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累民愤的职称评审

 dongchang 2015-09-10

  职称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大事,关乎自己的物质保障,更关乎自己安身立命的尊严。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又要开始,有多少人为此寝食不安,有多少人为此心如刀绞。他们怕自己名落孙山,他们更怕受到不公平对待。刚开学,他们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找熟人,怎样找关系,送怎样的礼能让对方接受又不失自己的尊严。许许多多的老师,自上学起,都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过五官斩六将,读完高中上大学,上完大学读研究生,搞关系找熟人他们不会也不屑。今天却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去做自己长期来最不屑去做的事,去做长期来教学生不能去做的事,他们好受吗?他们情愿吗?能有比这更让知识分子受屈辱的吗?

  职称评审,由来已久,也有一整套的试图确保公平公正的制度。这些制度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推进学术发展方面也确实起到过比较好的作用。随着关系之风的日益强盛,这套制度渐渐成了“搞关系者的帮手”。


  评职称的第一关,论文送审,同行评价,这是国际惯例。为此,主管部门也是三申五令,必须要有学校人事处统一组织送审。事实上,这都是说给老实人听的话。能左右人事处的人何止是个位数?能让规则转弯的人,同时也是对违规行为的追责者。运动员与裁判员集于一身,学术场上能不黑道盛行?定点送审,定人送审,是个例吗?很多知识分子搞关系的能力有限,识破其中的阴谋的本事还是绰绰有余的。论文送审结果还能反映学术水平高低吗?老师知道,评委知道,官员也不可能不知道。

  评职称的第二关,学科组、评审组评审投票。为避免“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发生不正当关系,职称评审的组织方看上去也是想了办法的。“裁判员”随机产生,“裁判员”手机没收,评审地点保密。如此做法,看似切断了“裁判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联系,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历年都是“裁判员”?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提前知道评审时间和地点?我不能说这是在诱导人们去搞关系,实际的结果是人人想搞关系。不搞关系不行,搞关系不会;不搞关系吃亏,搞关系心要黑。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这是怎样的一种学术人生?

  面对如此的职称评审状况,职称评审的组织者组织方,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这不仅是在败坏道德败坏学术,这还在积累民愤积累仇恨!大学的怨气和牢骚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的,大学的涣散和“不配合”就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消解学校稳定的是对不公平不公正的视而不见。有的教师对职称死了心,他们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仇恨,他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抗议。有的老师凭真才实学评上职称,也因为“整个赛场的不干净”而无荣耀可言。要想构建起完全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制度,一时间也确实做不到。但比现在好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变“论文送审制”为“论文集体评议制”,或者干脆取消目前的这种论文评审。又例如,以“体育彩票开奖”的方式确定评委。如此做法,也会有缺点,但比目前一定强。只要有一分良知,只要还有一分道义,只要放弃手头权力带来的一点利益,总是会有“助长学术杜绝邪恶”的更好的办法。

  老师少有非分之想,不会贪求本该不属于自己的。老师也会有一颗羞耻之心,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公平竞争中的失败。但是知识分子也有着天然的正义感,永远不会接纳永远不会认可不公正不公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