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以此文献给杰出的国际风景园林大师、一生致力于风景园林学科创建、发展的教育家孙筱祥老师:园林艺术人生——孙筱祥先生访谈(上)

 真友书屋 2015-09-11

孙筱祥: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教育家、园林家、花卉家、画家、建筑师、大地规划师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获得者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首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红领带奖”获得者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海登威廉荣誉教授奖”获得者


传奇人生与传世之作


编辑部(以下简称编): 在2014年6月于阿根廷首都召开的第51届世界大会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宣布您为“2014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并由IFLA主席Desiree Martinez主持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是国际风景园林师的最高荣誉,作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仅有的六位获此殊荣的风景园林大师之一,您能谈一谈获奖的感受吗?


答:“杰里科奖”是一项崇高的荣誉,它旨在肯定获奖人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对于造福社会和环境,以及推动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所产生的独特和深远的影响。对被授予这样的荣誉,我感到“荣幸、喜悦和谦卑(Honored,Delighted and Humbled)”。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7月为此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仪式,以及所有同行和朋友们对我的祝贺和支持。能为造福社会、环境、人民和风景园林事业尽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能再一次为国家和中国风景园林界赢得国际荣誉,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与IFLA结缘已有30余年,而将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推向世界,是我多年奋斗的目标。1983年,我作为中国首次被IFLA邀请的同行,参加了在西德慕尼黑召开的IFLA第21届世界大会,并从此被委任为IFLA总理事会中国个人理事,历任20多年,直至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于2005年加入IFLA。

从1983年到2005年,我作为IFLA来自中国的唯一个人理事,在早期西方社会对东方园林的普遍了解仅限于日本园林的情况下,多次在世界各地的IFLA大会上做主旨演讲或特邀报告,并发表了被译成多种语言的论文,包括英文、日文、希腊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努力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灿烂辉煌的风景园林艺术。回首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往事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加入IFLA的曲折过程,我为今天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所获得的广泛尊敬和认可,深感自豪和来之极为不易。

今非昔比,中国风景园林行业走向世界的道路虽不再崎岖坎坷,但仍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都应该继续担负起历史的重任,让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在全世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2014年,孙筱祥教授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14 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 (亚洲至今唯一获奖者)


2011年,孙筱祥教授荣获首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0年,孙筱祥教授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杰出贡献奖


1989年,孙筱祥教授被授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红领带殊荣(中国至今唯一获奖者)


1985年,孙筱祥教授荣获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海登威廉荣誉教授奖(中国至今唯一获奖者)


编:您在1986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召开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上,获得“首席国际教育与实践典范”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之父”的荣誉和评价,您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答:1986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教育基金会委托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哈佛大学召开了有26个国家的120名世界各国大地规划著名学者、专家参加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我在这次会议上所做的特邀英语学术报告《The Aesthetics and Educa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China》(《中国的大地规划美学及其教育》),被选拔为世界大地规划学科中首席“国际教育与实践典范”。我也从此被国际风景园林界誉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之父”。

在这次大会之前,中国在这个领域中并未被国际上看好。作为受大会特邀作学术报告的十七名“卓越教育家和从业者”之一,我起初被安排在大会的第二天,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一起作演讲。但当大会主席、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和大地规划博士培养计划主任卡尔·斯丹尼兹教授收到我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以后,一切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他亲自到机场迎接了我,并对我说:“你的论文好极了!实在是太棒了!”、“西方要向东方学习”。

并且,斯丹尼兹教授通知我,我的报告已经被大会由“学术报告”改为“首席教育典范”报告,报告时间也被改在最后一天最后一位。其他所有学者的报告都限时45分钟,而大会给予我的特殊礼遇是,没有时间限制,大会后宴会的开始时间,可因此任意推迟。我最终作了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当我走下讲台,各国参会者将我团团围住,他们兴奋地对我说:“从您的报告中我们找到了如何培养大地规划行业人才的方法,可以说您使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卡尔·斯丹尼兹教授则将其称之为“北京模式”,并说:“关于大地规划,不但哈佛要向中国学习,全世界都要向中国学习!”1986年12月,这篇报告的英文原稿发表于在荷兰出版的国际学报《风景与城市规划》的《大地规划教育特辑》上,进而在国际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会议期间,哈佛大学和“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还联合举办了“孙筱祥教授个人中国山水画展”,展出了我的几十幅绘画作品。

在这次国际活动中,我获得了很大的荣誉,而更重要的是,我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成就和为“大地规划”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国际上应有的认可和尊敬。


1986年,孙筱祥教授在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举办个人画展(左二为大会主席、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和大地规划博士培养计划主任卡尔·斯丹尼兹教授)

1987年,孙筱祥教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编:您在杭州西子湖畔有两个经典的代表作——花港观鱼公园和杭州植物园,您能谈谈您是如何创作出这两个经典之作?


答:上世纪50年代初,我担任杭州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并任杭州西湖风景建设小组组长,起草了杭州市《西湖风景建设大纲》。我于1951年开始规划设计的花港观鱼公园和于1952年开始规划的杭州植物园,都是新中国西湖风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已名存实亡,仅剩下年久失修的一池、一碑和三亩荒地。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公园,花港观鱼公园不仅要在功能上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时要恢复“花港观鱼”这个古迹,并扩大金鱼园,增设牡丹园,开辟花港,等等。公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成就上都要大大超过古代的“花港观鱼”,要把新中国人民对祖国园林的美好理想体现出来。

花港观鱼公园是我园林创作的处女作。这个园林的艺术设计构思来自三个源流:第一是中国的写意自然山水派园林;第二是英国写实自然风景派园林;第三是日本古典“筑山庭”园林。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分为五个景区:第一个是“金鱼园”景区,这个景区有两圈封闭空间,内圈空间是由古典形式的游廊、亭、榭组合而成的;外圈空间是由土丘和常绿阔叶林带组合的。第二个是“牡丹园”景区,牡丹园的假山与植物造景艺术构思,融合了中国和日本的假山园、英国的岩石园和德国的自然生态园的精华。第三个景区是“大草坪”景区,大草坪上散植了一些孤植的或丛植的大雪松;在大草坪中央又设计了一个用桂花林带圈成的封闭空间,构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布局。第四个景区是“密林区”,其构思是在选择性地保留公园用地上遗存下来的次生混交林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和升华,使之成为一幅绘在大地上的风景画。这个景区的创作过程包括移走所有病、残、被压木,适当开辟林中空地和一些透景线;并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栽植彩叶树或树形美观的大树,作为画面的焦点。第五个景区是“花港”,它是一条曲折的人造溪流,在蜿蜒的溪流两旁栽植了两条自然式林带,在两旁混交林带的曲折处种上几株花木或红叶树,作为重音,使两边林带成为用眼睛看的交响乐乐章。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观鱼廊


五个景区各具风格、情趣和特色(各有殊相);然而它们又都以常绿阔叶大乔木荷花玉兰(广玉兰)作为基调骨干树种,各景区的建筑体形、材料虽各不相同,但建筑风格都采用相同的、创新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同时五个景区的园林造景布局,都运用了不规则自然风景式手法(各区都有通相)。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殊相和通相,使公园各景区既独具特色,又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园林造景布局的一条最高法则:“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对比于调和之中”、“相反相成”的手法。

在花港观鱼公园的创作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把它视为整个西湖风景园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设计理念,力求把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文园林的精华,和谐地融为一体,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法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现在来谈谈杭州植物园。杭州植物园所在地,原是一片野草丛生、坟冢累累的荒僻之域。1952年10月,杭州市把建立植物园的计划纳入《西湖风景建设大纲》并上报中央;1953年,我设计并绘制了“杭州植物园总体规划图”;1956年,我完成了植物分类园的设计,同年,杭州植物园正式成立,并首先辟建了植物分类园、桂花紫薇园、木兰山茶园等。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照片由花港管理处提供)


在杭州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并灵活运用了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栽培学和植物分类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当年执教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曾经为重建华家池校园和开辟、建设浙大农学院园艺系教学植物园而亲自栽种过1500余种植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我于1956年设计的“植物分类园”,它是杭州植物园的精华,也是至今仍使杭州植物园有别于其它植物园的独特之处。



杭州植物园鸟瞰影像(照片由杭州植物园提供)


全世界的园林设计师都不愿意做植物分类园,因为一般要做植物分类园,一定都是按门、纲、目、科、属、种来分别栽植。这样无法形成植物群落,结果便会像苗圃一样,一行一排,非常难看,而且不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在管理上费工、费钱。

我当年打破了这种成规,以“目”为栽植单元来设计,将同一个“目”中多种生态类型的植物按自然复层植物群落的形式来种植。这样就使植物分类园普遍存在的“单调”、“费工费钱”和“看似苗圃”的难题迎刃而解,将建设既美观又符合植物生态要求,既经济又易于管理的分类园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的这种设计方法是国内外大胆的首创,在当时遭到了很多反对,理由是国外的植物分类园大都只有4~5亩地,仅为示意性而已,而我却要设计一个占地200多亩的“植物进化系统园”。由于我的坚持和力争,最终说服了所有决策人。在杭州植物园分类园的设计过程中,我先作了地形设计(挖湖、堆山等竖向设计)、园路系统和建筑布局,再按种子植物进化系统(按目分区)做了1100余种木本植物(隶属于114科,348属)的种植设计。全部设计一气呵成,工作在一个月内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设计方法上的创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赞同,而这个创新的植物分类园也因此成为杭州植物园的精华和主要特色之一。

杭州植物园分类园(照片由杭州植物园提供)


正像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湖风景建设大纲》所规划的,花港观鱼公园和杭州植物园都是西湖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它们对保护杭州和西湖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介绍这两个园林作品的电视记录片《宛自天开的园林艺术》在旅游卫视频道播出,希望今后花港观鱼公园和杭州植物园会被更多各国各界的人民所欣赏和喜爱。

编:花港观鱼如今已经建园60周年,您对花港观鱼公园有哪些怀旧感触和创新思维?

答:花港观鱼公园不但是我的第一个代表作,它也是我写在大地上的第一部多维著作。我把它视为创作于西子湖畔的一幅风景画和一支交响曲,它更是我六十余载教学生涯中极为宝贵的活教材。我用它首次将西方的地形等高线技术引入和应用于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并用它把西方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教给了中国学生,又用它把中国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教给了外国学生。我用实例示范了如何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园林艺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摒弃“复古派”和“崇洋派”,激励他们去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继承和创新的道路。

1957年,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参加了中国建筑科学院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举办的一次展览,园中翠雨厅的照片后来被选作封面刊登在前苏联的《星火》杂志上。同年,花港观鱼公园的规划设计还参加了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成立大会的展览。花港观鱼公园得以入选参加这两次展览,目的都是通过两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和在风景园林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1954年,我当选为杭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很高兴在早期职业生涯中能有机会为新中国和杭州西湖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论文发表于1959年发行的《建筑学报》第5期,我在论文中十分详细地介绍了花港观鱼公园的创作过程和设计思想。这期《建筑学报》的封面采用了我手绘的金鱼园鸟瞰图。



1959年《建筑学报》第五期封面为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金鱼园手绘效果图(孙筱祥教授手绘)


1985年,我荣获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原西澳理工大学)“海登威廉荣誉教授奖”,并受聘于该校建筑学院。在讲学期间,我受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学会主办的《西澳建筑师学报》特约,撰写了英文论文《我的园林创作艺术》,发表于该学报1985年5月第2期。这篇论文后来成为我在澳大利亚15所著名大学和美国15所著名大学的教材之一。我以自己的一些代表作(包括花港观鱼公园)为实例,把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艺术的创作方法传授给了大批外国学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园林艺术领域的深入交流。

花港观鱼公园的建成使已荒废的“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重现辉煌,也使源于中国古代的观鱼文化得以在现代公园里传扬和延续。2011年,杭州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十年来,花港观鱼公园为继承、保护和传扬西湖的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花港管理处介绍,花港观鱼公园自开放以来,已经得到了超过一亿中外游客的鉴赏,并从2003年起免费对公众开放。近年来,花港观鱼公园还成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典范之作和全国大专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习基地。

花港观鱼公园成功地经历了60多年的时间考验,这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多年来的科学管理和辛勤养护是分不开的。任何风景园林作品都需要遵循植物生态群落的演进规律去加以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不断巧妙地对其中一些植物加以适当地去除、补充、调整或替换,使园林作品经久不衰,青春常在,并且始终保持适当的体量和疏密比例等。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相当复杂,对专业知识和艺术水平的要求极高,如果把握不好,会将一个本来很好的园林作品变得面目全非,毁于一旦,这种例子也不算少。我们要普遍重视并加强对植物管理和养护人材的培养,在这方面,花港管理处历年来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花港观鱼公园仍有发展空间。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我当年的规划设计只得以实现了三分之二,其余未完成部分若有一天也能建设起来,那就更完美了!

编:杭州植物园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您的另一个经典之作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规划设计于21世纪初,跨过半个世纪,您认为两个植物园的特色各在哪里?它们之间在您的思想艺术体系中有无传承和创新关系?

答:我从1952年开始从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杭州植物园是我的第一个作品,至今共完成了10个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当我在2006年完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总体规划后,为之写《前言》时,深深感到这正是我50余年设计植物园的经验总结,也是国际植物园半个世纪历史发展的缩影。2013年,我再次受西双版纳植物园的聘请,完成了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875公顷)的总体规划。

在从业近70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植物园的设计要比一般的公园设计难度大得多,尤其是热带植物园,需要完成5000~6000个植物种和变种的植物造景工作。杭州植物园和西双版纳植物园无论在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背景和设计风格上都各有特色,截然不同。然而,在植物园所担负的共同使命上,在植物园与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上,它们却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2004年,我受聘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总体规划和园区设计,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植物园进行全面的改造、发展和创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罗梭江(澜沧江支流)在勐仑坝子中形成的大转弯内侧的一个葫芦型半岛上,总面积达1125公顷,共收集保存了13000余个物种。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土壤、地形地貌等生境十分复杂,这为植物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但同时它也为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和年轻人一起下到雨林深处,凡是山脊与沟底相对高差在100~130米之间的沟谷、山头、葫芦岛的最高峰以及每一片遗存次生林、每一个被破坏的山头等,都亲自去实地勘查,并且频繁往返于北京和西双版纳两地。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百花园总体设计平面图(照片来自设计人孙筱祥教授)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照片来自西双版纳植物园)


总体规划以“建设科学植物园”为主导,景区设计力求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将植物园划分为三个区:大门景区、西园景区和东园景区。西园景区规划为对外开放的科普教育及专类植物景区,供群众参观游览。由于西园景区在地形地貌方面没有多样性,所以在设计中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尤为重要。东园景区不但母岩、土壤、水分变化多端,而且在地形地貌、高程变化、沟谷纵横、坡度变化、坡地朝向上都是世界上其他植物园所不及的,所以东园景区是西双版纳植物园科学性最有力的体现。东园景区规划为科学研究区、物种迁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区三大部分,作为科研使用,一般不向游人开放。遗存热带沟谷雨林和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的科研价值极高,保护区中遗存了很多热带雨林原生树及100年以上的次生林。石灰山森林濒危迁地植物保护区也是极具科学价值的区域之一。针对东区自然条件的不足(如年降水量不够、极端最低温度过低等),为保障科学研究和物种保存灌溉用水,专门规划了三个蓄水池:红豆湖蓄水池、丁香湖蓄水池和菩提湖蓄水池(尚未建成)。


2004年,孙筱祥教授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做总体规划和景区设计时亲赴现场勘查

2012年孙筱祥教授为做景东亚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进行现场勘查(右二为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左一为主任助理殷寿华副研究员)


在景区设计上,我于2005年设计的“百花园”是西双版纳植物园的“主景”,其中包括33个园中园,收集栽植了世界上热带地区色彩最鲜艳的观花和观叶植物。在造景方案上,突出了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性。百花园的设计中要特别提到的有“物种保存人工气候室”(尚未建成)和由9个湖泊水景组成的循环水系(包括孔雀湖、王莲湖、荷花湖等,均已建成)以及一个独特创新的迷园(已建成)。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百花园(照片由西双版纳植物园提供)


棕榈园是西双版纳植物园有别于其他植物园的特色之一,而其中的“亮点”是“棕榈水景园”。西双版纳植物园从世界各地收集了400多种棕榈科植物,我在棕榈水景园的设计里集中了其中最为珍稀的品种,如藤本、水生、沼生的棕榈科植物等。水景园的设计中,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曲桥游廊,假山瀑布,使优美的造景与丰富的科学内容交相辉映。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棕榈园(照片由西双版纳植物园提供)


在《西双版纳植物园总体规划设计》论文中,我对西双版纳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作了深入详细的介绍,论文于2006年发表在《风景园林》杂志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规划设计专辑》,并于2012年由中国园林博物馆收藏。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规划设计专辑发表于《风景园林》2006年第二期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生态、社会、美学和经济几大效应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目前每年接待的游人多达65万。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长期共同的努力和支持,西双版纳植物园近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与植物园领导的魄力和全体人员的实干精神是分不开的。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在2020年把西双版纳植物园建成世界一流的植物园之一”这一发展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孙筱祥先生在国内规划设计的大型植物园:

1、2012-2013 年,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875公顷)

2、2004-2006 年,中国科学院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和园区设计(1125公顷)

3、1983年, 深圳仙湖植物园选址、命名和总体规划,仙湖水库选址、命名和初步设计(588公顷)

4、1961年,厦门万石植物公园规划设计( 226公顷)

5、1960年,海南植物园规划设计(300公顷,毁于文化大革命)

6、1959 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规划设计 (333公顷)

7、1956-1957年,北京林学院教学植物园规划设计 (13 公顷,已毁)

8、1956-1962年,北京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总体规划 (共587公顷)和木兰牡丹园设计(1997)

9、1952-1954年,杭州植物园总体规划(200公顷)和植物分类园设计(1956)


孙筱祥先生在国外规划设计的植物园:

10、1990年,美国爱达荷植物园中国传统文人园林“诸葛亮草庐”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1 公顷)


深圳仙湖植物园


厦门万石植物公园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木兰牡丹园


华南植物园落羽杉


孙先生为美国爱达荷州植物园中国园诸葛亮草庐手绘的鸟瞰图

1990年,孙筱祥教授为美国爱达荷植物园设计中国传统文人园林诸葛亮草庐园并做施工指导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