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中的“黄金距离”你知道吗?

 茶香飘万里 2015-09-10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中存在一个黄金距离。在这个距离内,我们可以自在、舒适地和他人相处交往,若是逾越了这个距离,不适、尴尬、焦虑等等不安的情绪就会向我们袭来。你是否了解这个黄金距离呢?在你的社交活动中,你是否意识到黄金距离的重要性呢?

社交距离

或许你天生热情,哪怕第一次见面的朋友,你也像对待熟识多年的知己一样,盛情款待。但是商务场合中,同事不是恋人、伴侣、父母、子女和亲密知己,你可以对他们百般热情,但是要热情有度。

在商务往来中,我们与工作伙伴、客户的距离应该保持在0.5 ~ 3米。这是社交中的黄金距离。

试想,如果我们与对方的距离小于0.5米,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状况一:

为了表示认真地听对方的谈话,我不能低头,我要集中一切精神看着对方的脸以表尊重。一抬头,哎呀,我看得清对方脸上有几颗雀斑,毛孔有点粗大…不好,我走神了。

状况二:

一抬头,发现对方肺活量太大,讲话太有激情,说话的气息全部扑面而来,或许还时不时地伴随着细碎的小雨点,好尴尬,我能擦把脸吗?

状况三:

一抬头,对方的整张脸尽入眼底,怎么这么近,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放,好尴尬啊。

总之,小于0.5米的距离真的是损人不利己。所以,请记住我们和对方的距离最好保持在0.5~ 1.5米之间。此距离内伸手就可以握到对方的手,方便握手寒暄,又不会轻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同时,我们在和对方面对面交谈时,不会一抬头眼睛就被对方的脸占满,更不会被对方说话时的气息干扰。这样,我们的相处就自在一些,交谈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参加商务聚会、进行商务往来时,一般都与对方保持0.5~1.5米比较合适。

礼仪距离

我们在参加商业活动、国事活动、会议等比较大型且正式的社交场合时,一般采用1.5 ~ 3米的距离,以示身份的威严。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这样的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这下知道为什么传统企业老板办公室里办公桌的宽度都在2米以上了吧。你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社交距离也会因为民族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别。相同的关系中,中国人普遍希望交往距离不要太小。但是当我们和日本人往来的时候彼此的距离最好不要太大,不然他们会觉得遭到了冷遇。同样是美洲,在南美洲人们更喜欢稍大一些的交往距离,而在北美洲人们却觉得距离小一些交往起来更舒适。

小伙伴们,商务中的往来不管和对方多么熟识,不管交谈的气氛多么么热烈,我们都要注意控制自己和对方的距离,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更要利用这样的距离,来保持身份的威严和气氛的严肃性。进一步和退一步都未必海阔天空,但是保持社交的黄金距离才能为我们创设轻松、自由的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