔见于桥上,人捕之不得,殆兔仙也。” 有的故事则关乎亲情。如顾亭桥,相传,宋代孝子顾亭之母遭难,得林仙人相救,之后皈依佛门,于是顾亭倾财建造了此桥。平江河上的雪糕桥,也流传着昔日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的故事。帝赐莲桥,据传是元末朱军围困苏城,张士诚战败,其母自杀,张士诚为纪念其母所建。 “我们对古桥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它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上,还要进一步去了解古桥的历史内涵。”古桥沟通了空间,也贯通了时间。当古城更替了它的子民,变换了它的面貌,古桥却依旧静静伫立着,一端牵着过往,一端跨向未来。 桥畔的市井生活
随着江南经济发展,作为水陆交通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车船均在桥梁的周围聚集,以桥堍为核心的商业街区逐渐形成。 桥市——即设在桥头或桥上的集市——是江南水乡最早的商市,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 在《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汴京桥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凡是东南方物,均是由此输入京城,以至于公私仰给。汴京桥市何其繁荣,甚至到了影响交通的地步,最终,官方不得不发布诏书,下达相关禁令。 这样繁荣的“桥市”,同样见于苏州。苏州的阊门桥市、怀胥桥桥市以及半塘桥商业区,都曾是红尘中的繁华地界,我们至今能从名画《盛世滋生图》中感受到它的喧嚣兴盛。 苏州的古桥,留下了人们鲜活的生活印记。哪怕是念着它的名字,都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朴拙与可爱。 苏州人在立夏有吃咸鸭蛋的习俗,清末石路商业兴起,其西北隅为鸭蛋买卖的集散地,运送鸭蛋的船只停泊于此,于是就有了一座“鸭蛋桥”;干江河上的白显桥,原来叫做“白蚬桥”,由于过去每逢春季白蚬上市,人们都会在桥边设摊出售,或是堆放蚬壳而得名;跨山塘河冶坊浜的砻糠桥,初名“保安桥”,后来,农村秋收后轧稻出米,余下的砻糠多在此装船,运入城内销售,桥名也就顺势更改。 临顿河上的渔郎桥,据说是得名于河内游鱼众多,常常有渔郎在此垂钓;干将东路上曾有一座叫做茄子桥的农村小桥,只因为桥畔荒地种满了茄子;甪直的金典桥,则是各大商家为了争民心、夺客源而出资建造的,借“店”与“典”的谐音,讨个好口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是以,身在桥乡,要想真正体会这小日子里的精髓,就要从了解苏州的桥开始。 昔日,古桥头大多有酒楼、茶肆、卖吃食的小摊,甚至还有盛行于江南的米行——甪直兴隆桥头的万盛米行就曾闻名苏州——现在,最地道、最“苏式”的生活,也依然在这不起眼的桥堍两头。 记得在某篇文章中曾看到过这样的一段心得:“观前街醋坊桥陆槁荐之酱鸭、酱肉、酱蹄;皮市街金狮子桥张锦记面馆;葑门严衙前东小桥赵元章之野鸭;葑门望星桥方阿宝之羊肉;出老阊门折北探桥凤林馆之饭;城内都亭桥桂香村之茶食;阊门皋桥堍老德和之羊肉熟食;临顿桥不远的野荸荠之茶食;观前桥附近稻香村茶食、采芝斋之糖果和杂食等……”可见对于远道而来、尚不熟悉苏州的饕客们而言,顺着桥吃准没错。 当然,人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享受古桥边的休闲时光,还得感谢苏州能工巧匠们非常人性化的桥梁设计:“江南地区水系十分庞杂,桥梁遍地皆是,在江南人眼里,桥即是路,所以江南桥上设亭,也就成为了江南古桥的一大特色。”设有桥亭或长廊的古桥,既能遮风挡雨,又能稍事休憩。 其中一种典型的跨河桥叫做廊桥,在小木桥或木栏上盖屋顶,将桥与两岸民居连为一体,极具水乡神韵,例如鸭蛋河浜的王宅廊桥。据说,还曾有一位捷克朋友在观看了取景于苏州的电影之后,被水乡画卷中的美丽廊桥所深深吸引,不远万里来古城实地游览。
古桥保护任重道远
水港桥畔的生活是如此闲适安逸,令人留恋,以至于多少人用飞扬的文字、绚烂的画笔、优美的唱词、生动的镜头来将它描绘颂扬。诗词文赋、碑词槛联、绘画书法、民间曲艺、影视作品……几乎无所不包。 因桥成村,因桥兴市,因桥成俗,因桥赋诗。清新淡雅、娟秀明丽的苏州古桥里,蕴藏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等无尽的内涵。可以说,桥是苏州的城市名片,桥是苏州的文化符号。 “为了保护好这一城市名片,苏州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比如横塘彩云桥,就是苏州人费尽万难才保留下来的。据相关文字资料显示,1992年因大运河拓宽,原跨越京杭大运河的横塘三孔彩云桥必须拆去。为存留文物,政府耗资60万元,将桥作90度转向,按照原样移建于胥江之上。为克服河床流沙层,还将桥墩水下部分改为反拱状,使桥洞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一半水中,一半凌空,成为姑苏桥梁奇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重新恢复和新建的桥梁也不在少数,比如船舫桥、朱进士桥、吴衙桥、银杏桥、人民桥、平门桥、泰让桥、姑胥桥等小型桥梁,以及狮山大桥、何山大桥等大型桥梁,都是苏州古桥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 然而古桥保护的工作也并非尽善尽美,与横塘彩云桥相去不远的亭子桥,命运就截然不同。这座见于《姑苏繁华图》的古石桥,在桥身上砌有一座“单檐歇山式亭子”,飞檐翘角,质朴灵动,可惜如今已经湮灭。 “可见,古桥保护是我们肩头永远无法卸下的责任。”古桥是苏州历史文化的代表物,百姓生活的见证物。桥与城同呼吸、共命运,它随着城市的变迁而变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如何让历经沧桑的古桥,延续它的神采与风韵,让水乡桥乡,焕发新的活力与光芒,是永不过时的命题。
参考书目:《苏州老桥志》 周新成《姑苏桥文化》 潘君明《苏州桥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