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元人秋猎图》

 真友书屋 2015-09-11
李晶晶


文/李晶晶


《元人秋猎图》,59厘米×1240厘米的巨大手卷,是由元代宫廷画匠集体创作完成的纪实类作品。当时每年农历四月,王公大臣们都会跟随皇帝从大都也就是现在北京出发回到上都,上都就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然后在那边处理政务,接受国外使臣朝见,一直待到八月再返回北京。这个季节是上都水草最丰茂,动物出没最多的时期,皇帝会经常带领部属或家眷外出狩猎。《元人秋猎图》就是记录下当时元代帝王率军出行、狩猎、露营、猎宴场景。

《元人秋猎图》是哪位皇帝下旨完成的,无从考证,不过这类画一定都是皇帝亲自颁旨由宫廷画匠完成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属于重大政治题材作品,留下画名者绝少。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采取了谋臣郝经的治国之策:“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下诏修缮被元军摧毁的曲阜孔庙,遵从儒家的道德观念,许多旧金官僚得到了重用,旧地的文人画家和艺匠画家也在朝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元廷专职绘画机构供职的艺匠,绘画手段以秉承唐、宋、金诸朝民间画艺为主,画法工整精致。《元人秋猎图》就出自这些人的集体合力。

“从忽必烈登上皇位算起,到元朝灭亡,这108年的历史中,真正表现蒙古人生活的绘画作品却少得可怜,目前,已知还有另外两幅元人狩猎图传世。一为刘贯道所作描绘元世祖忽必烈狩猎的《出猎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为辽宁博物馆所藏的《元人狩猎图》。这幅《元人秋猎图》是现今发现的最大一幅元代纪实类绘画作品。有许多事物和形象在中国画史还是首次出现,甚至是唯一的。画中绘有众多女兵,这是中国古画中绝无仅有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古代书画部经理王家辉说,“这就是高价的重要理由。”

这样一幅作品,是如何跨越历史长河,走到今天的呢?

朱元璋取得明朝政权后,大肆杀戮前朝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都未幸免。在查胡惟庸一案中逮捕杀死数万人,一开始还没牵涉到王蒙,后来查下去,有人说,王蒙曾在胡惟庸家看过画,为此王蒙被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倪瓒在元朝是个大地主,生活优裕,到明朝他的地卖光了,但朝廷还向他要租,他交不起便被抓起来,锁在监狱厕所中。倪瓒是个爱洁之人,出狱后因疟疾不久就死掉了。其他元代遗留下来的画家也几乎都让朱元璋杀光了。在朱元璋看来,元人尚意重逸趣的画风客观上不利于明统治者集权专制,特别是像《元人秋猎图》这类表现元朝统治者国家威严、军队实力的狩猎图让刚拿下政权的朱元璋看着实在是不舒服。从明朝建立到灭亡的276年里,这幅画的去处成为一个不解之谜,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中也没有对这幅画的记载。

清王朝在260多年中,经历了10个皇帝,其中讲求书画艺术的首推乾隆。由于前三任皇帝的努力,在乾隆25岁登上帝位时,留给他的是一个已经被征服、管理有序的国家。坐享盛事的乾隆,也难越“盛世收藏”的规律,他像祖父康熙皇帝一样,一生6次南巡。通过这些巡游,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搜罗了不少重要的艺术品,成为中国历史上收藏最多的皇帝。不仅如此,乾隆也是“兼职”的文物管理员,并且做得非常称职。他开辟三希堂等专门“展厅”,鉴赏完精品后,盖“乾隆御赏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章,以示流传有序。让各精其道的儒臣雅士,分门别类为文物著书编录,《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都是当年“故宫藏品汇编”。《元人秋猎图》就是在这时重新回到世人眼前,《石渠宝笈续编》中有对它的详尽记载,为内务府旧藏,画卷上也钤有乾隆的诸玺。

在乾隆统治的60年里,全国传世的名迹基本上都进入清宫,随后虽有积累,但已成强弩之末。由于乾隆以前的统治相当巩固,政治经济有所发展,内府书画经过一再整理,眉目清晰。嘉庆年间也整理过一次,在前朝基础上,还能萧规曹随。只是积累远不如前朝之多而精,随后大清国事渐繁,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忙于应付那些头疼事,再无精力像乾隆那样还能有闲情逸致品赏书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元人秋猎图》中看不到他们的鉴赏印记的原因。倒是末代皇帝溥仪要侍臣罗振玉篆了“宣统御览”、“无逸斋精鉴玺”的印文,交王刻成,再命臣工将其钤印在《元人秋猎图》作品原件上。这是溥仪的雅情所至,还是另有所图,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元人秋猎图》一直是皇家藏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逊位,为今后的生活打算,他开始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转移文物。他并不敢直接把东西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放学后再带出宫外。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天天不断,持续了半年多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溥仪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运出的总数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种上下的宋版书。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毓庆宫时候,发现了“赏溥杰单”,付印公布,其中说赏溥杰的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运宫外”。


1925年2月23日,溥仪离开北京,来到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为了继续过上小朝廷的奢华生活,他开始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在天津,溥仪究竟卖出了多少书画已无稽可查。但可以知道的是,《元人秋猎图》没有被卖,而是不久后跟随他到了东北长春,存放在“小白楼”中。这座“小白楼”是一幢二层日式钢筋水泥楼,是当年日本人为溥仪修的保存善本图书及古玩字画的库房,内存藏品总数约1300件,对外名曰“图书馆”,《元人秋猎图》就存于此。

1945年,伪满洲国随着抗日战争胜利而土崩瓦解,溥仪仓皇出逃被抓,藏在小白楼里的这批书画,又上演了一幕惨烈的离散悲剧,大批字画被守卫一抢而空,很多珍品竟被撕成碎片。这次哄抢,却造就了北京琉璃厂的一段异常繁荣的时期,当年在小白楼被哄抢的大批书画开始在这里出现,古玩商们把它们称为“东北货”。《元人秋猎图》也是当时的东北货。但它并没有流散到北京,而是被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的夫人收藏,随后又转手到金匮室主陈仁涛手里。陈仁涛祖籍浙江镇海,上海富商,素喜好收藏,精于书画。在抗战胜利初,曾出任过东北铁路局长,东北解放后,迁至香港地区,并于50年代末期病逝于香港。据此推算,《元人秋猎图》应该随陈仁涛流转到香港,其后就不得而知,直到1989年出现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会上。

《元人秋猎图》历经700多年,关于它的记载却寥寥可数,但作为宫廷绘画与皇家藏品,它却是朝代更替最好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