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家女婿” --- 陆久之潜伏人生

 心静意定 2015-09-11
 
 
  103岁的陆久之(右)与97岁的陆立之兄弟俩在上海寓所。 钱月航供图


陆久之,男,出身于浙江官僚家庭。父亲陆翰,曾任
孙传芳的军法处长。20082122112在家逝世,享年106岁。

1927年,经蔡叔厚介绍,陆久之加入中共地下组织。1930年至1933年留学日本,抗战时期利用公开身份搜集日伪情报。日本投降后,被汤恩伯委任为3方面军少将参议

陆久之是经过汤恩伯的秘书长胡静如的如夫人的介绍,认识了蒋介石和他的第三位夫人陈洁如的养女蒋瑶光,而成了蒋介石的乘龙快婿。原来,蒋介石除了有儿子经国、纬国外,确实还有一个女儿叫蒋瑶光。蒋介石和陈洁如是1920年在上海结识的。结婚后,陈一直没有生育。在黄埔军校期间,一次,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去参观广州平民医院,得知一位华侨家属接连生了多胎女孩后,想要一个儿子,结果生下来的还是个女孩。她要求医院将这个女孩送给人家抚养。何看到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很有神,圆圆的脸蛋特别惹人喜欢,就叫人抱回家里。到家后,正巧陈洁如来玩,她看到这个女婴十分喜爱,抱在怀里左亲右爱舍不得放下。何香凝知道陈洁如很想要个子女,就将女孩送给了陈。蒋介石闻讯后出很高兴,特意将女儿取名为蓓蓓,学名叫蒋瑶光。

 

真实的潜伏

 

上海滩有位神秘的老人叫陆久之。去年2 月中旬《文汇报》登讣告一则: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的正局级(享受副市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陆久之先生因年迈体衰,不幸于2008年2月12日21时12分在家逝世,享年106岁。

上海滩的神秘老人,即陆久之先生。他的神秘是由于他是蒋介石的女婿,皇权时代

就是“驸马”。蒋仅有经国、纬国二子,何来女儿,女婿从何而来?

■常州人做了老蒋女婿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蒋介石原配毛福美,在上海滩“混世界”时纳过一妾,姓姚名冶诚,再后来又与陈洁如正式结婚,后为娶宋美龄而将其离弃。
 
蒋介石与陈洁如

陈洁如与蒋介石结婚7年,并未生养。有一次陈洁如与廖仲凯夫人何香凝参观广州平民医院。有个侨眷已生八个女儿,刚生的第九个又是千金,想把这个新生的女婴送走。陈洁如将其收养。蒋介石也同样喜欢这女孩,给她取了个学名叫瑶光。蒋遗弃陈后,瑶光改从母姓为陈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这时成长了的女儿,不顾母亲反对,嫁给了一个安姓的朝鲜人,生了两个儿子。姓安的原是日本特务,抗战胜利,他怕中国追究,弃家别妻悄悄溜了。陈瑶光生活陷入绝境,不时靠母亲接济。


1946年,陈瑶光有个女友周安琪是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主任秘书胡静如的如夫人,为帮助瑶光摆脱窘境,把瑶光介绍给陆久之。当时陆久之地位荣显,官居第三方面军少将参议,又是第三方面军司令手下的红人,身为接受大员,拥有最新型的汽车和豪华的府邸。而陈瑶光年仅 容貌秀丽,双方都极满意,结为夫妇。此后育有一女,婴儿颇受陈洁如的宠爱。陈洁如一直与女儿瑶光女婿陆久之一起生活。

由此看来,以陈洁如和蒋介石这段婚姻言,说陆久之是蒋介石的女婿也无不可。不过陆老自己跟我这样说:“我不是蒋皇朝的皇亲国戚。我和陈瑶光的结合,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事。她的母亲早在1927年就被蒋介石遗弃了。”

………

陆久之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不寻常。1902年陆久之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官宦缙绅世家。在中学读书时,陆久之就非常爱读进步书刊。1926年9月,陆久之由中共党员徐梅坤介绍,进入由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地下总工会秘书处,担任联络员。1930 年1月,他仓促中逃亡日本,先后就读于日本铁道学院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读书的同时,又兼任上海《申报》驻日本特派记者,此时中共又给他新任务,参加在日本的共产国际情报局工作。和他共同战斗并且了解他这一段时期工作的老党员陈修良(曾任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说:陆久之是个为党立过很多特殊功勋的好同志!

在日本期间,他巧妙地和各方周旋,1936年居然和驻日大使许世英攀上了关系,直到抗战爆发,他才跟随许世英回国到达武汉。许回国后,任全国赈济委员会主任,陆久之为委员。他不愿担当这闲职,到了上海,冒险生涯由此开始。陆久之负责收集敌伪情报。

■策反汤恩伯

1945年8 月,陆久之在上海迎接抗战胜利。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滩的接收大员,第

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身边的座上客。原来汤恩伯与陆氏是世交。当年汤恩伯在日本明

治大学学法律,他想改进陆军士官学校学军事却苦无门路。后来找到陆久之的父亲陆翰

陆久之在青年时代就与

汤恩伯相识,汤对陆久之视同亲兄弟。不久,汤恩伯就任陆为第三方面军少将高级参议,成为ita身边的智囊人物。当时,陆久之依然默默地干着秘密的革命工作。

1949年4 月,中共大军饮马长江,然而上海仍为国民党军队控制。京沪杭警备总司

令汤恩伯率30万大军,准备死守上海,支撑半壁河山。很显然如果能争取到汤恩伯起义,

可以减少流血。中共上海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陆久之。

陆久之几次去军机要地三井花园找汤恩伯未果,又去汤公馆坐等。有一天,汤恩伯

终于回来了,听说陆久之已等了他几天,立刻把他请进内室。陆久之为汤恩伯分析了他的处境,劝汤恩伯认清当前形势。汤恩伯说:“依你之见,怎样?”“我看可以走傅宜生(傅作义)的道路。”陆久之大胆说。

“要我投降?”汤恩伯嗓门虽高,但并未发怒。

“不是投降,是顺应民心起义!”

“听说共产党对傅宜生控制很严,等于阶下之囚。”汤恩伯的话音已松动,但心中有疑虑。

“您不要亲信谣言,傅将军受共方礼遇。”

汤恩伯认为还是要谨慎。

翌日,汤恩伯邀陆久之共进早餐。借这机会,陆久之再劝汤恩伯当机立断,莫失良机。汤恩伯道:“容我考虑。”

1949年4 月23日,南京解放。时机已极紧迫,陆久之决定向汤摊牌。是时,汤恩伯正在家中:“久之,你今后不能来了!委员长亲自到上海来了,我刚到复兴岛去接他们。”

军统特工人员也密布在汤公馆周围。陆久之的策反工作中断了,他再也接近不了汤恩伯。汤在上海撤退前夕,要陆久之跟随去台湾。陆断然拒绝。

 

■晚年不幸遭磨难

1949年后,陈洁如仍在大陆生活,一度任卢湾区政协委员,每月领两百元生活补助费。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大陆饥荒时期,陈洁如向有关方面提出移居香港的请求。经周恩来特批,陈洁如只身一人于1962年移居香港。

陈洁如到香港后,改名陈璐在铜锣湾百德新街闭门隐居。台湾方面,蒋经国用10万美金在九龙窝打老道为这位“上海姆妈”购买一套房屋。陈洁如并未去住,而用来出租。后蒋家父子又通过戴安国(戴季陶之子),每月接济她500美元。

1955年潘杨(潘汉年、杨帆“反革命集团”)案发,受牵连的陆久之被捕陷入囹圄。判有期徒刑15年。陈洁如于1961年亲到北京,向周恩来请求宽恕陆久之。周恩来出面干预了,他提前假释出狱。1965 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1971年,身在香港的陈洁如悄然病逝于寓所,无人知晓。女友去看望她,无人应客,后破门而入,发现她横卧于地,终年65岁。

香港方面多次来电,要她惟一的女儿陈瑶光去料理丧事与继承遗产。当时上海是红卫兵当道,不予理睬。香港方面的报刊为此大做文章。事被周恩来得悉,特批陈瑶光赴港奔丧。从此她一去不回。后来,陈瑶光的子女也陆续去了香港及海外。

孤身在内陆的陆久之不久后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陆久之被安上了种种罪名,他一次次被批斗,随后又扫地出门,在街道扫垃圾、做苦工,陆久之成了无家可归的孤身老人。 白天在上海市区的公共场所流浪,形同乞丐,晚上躲到澡堂浴室睡觉。最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协助下,他改名易姓躲藏起来,才等到浩劫结束。

1983年,陆久之被宣告无罪,但由于他和日本海军的关系一直不能厘清,政策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实。幸好老天眷顾,陆久之很长寿。在他94岁那年,1996年,上海市委终于给他做出结论,肯定陆久之的全部革命历史,参加革命时间从追随周恩来的1926 年算起,并由中央组织部批准,给予享受单项副市级离休干部待遇。

1983年,陈瑶光60岁诞辰,陆久之被批准去香港探亲。香港的生活很优裕,所住九龙窝打老道的房子是豪华公寓(蒋经国赠陈洁如),陈瑶光要他在香港定居。他在香港期间,台湾有说客登门,劝他去台湾,他婉言谢绝。两个月后,又回到了上海。

 

 

图为103岁高龄的陆立之仍笔耕不辍。
 
 
  “百年沉浮争朝夕,一生肝胆付沧桑。俯仰无愧忘荣辱,直笔刪述斥雌黄。”走进陆立之老人简陋的起居室,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他的这首座右铭。老人正伏在案头借助放大镜一笔一笔地书写着回忆录。距离2009年中央电视台《口述历史》栏目的那次采访才两年多,老人却更显佝偻老态,视力模糊,听力减弱,但记忆依然清晰,思维依然敏锐。

    从艺徒到士兵:

    亲历“五卅”惨案、“四一二”政变

    1925年,16岁的陆立之在上海江湾中国铁工厂做工,在中国公学听恽代英演讲时结识了同济大学学生尹景伊,两人因对革命的共同憧憬和向往很快成为好朋友。5月29日下午,尹景伊告诉陆立之,同济大学、中国公学、立达学园的学生要联合中国铁工厂、永安纱厂、张华浜火车头机修厂的工人,到南京路去游行示威,宣讲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并嘱咐陆立之动员工人参加游行。接到任务的陆立之惊喜又振奋,虽然只是一名艺徒,陆立之仍然很快动员了金工车间朱师傅联合锭子间、翻砂间、引擎间的全体工人师傅和工友们,经过与厂方多次斡旋,于30日清晨,从蕴藻浜到天通庵车站。等候到了同济大学的领队后,队伍便浩浩荡荡地经过闸北宝山路、浙江路,越过老垃圾桥,到达南京路先施公司、永安公司门前,队伍分列两旁,由尹景伊在高处演说,控诉日本资本家暴行;另一队由上海大学何秉彝率领,在南京路贵州路口新新公司门前演说。群众情绪高昂,口号声此起彼伏,愤慨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顾正红报仇!”

    “这时,马路中心铁塔上爬下来缠着红头布巾的印度巡捕,他一面厮打,一面狂吹警笛,召来了老闸捕房的一伙鹰犬,他们一哄而上,乱抓乱打,有人开枪打倒了站在高栏边的尹景伊。他正好倒在我身边,血溅四处,我也被人群冲倒在血泊中。有人从我背上踩过去,又有人拉起我叫我快跑,我却昏晕了。另一处,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也被射中死去。乱哄哄的一片叫嚷一阵阵枪声,当时我不知道究竟死了多少人。但帝国主义强盗在我中国领土上随意杀害中国人,凶残暴虐。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流血事件。”老人愤慨的讲述为我们再现了“五卅”溅血的实况。

    惨案的第二天,中国铁工厂联合蕴藻浜永安纱厂工人罢工,怀着沉痛的心情,再次到南京路游行。因为大雨和当天的“三罢”(罢工、罢市、罢课),南京路上没有行人,商店关门,队伍没能集合起来。大雨滂沱中,一位中年人看见一个英国警佐,冲着他大喊一声:“打倒帝国主义!”那洋人一愣,随手挥打一警棍。那位勇士连连呼喊,洋人挥舞警棍乱打。陆立之和其他零星的工人们见状齐声呐喊,洋人慌张地逃向闸捕房去了。和这个单枪匹马的勇士结束了雨中示威后,跟随他来到了上海大学,向瞿秋白汇报了南京路流血斗争的情况。陆立之这时候认识了亲切温和的瞿秋白,并获知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在30日惨案中被捕。后来在旁听会审时,陆立之亲见瞿景白在法庭上义正言辞的抗辩。

    “五卅”惨案中有13人先后牺牲.数十人重伤,50多人被捕。6月1日.上海举行“三罢”斗争,全国各地纷纷起来抗议声援上海的斗争,由“五卅”惨案引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1926年5月,上海人民建“五卅死难烈士之墓”。墓园的纪念碑上记述了“五卅”惨案发生的背景及经过,列举了顾正红、尹景伊、何秉彝等25位牺牲烈士的姓名,盛赞了烈士们的壮举。

    1926年,陆立之是上海大车书局印刷厂的工人,参加了上海地下党响应北伐培训武装起义人员的秘密训练班,当时训练班的主持人是:俆梅坤、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主要授课人是周恩来。1926年10月,为驱逐北洋军阀孙传芳,俆梅坤征得周恩来同意,派陆立之到杭州策应夏超起义。夏超起义失败后,上海工人先后进行了三次起义。第三次起义成功,收缴军阀部队的大量军火枪械,人民群众燃放爆竹欢天喜地庆祝胜利,上海天空第一次飘扬了红旗。周恩来、俆梅坤、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立即分工组织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上海总工会”“上海印刷总工会”。当时,陆立之担任俆梅坤的助理,晚上在印刷总工会,白天在工人纠察队担任护卫周恩来工作。三次起义中,周恩来手把手地教会陆立之使用步枪和驳壳枪,使他从一名工人转变为一名士兵。

    1927年4月10日,流氓头子杜月笙设“鸿门宴”在杜家花园乱刀砍死了总工会主席汪寿华。12日凌晨,蒋介石认为工人群龙无首,便部署新编的第26军周凤岐部队掩护,用流氓工贼化装的便衣队作前卫包围攻打“纠总”“上总”“印总”,用机枪猛烈扫射,并吼叫“缴枪!”“缴枪!”周恩来、俆梅坤被围困在“纠总”,处变不惊,立即率领工纠队员沉着应战。稠密的枪声震撼了黑夜的天空。

    “当晚,我和另一助理王一工同宿印总小楼,听到枪声,知道周恩来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没有开灯,摸黑沿墙绕过包围圈,赶到纠总门口,发现铁门外有军队和便衣特务把守,特务们穿着蓝布衫裤,手臂上绕着一白布,上书'工’字,显然是冒充工人企图引发内讧;门外有一挺机枪,瞄准楼座的木质大门。我们看无法入内,就挨到天色渐亮时挤到巷子口。巷口有许多看热闹的群众,不少是印刷工人。我们动员了一些印刷工人,悄悄地从巷口小店买了一盒粉笔,然后用粉笔在沿街的电线杆、商店门板上面写上'枪口对外!穷人不打穷人!士兵工人是一家,自己不相打!’等标语。天亮后,工人纠察队终因寡不敌众,被周凤岐的二十六军戍卫队缴了枪,我们眼看着一捆捆的枪械被军车载走了!”

    “周恩来、俆梅坤彻夜未眠,立即动员群众到闸北青云路上海大学外的广场集合,召开紧急群众大会,决定游行示威,向卫戍司令部请愿,要求归还工纠队的枪支。主席团指定我为领队,俆梅坤交给我一杆粗藤条扎好的红旗,上面写着'总指挥’三个大字,还有一大横幅'上海工人纠察队’,用两根长竹竿高举,由两个大个子擎着。我们从青云路出发,经过鸿兴路、宝山路,向天主堂街的周凤岐司令部进发。一路上,由我带头,大家高喊着'打倒列强除军阀’'还我枪支’的口号,喊声震天。当我们走近天主堂时,卫戍司令部岗楼上突然向我们射来一枪,把横幅红旗打穿了一个洞,紧接着是前后埋伏的乱枪齐发,无数徒手群众倒在血泊中。我和掌旗的两三人跑到路边竹篱笆内躲避射击,有一小兵趴在地上向队伍射击,枪口伸出篱外,被我们几个一哄而上,用藤条狠狠地揍了一顿,那个小兵枪栓一时拔不出来被打蒙了……”

    从陆老的回忆和相关的史料获悉,“四一二”政变中,蒋介石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1700多支枪被缴,300多名纠察队员被打死打伤。陆立之和几个人在一个茶叶栈里躲藏一夜后,第二天见到俆梅坤悲喜交集。周恩来曾嘱咐俆梅坤和俆玮到普善山庄、同济善堂收殓的尸体中找寻陆立之的下落,知道其幸免于难很高兴。政变后,陆立之响应周恩来、瞿秋白的号召,到武昌警卫团充当了志愿军。三个月入伍训练后,被中央军委(周恩来)选为士兵代表赴苏联学习。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陆多次向周恩来、瞿秋白倾诉内心苦闷。1930年回国后被派在沪西区委搞工运。1931年受王明“左”倾路线排斥后,为生计所迫,长期从事文教和译书工作。

    地下策反:

    瓦解胡宗南包围延安的封锁线

    淮海战役中促成张克侠起义

    1937年夏天,国共第二次合作,陆立之在南京傅厚岗66号八路军办事处晋见老首长周恩来,奉周恩来指示“一切为了抗战”,留在国民党政府工作。

    1940年初,蒋介石又掀起反共高潮,“西北王”胡宗南为了贯彻蒋介石的剿共命令,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构筑了一条长达700余里的由碉堡、工事组成的封锁线。1942年初,胡宗南纠合一群地主富农子弟、乡镇流痞,通过短期军训,炮制了“警备班计划”,进行各种封锁、包围、盘查、逮捕、偷袭活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共地下工作负责人王冲天找到陆立之。要陆赶往兰州,探明情况,设法阻挠胡宗南在陇东区建立封锁包围线,并破坏其“警备班”计划。陆立之奉命到了兰州,利用公开的国民党军委会顾问处专员的身份接触到了两位地方首脑——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甘肃省政协主席兼保安司令谷正伦。经过多次游说,陆立之反复陈述利害,介绍陕西省内部纠纷的杀人事件,结合陇东区地形难以封锁等情况,解说不能成立“区指挥部”,并说明“警备班计划”会酿成少数民族闹事,扩大械斗仇杀风潮等,终于游说成功,朱同意拿出绝密电令,“请陆参事赵处长审议火速呈复”。后来签呈的拟办意见实际由王冲天和陆立之共同字斟句酌完成。这样中共就完全掌握了延安的西面通道,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取得了胜利。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按计划,华东野战军七纵、十三纵从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正面渡河南下,切断徐州与黄百韬兵团的联系,要求张克侠、何基沣务必按计划在战役发起时举行起义,让开运河防线,控制所有桥梁,确保解放军顺利过河。张克侠是周恩来主导的隐蔽战线的特别党员,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就在战役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张克侠的处境却变得极为艰难。第三绥靖区司令冯治安因为张多次与他谈话,动员他反蒋,对张心存戒心,进行了严密监视;徐州滕杰市长布置了军统特务的天罗地网;我地下联络人杨斯德等也一去无消息,生死未卜。这时,王冲天焦急地派遣陆立之到徐州,进行新一轮的策反。

    陆立之以国民党国防部少将参议身份被列入第四团赴徐州宣慰前线官兵。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临近贾汪的哨所见到了张克侠和孟绍濂,了解并沟通了双方情况。陆把情况及时向王冲天作了汇报,组织上紧急安排下步部署。11月8日,张克侠摆脱国民党的隔离和监视,与何基沣一起,率国民党59军两个师、77军一个半师两万多人在贾汪前线成功起义。这次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台儿庄到微山湖的运河防线,使得华东野战军得以长驱直入,为顺利实现中央军委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意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整个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两次成功的策反,陆立之曾因此受到传谕嘉奖。解放后,张克侠任林业部副部长。在陆立之遭遇“左”祸时,曾写信陈述陆立之促成起义有功,为他作正义的呼吁。

    他,亲历“五卅” 惨案、“四一二”政变;他,接受过周恩来、俆梅坤的直接领导,深受瞿秋白、陈独秀、周恩来的提携信赖;他,和蒋经国、刘仁静、屈武等莫斯科东方大学同学;他,担任国民党少将参议,受党指派冒死进行地下策反,成功瓦解胡宗南包围延安的封锁线,淮海战役中促成张克侠起义;他,作为记者亲临东京采访过日本战犯庭审,帮助郭沫若与其日本夫人安娜恢复联系;他,三次遭遇“左”祸,两次被系囹圄,几经危厄;他,担任过滁州市三届政协委员,晚年求实存真,秉笔直书,写就《谁主沉浮》《往事如烟》等极具史料价值的著作……

    一位103岁的老人,坎坷跌宕的一生,见证着百年历史的云起云涌、风雨沧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