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

 江山携手 2015-09-10
第二课,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
本想说一些古汉语知识,但是,通过这几天从网上找资料,我发现要想学好古汉语非要十年八年功夫不可,我们中学时学的古文知识不过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皮毛。 于是,我们还是避重就轻吧,同学中谁的古文基础好,今后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现在呢,我们只是从近体诗和对联的炼字、句式等方面共同探讨一下吧。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共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四种,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般译作“….是….”或”…不是....”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悉”、“本”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斯是陋室《陋室铭》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司马光《赤壁之战》)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译作“…被….”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为乡里所患《周处》   
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没有标志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别。
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常见)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四、倒装句  倒装句,就是颠倒了句子的顺序,起到强调作用。
  例如  A出来吧,你们!------强调“出来”的这个结果
B怎么了,你?-------强调“怎么了”的关心态度
C快点,我的姑奶奶!------强调“快”这个程度。
  诗句中最典型的倒装句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意思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今人,王力);
  倒装句分四种,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大致分三种情况。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宾语必须是代词,二必须是否定句,有“不”、“未”、“毋”、“莫”、“无”、“毋”、“弗”等否定词 例如: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时不我待,彼不我恩
2、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如“谁”、“奚”、“安”、“何”、“曷”、“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3 、“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   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唯贤是用   唯才是举   
二)状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多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词短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后,此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句:   1、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4、战于长勺
5 、祭以尉首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大概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时大风雪,人马冻死者相望   
2、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中心语十数量词(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四)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大家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 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