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格律有关知识之(对仗的尺度)》【岁月静好】

 江山携手 2015-09-10

 今晚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诗词格律有关知识之(对仗的尺度)》

在这里有两点静好必须提前强调一下:     一、今天所讲的“对仗尺度的把握”,并不是讲对仗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而是对对仗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这堂课,是建立在大家对“对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的。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对仗概念的学员,建议先请自修过基本知识后再来听课。 
 讲这一堂课的目的,不是给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制造更多的束缚,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大家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极大地拓宽在对句时遣词造句的空间! 
本课的导语是:正确把握对仗的尺度,首先要走出两大误区,树立两个理念,认准一条底线。 
一、首先要走出“只顾单字词性,不顾结构”的误区,树立起“结构是判断对仗的第一标准”的理念。 
之所以这样提倡,并不是说要抛开词性不顾。不可否认,对仗的初始要求,还是针对词性来制定的。但是!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个词的词性,只是它的常规词性而已。 比如“流水”这个词汇。单看这个“流”字,它的常规词性无疑是动词,但在“流水”这个词组中呢?
它的实际含义是“流动的”,是来修饰“水”的,因此,便具备了一种形容词的特征。如果我们不管语境,而是一味地以常规词性来以字对字,那么是不是可以对成“吃粥”呢?

不同样是名词+动词的组合吗?---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说,以单字词性来判断是否对仗,是不合理的;

  所以说,以随时变化的词性来作为衡量对仗的标准,对一个文字感悟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心目中暂时把“单字词性”这个概念淡化掉,而是树立起一个“整体结构”意识。仍然拿流水为例。

首先确定,流水是一个偏正词组,那么,春光、和风、真情等等偏正词组便都可以成对;相反,喝粥、登天、写诗等等这些单字看起来词性工整的词组,反而整体上是不工整的。 
静好强调一下,这是针对一个词组来说的,那么我们把这种“结构意识”扩展到整个句子当中呢?那么对仗的尺度就可以进一步地放宽一些了。 
这就又涉及到对仗的第二类误区。 

二、走出“对仗必须小类互对”的误区,树立“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的理念。 

什么叫小类互对?小类就是指“意类”,比如:天对地、春对夏、牛对狗等等;小类互对也就是不但对准了意类,而且非常工整地应对局部的词组结构,
比如:蓝天对绿地、初春对盛夏、黄牛对黑狗,大家在初学联时看到的启蒙读物中,大概经常见到这类内容   诚然,这样的应对是工整之至的!

但是,对联需要这样“极工”吗?否!完全不必要!   所谓“大工反拙”,这样应对,工则工矣,但不象是文学艺术,而象是文字游戏,徒显刻意、死板! 
 
何况,楹联的格律限制已经很多,若是在对仗上再这样刻意求工,哪里还有拓展意境的空间和余地?    难怪许多初学者抱怨工意难以两全,
那是我们自己误读了对仗的尺度,人为地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羁绊,这,何异于作茧自缚?在这里,静好并不是批判“楹联启蒙读物”,
事实上,在还未接触过对仗这个概念时,启蒙读物这样引导,很便于初学者在脑海中建立对“对仗”的初步认识。但是,随着楹联水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就等于误导了  
那么,正确的对仗理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彻底淡化意类概念,并且。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

如果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对句的整体句子中,前面所说的“流水不能对吃粥、登天等等”,就也不是绝对的了。         如果在整体结构对称的情况下,“流水”也不是不可以对成“登天”! 比如
“登天/非/易事”,在这个句子中,单另看“登天”,这是一个动词性的动宾词组,但是从整句的角度来看呢? 
登天---主语,非---谓语,好汉---宾语。我们便会发现,“登天”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事件,具有了名词性词组的特征。

那么我可以应对成,“流水/如/更年”,如果不考虑关联性(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单单从对仗来判断的话,就是成功的! 由此,我们便可以总结出一条对仗的底线。 
三、对仗的底线. 
所谓对仗的“底线”,就是对“对仗”的最低要求。    我们把握这条底线的意义何在呢? 
静好经常对朋友说,“楹联,是一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对于楹联来说,格律、关联、意境等等,已经对我们的创作限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
而这些条条框框,都是规则使然,无法逾越的,那么,我们只有找到这些规则的最低要求,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
这条底线好比是跨栏比赛的竿尺,你只要刚刚跨过这个竿尺,就算是过关了,剩下力气来,你可以用在速度上,没有必要为了跳得更高而影响了速度!
同样,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对得更工整而限制了自己在对联意境方面的超越!
这条底线,就是整句的成分结构! 
举例:笛里/村乡,风/剪/炊烟/断 首先断句,划分第一层大结构。 
 
第一分句:笛里--定语,村乡---主语,合起来,是整句的地点状语部分。
第二分句:风--主语,剪---谓语,炊烟---宾语,断---补语。 
我的对句是:坡前童子,鞭抡落日圆。大家运用上面说过的两个理念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合乎对仗的标准呢?是否在对仗的底线之上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节对仗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学的差不多了,那么我们再来学习关于“隔”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对楹联接触时间很长了,想必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人对“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
并没有深入地去认识,因此,在实际对联过程中,许多人经常犯“隔”的毛病,并且是犯了还浑然不觉! 
大家一提到楹联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是声律失误或者对仗不工,其实,这二者,只是楹联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对于楹联的内涵来说,最明确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如果把失律和失对比作联的外伤,那么,隔和合掌则相当于联的内伤。
关于“隔”的定义     先来说说这个“隔”。     什么是“隔”呢?
 比如,你在跟我聊天时总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今天的天气不错啊;——接着第二句又说:我的电脑质量没问题。 

大家一听,就会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后一句跟前一句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衔接。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在心里想:你的电脑质量可能没有问题,但你的人脑质量一定有问题!  
   其实对联也是一个道理,它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人连接说的两句话。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对话当作一副上下联,抛开对仗因素不说,如果从内涵方面来看,那么第二句话所犯的毛病,就是“隔”。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所谓“隔”,也就是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这时,如果静好再给“隔”下定义,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对”而不“联”,谓之“隔”。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自己对过的联,是不是经常“对”而不“联”呢?是不是经常出现“隔”的毛病呢?
如何从根本上避免“隔”     要想在实际对句中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树立这样两个意识。

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一味注重对联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对联的这个本质,以至于舍本逐末。其实,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只不过是用楹联的特定形式包装了而已 
 既然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注意到说话的合理性和连贯性,然后才谈得上其它
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我们刚刚开始学联时,都没有先接触成联,而是从应对开始,久而久之,就进入了误区,潜意识里,把对句当作是对出句者作出的一种机械反应了。
你上联说春,我就对你个夏;你上联说东,我就对你个北。——不是一个人说了两句话,而是两个人在顶牛抬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现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

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对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抗礼。 
   如果你具备了这两个意识,那么在对句之前你首先让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许许多多的关联性问题都会迎韧而解! 
现在,你再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以前那些不关联的对句,你便会发现,它们从单句来看也许无懈可击,但跟上联合起来一读,便有一种“语无伦次”之感。 
最后静好再强调一次,树立这两个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判断上下联关联性的前提和基础。今后讲到合掌、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协调、语气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关联性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和谐、语气的承接等等。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们将一一展开来讲,这一课,算是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定义,打一个基础。

另外,掌握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大家在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意识,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也不必多讲,把重点放在大家的实战练习上。 
那么,就给大家一点点作业
a   一卷西风堆稻浪(出句:杜撰)  
b   尘心同露淡   (出句:一叶南飞) c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樵夫)
d   布谷声中春隐去 (出句:秋阳) 
 
下面我们再开讲钱静好请大家再次领会上堂课讲过的两句话,以调整心态: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一个人连续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
       今天天气真晴朗! 
第二句是, 我的电脑没有问题  
  我们说,这两句话毫无关联,犯了“隔”的毛病。那假如我第二句这样说呢? 此日人们很高兴  
 这次肯定是不“隔”了——天气好,人们的心情就好,是很顺理成章的两句话。——但是,今天跟此日,明明是一个意思,上下句连续说到两个“今天”,是不是显得你说话太啰唆了呢?
如果以对联的眼光来看,这里的“今天”和“此日”,就是一种明显合掌的突出表现。 
 
类似这样的连续两句话语汇重复,在一般的日常用语中当然不是太大的毛病,顶多给人感觉你说话不够简练。
来学习漫“合掌”    “隔”和“合掌”,是楹联在内涵方面的两大禁忌。上面静好讲了“隔”,现在自然就讲到“合掌”。

但以对联的眼光来看,就是布局谋篇上的失败。这是因为,对联讲究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尽可能多的内涵,其语言表述空间本来就非常狭小,甚至恨不得每个字都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如果再把有限的空间浪费在重复的语汇上,岂非“三石一鸟”之举?! 那么这句话怎么接才好呢?如果是直接把此日去掉,从对仗角度来看结构又不完整了。  
 这时就有许多人开始慨叹,隔也不行,合掌也不行,对联的限制太多了。事实上,对联本来就是一种在夹缝中求拓展的艺术。
不过,只要你稍微开阔一下思路,变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拓开一条路。比如你可以改成这样: 
街上人们很高兴
枝头小鸟很欢乐
野外花儿很鲜艳
等等等等 
 
静好郑重声明,以上仅仅是从关联的角度来举例,并没有考虑声律等其它方面,万不可作任何断章取义的理解,更不可因为死钻牛角尖而忽视了本课的要义!!) 
上面讲到的合掌,只是一种很明显的合掌,我们姑且称之为“明显合掌”。许多人对合掌的认识,其实都只是刚刚触及到“明显合掌”这个很肤浅的层面上!
如果以此而自认为了解到了合掌的全部,则无异于管中窥豹。事实上,更多的合掌现象并非如此“证据确凿”、一目了然!
否则,在楹联的评判中怎会对合掌问题常常有无休无止的争议?又怎会出现“合掌之嫌”这样一说? 

合掌之嫌,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合掌之嫌”,看看联句究竟是如何沾上这样的“嫌疑”之名的。
冤有头债有主,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揭开了它的面纱就能说得清楚。我们不妨还是把笼罩在楹联头上的那一层面纱揭去,把它当作一句大白话来解读解读。 
第一句还是那句话: 今天天气真晴朗!这次考虑到了“隔”和“明显合掌”等等问题,第二句换个说法:空中没有一滴雨!(暂不考虑对仗) 
这次,两句话中是不是没有任何相同涵意的词汇了? 
 

是没有了,但仍然是一种合掌!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天气晴朗,还用再强调没有下雨吗?你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相同的词汇,但你这一句话整个等于是废话,这简直比局部的明显合掌还要可恨得多!  
——现在我们再次回忆上堂课那几个观点:“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对句要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构思” 

   ——试想,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愿意这样说废话吗?但往往是平时很明显的道理,一用联的形式来表现中就糊涂了。 
当然,这个例子中的合掌还是很明显的,几乎还扯不到“嫌”字,合掌者还可能更加“隐讳”和“含蓄”。比如:
   空中云彩很稀少! 或者说: 门外阳光很明媚等等等等
无论怎么变化,说来说去,表达的中心思想还是没有脱出“天气晴朗”这个范围!对于第一句来说,这样的接话,无疑还是废话一句! 
既然是废话,说它还有什么意义? 如此看来,在评联时“老夫子”给你来一句文绉绉的“此联有合掌之嫌”,应当算是相当给你留面子的了,如果说的不客气,你这就是:变着法儿说废话!
 
 以上的举例,还是未能真正触及到最难判断的合掌,其实在平时还有许多隐蔽性和伪装性更强的合掌联,等碰到具体的联时再说吧。

总结 ,     听了“隔”再听“合掌”,你就会发现,“隔”和“合掌”正处在一条线的两个极端。恰如一座桥两侧的栏杆,我们的正确选择是走在两个栏杆之间,否则你除了落水,恐怕别无选择。

这又再次印证了我常说的那句话:楹联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如果单就楹联的关联性而言,我们不妨说:楹联必须在“隔”和“合掌”的夹缝中求生存。 
上下联正如一对夫妻。如果两句话连平仄和对仗都格格不入,就如同两个人门不当户不对,根本进不了一家门;
如果两句话虽然貌似对仗工整声律协调,但内涵毫无关联、“隔”得太远,那也只能算是一对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夫妻;但假如这对夫妻的性情脾气、举止言行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呢?
 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谁愿意找一个自己的影子作配偶呢?事实上,只有情投意合、性格互补的夫妻,才能称得上玉配!
现在,对于一组合掌联的评判,供大家参考(转自一剑博客)
 
出句:参透秋风山剃度(一剑)○悟空禅语神飘飞(静静独品) 
评:“神飘飞”三平尾,声律之大忌;对仗工整;悟空合掌;全句平铺直叙,缺乏必要修辞,未得联之三味。 
  ○悟懂夏雨海随缘(醉侠)
评:对仗工整;“懂”出律;场景美丽,画面生动;然“海随缘” 不知何指;“悟懂”用词生涩,显然是刻意求工而对,反与“参透”合掌。 
○悟通一剑缘未了(阿兜) 

 评:悟通合掌。下联以“一剑”入句,可谓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对句,哈哈。希望与君缘未了。

○修成正道水皈依(花木一郎) 
 
评:对仗不但工稳,而且无丝毫刻意之感;行文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气脉贯通;借物言志,与上联关联密切,且意境优美高远;更妙在于“修成正道”双关,但值得推敲的是,
修成正道”与“皈依”应该孰先孰后?剑不懂佛理,不敢妄断逻辑是否合理。皈依合掌(与剃度意思相近)。

作业如下:

        一、“避免合掌”专项训练题五个
 
a 小桃初艳春一树                    
b   和风细雨催花事
 c    悟得红尘皆是幻
d   双肩担月樵衫旧

e  老酒清词 品评岁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