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 胀

 寂寞在繁衍 2015-09-11

一、概述

(一)定义: 

 鼓胀是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四大难症之一。

中医文献中的“水蛊”、“蛊胀”、“单腹胀”、“蜘蛛蛊”,皆属积聚的范畴。 

(二)文献简介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篇》“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较详细地描述了鼓胀的特征。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心水、肝水、脾、肺、肾水的论述,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不但提出了“水蛊”的病名,还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载:“若唯腹大,下法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

《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血吸虫、痨虫)

金元以后,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治疗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明·李挺《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对鼓胀的病理过程及治法有精辟的认识。

明·张景岳在病因方面指出“少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

(三)范围

就西医学而言,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合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总之,鼓胀由情志所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脾虚食积、血吸虫感染、黄疸、

积聚变迁等病因引起,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内,以至腹部日渐胀大。初起重在肝脾,肝气淤滞,脾运化失常是形成鼓胀的基本病理,又因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肝脾病变日久累及于肾,肾之气化失常,不能化水液,致水湿内停,是鼓胀加重的主要因素,三者关系如下:

 

三、诊断

(1)病史:询问患者询问患者有无情志损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史,有无黄疸、积聚及血吸虫感染史等。

(2)临床表现: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3)常伴乏力、纳呆、尿少、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四、相关检查

临床检查: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三对、凝血功能、肝、脾及腹部B超或者CT: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均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1.与水肿鉴别:水肿病证病位多在肌肤,病因为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

等,病变脏腑在肺脾肾,其病机为肺失宣降、气化不行。其临床表现,初起从眼睑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后及全身,皮色一般不变。临床上以此而和积聚相区别。

2.与积证鉴别:积证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后期可出现鼓胀,为鼓胀之因。

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可无结块。临床上以此而和积聚相区别。

六、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标实  偏于气滞,兼次症常有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偏于血瘀,兼次症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斑等;偏于水停,兼次症常有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等。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鼓”;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徵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鼓”。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

    2.辨本虚  偏于脾气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不馨,舌淡,脉缓等;偏于气阴两虚,兼次症除脾气虚症外,还可见口干不欲饮,知饥而不能纳,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体瘦而少津等;偏于脾阳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等;偏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还可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先期,量少色淡等;偏于肝肾阴虚,兼次症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赤烘热,两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

    (二)治疗原则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总以攻补兼施为治则。临床应按照气滞、血瘀、水停、正虚的不同侧重,在理气消胀,活血化瘀,利尿逐水,扶正培本诸法中化裁,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补兼施,中期以利水消胀为目的,晚期应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三)分证论治

    鼓胀的证治,根据病程和正邪关系,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一般发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湿阻互结于腹;初期迁延不愈,正气渐伤,转入中期,正虚而邪盛;至晚期,正气渐衰,邪气留恋,并有吐血、便血、昏迷、悬饮等各种并发症相继出现。

    1.鼓胀早期

    主症:腹大胀满,鼓之如鼓,持久不减。

    兼次症:胁腹胀满或疼痛,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益甚,以嗳气或矢气为快,肢体沉困乏力,小便短少。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肝气郁滞,脾运不健,气滞不畅,血脉瘀阻,湿浊停留而壅塞于腹中,故腹大胀满。因气滞血瘀偏重而湿浊尚轻,故腹胀而叩之如鼓。病之根深势笃,故持久不减。肝失条达,经气痹阻,故胁下胀或疼痛。脾胃不健,纳运失司,故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益甚,嗳气或矢气后,气机稍动,故自觉为快。气壅湿阻,水道不利,故肢体沉困乏力,小便短少。舌质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也是气血瘀滞,湿浊蕴积之证。

    治法: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方药:以木香顺气散[  ]为主方。方中枳壳、木香、青皮、陈皮、川朴、乌药上中下三焦气机一起疏理,再配合香附、川芎、桂心,气血并调,以期气血调畅而消腹胀;苍术、砂仁理脾行湿以散满;甘草和中。

    若胁下胀满或疼痛明显时,加柴胡、郁金、延胡索、苏木等疏肝理气止痛之品。若胁下痞块,痛如针刺,可加赤芍、丹参、三棱、莪术、生牡蛎等活血行痹,软坚散结之品。若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可加保和丸[  ],以消食导滞。若肢体沉困,小便短少,可加车前子、泽泻、猪苓、茯苓等化湿利水药物。腹胀明显时,也可加黑白丑、大腹皮、莱菔子、薤白等以下气除满消痞。余毒未清者,加入板蓝根、土茯苓、虎杖等清热解毒药。

    2.鼓胀中期

    主症:腹大坚满,撑急,动之有振水声。

    兼次症:面色苍黄无华,神疲肢怠,脘腹痞胀,不敢进食,口渴不欲饮,颈部、面颊或胸背部散在红痣血缕,腹皮脉络怒张,手掌赤痕,大便或秘或溏,小便短少。

    舌脉:舌质淡,体胖有齿痕,或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腻;脉沉细滑。

    分析:鼓胀迁延,气、血、水蓄积腹中日趋严重,故腹大坚满,撑急。水湿停蓄腹中,故动之有振水声。病邪久羁,肝脾肾败伤,故面色苍黄无华,神疲肢怠。脾胃不运,气机转枢不利,则脘腹痞胀,不敢进食,进食则痞胀益甚。水湿不化,水精不布,故口渴不欲饮,大便或秘或溏,小便短少。血脉瘀阻,故面颊、颈部或胸背部散在红痣血缕,腹皮脉络怒张,手掌赤痕。舌质淡,体胖有齿痕,或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腻,脉沉细滑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气败伤,气、血、水邪盛之象。

    治法:扶正行气,化瘀利水。

    方药:扶正以四君子汤[  ]加黄芪、黄精为主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以调营饮[  ]为主方,方用四君子汤和黄芪、黄精健脾益气以扶正,黄芪、黄精用量宜大。虽然肝脾肾三脏俱伤,治当从后天脾胃调治入手,以资化源。调营饮中当归、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莪术、延胡索、大黄以行气活血;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等以行气利水;陈皮、大腹皮、白芷理气消胀;细辛、肉桂温阳利水;炙甘草、姜、枣调和诸药。

    若腹水明显,伴下肢浮肿,舌苔白腻,可加干姜、桂枝或肉桂、附子,振奋脾阳,也可再加泽泻、赤小豆、防已等增强除湿利尿之力,或应用实脾饮[  ]以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若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互结,浊水停聚所致,可选用中满分消丸[  ]既可清热化湿、理气燥湿、淡渗利湿,又能护卫中焦。

若湿蕴化热而发黄,则应加茵陈、土茯苓、金钱草等清利湿热之品,或加用茵陈蒿汤[  ];若小便赤涩不利,可加滑石、通草、蟋蟀粉以利窍行水;若气阴两虚,舌质嫩红,可加沙参、玉竹、麦冬以养阴益胃;若气血两虚,舌淡,心悸少寐,可加当归、首乌、阿胶等以养血宁心;若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可加半夏、陈皮、生姜、竹茹等和胃降逆;若伴有齿衄、鼻衄,可加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女贞子、旱莲草等。

治疗此期鼓胀患者,常用木香、大腹皮、槟榔行气消胀,兼可利水。益母草、泽兰、水红花子活血祛瘀,也兼除湿。白术、猪苓、茯苓、车前子,专司利水除湿。黄芪、黄精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期消除胀满。

    假若腹水严重,常法治疗不效时,也可以选用攻逐利水的方法。使用这—治法,应该掌握如下原则:腹水严重,腹胀撑急难忍;患者当能承受攻逐之力,脾肾未败;中病即止,或腹水退其七、八即止;攻逐之后,调理脾胃收功,以巩固疗效。常用方剂以舟车丸[  ]、十枣汤[  ]化裁为用。

    3.鼓胀晚期

    1)正虚邪恋

    主症: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

    兼次症:神倦懒动,气短声怯,骨瘦如柴,面色苍黄或胱白,或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停经;或五心烦热,肌肤甲错,头晕耳鸣,少寐盗汗等。

  舌脉: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弱。

    分析:气、血、水停留日久,脾肾败伤,无以化气,进一步加重水湿的蓄积,故仍见腹大胀满不舒,随正气消长而有早宽暮急的变化。正气亏虚,则神倦懒动,气短声怯。化源不充,精血难生,则骨瘦如柴,面色苍黄或咣白。若偏于脾肾阳虚,阳衰阴盛,故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女子停经,舌淡胖,脉沉细无力。若偏于肝肾阴亏,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肌肤甲错,头晕耳鸣,少寐盗汗,舌质红,少苔,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或滋补肝肾为主。

    方药:温补脾肾以附子理中丸[  ]合济生肾气丸[  ]化裁。滋补肝肾以麦味地黄丸[  ]或滋水清肝饮[  ]为主。以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振奋中阳;以济生肾气丸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脾肾阳虚者,两方可以交替服用。麦味地黄丸能使肝脾肾之阴一起补养;滋水清肝饮既滋补肝肾,又能疏肝健脾活血。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滋阴补肾,柴胡、当归、白芍、山栀、丹皮疏肝气、养肝血、泄肝火,茯苓、泽泻健脾利水.酸枣仁养心安神。

    此期正虚为主,治疗时只宜缓图,不可求其速效,更不能以治标法投之,本期也可由于各种诱因的作用,变为本虚标实之证,又当以中期之法处理。

    2)鼓胀出血

    主症:腹大胀满伴出血。轻者大便色黑,如柏油样。重者呕吐物中夹有鲜血或血块,汗出肢冷或吐血盈碗盈盆,大便暗红而溏薄。

    兼次症:口干口苦,胃脘灼热,肠鸣腹胀,或心悸气短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舌淡;脉弦滑而数,或沉细而数。

    分析:肝脾不和,中焦气机壅滞,蕴久化热。热迫血络,故吐血便血,口干而苦,胃脘灼热,肠鸣腹胀。若气随血耗,气血不足,则心悸气短,汗出肢冷。舌质红,苔黄,弦滑而数,为热盛于中之象。舌质淡,脉沉细而数,为气血耗伤之象。

    治法:泄热宁络,凉血止血;气血耗伤者予益气固脱为法。

    方药:泻心汤[  ]或大黄、白及、三七粉凉开水调为糊状,慢慢吞服。药用大黄、黄芩、黄连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大黄粉、白及粉、三七粉凉血、止血、散瘀。若吐血、便血来势猛烈,病位在贲门上下者,可先吞服大黄白及三七粉半次量,再用三腔管送入胃中,令胃囊充气,再将食管囊充气.以增强止血功效。若气血耗损,汗出肢冷时,可煎服独参汤,或生脉注射液[  ]或参附注射液[  ]静脉滴注,以益气固脱,或服黄土汤[  ]亦可。

    3)鼓胀神昏

    主症:腹大胀满伴神昏。先见烦躁不宁,逐渐嗜睡,终至昏迷。或先语无伦次,逐渐嗜睡,终至昏迷。

    兼次症: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通。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数,或弦滑。

    分析:阴虚血热,复感邪气易从热化,蒸液成痰,引动肝风,内蒙心窍,故先烦躁不宁,逐渐嗜睡,终至昏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也是痰热之象。或脾肾阳虚,湿浊内生,蒙蔽心窍,则先见语无伦次,逐渐嗜睡,终至昏迷。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也是痰浊之象。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故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通。

    治法:醒神开窍。

方药:痰热蒙闭心窍者,用局方至宝丹[  ],研化,吞服或鼻饲,以清热凉开透窍。痰湿蒙闭心窍者,用苏合香丸[  ],研化,吞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透窍。或用菖蒲郁金汤[  ]鼻饲,以芳香豁痰开窍,也可用醒脑静[  ]或清开灵[  ]静脉点滴,治疗痰热蒙闭心窍者效佳。

鼓胀晚期,出现悬饮,证见腹大胀满日甚,伴见呼吸、转侧则胸胁疼痛加重,喘促不宁,甚则不能平卧,病侧肋间胀满,可用椒目瓜蒌汤[  ]加减以泻肺祛饮,降气化痰。药用桑白皮、葶厉子、椒目泻肺利水,炙麻黄、杏仁、桔梗以宣肺利水,苏子、陈皮、半夏、茯苓、枇杷叶、瓜蒌皮降气化痰。

七、转归预后

本病在临床上往往虚实互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如攻伐太过,实胀可转为虚胀,如复感外邪,或过用滋补壅塞之剂,虚胀亦可出现实胀的症状。鼓胀早期及时投疏肝理气、除湿消满之剂,可使病情得到控制。若迁延不愈,正气渐伤,邪气日盛,病情可进一步加重。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溏泻,四肢消瘦,或见脾肾阳虚证,或见肝肾阴虚证,则预后不良。若见出血、神昏、痉证则为危象。鼓胀久治不愈可能转化为癌证。

八、临证要点

 (1)鼓胀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有气滞、血瘀、水停的偏重。

(2)鼓胀早期以祛邪为主,多采用理气化瘀、行水逐水诸法。中期攻补兼施,晚期当以补虚为主,阳虚温补脾肾,阴虚滋养肝肾,并重视调理脾胃。

(3)鼓胀后期伴有黄疸往往难以消除,可考虑从瘀热论治,重用清热凉血之品,如丹皮、赤芍等药。鼓胀后期腹水难以消除,可从调理脾胃着手,重用健脾利水之品,如生白术等药,同时嘱患者饮食上注意补充蛋白质。

(4)鼓胀后期水湿之邪未除,气阴已伤者,尤为突出,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利水易伤阴,益阴易碍水,此时应标本兼顾,从健脾利水,滋阴养液入手进行治疗。

(5)鼓胀的治疗尤应注意饮食调节,宜低盐饮食,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油炸、粗糙、坚硬类食物。注意饮食营养,食用蔬菜水果等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忌饮酒,少吸烟,避免与血吸虫疫水接触,避免接触对肝有害的毒性物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