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放的劝酒辞:将进酒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②,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最狂放的劝酒词 这是一首劝酒词。内容就是关于喝酒的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喝酒?二、我们该怎样喝酒? 很多人喝酒,但似乎少有人去思考喝酒的哲学。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喝酒理论实在值得酒徒们借鉴和思考。 在李白的哲学中,为什么喝酒与怎么样喝酒,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先便是人生苦短,不喝不行。今天不喝,明天就没的喝了。当然,他用的是诗歌语言,但意思就是这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便是两句气势如虹的铺排,气势非凡,且以“君不见”这种反问的语气,提醒读者与他一起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你难道没有看到那黄河之水奔腾而来,波涛汹涌奔向东海再也没有回来吗?你难道没有看到父母的满头青丝已变成了白发?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间,已是沧海百年。若不及时行乐,纵情狂欢,只怕是来日无多,徒留终生遗憾。对于一生爱酒恋酒嗜酒的李白,除了喝酒,还有什么能让他觉得人生没有白过? 当然,李白喝酒,绝不单是为了沽醉买欢。要是这样,李白也就是一个酒鬼了。他喝酒还有更高层面的追求,那就是青史留名。“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们实在太痛苦了,他要洁身自好,他要推己及人,他要忠君报国,还要光宗耀祖,反正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们。这样的日子哪里赶得上我李白?当然,李白说的这些都是“酒话”,是选择性的偏见。其实,圣贤的美名永垂不朽,万古流芳,那才是人们所景仰的,没喝酒的时候,李白也很向往。但喝了酒的李白,就看不见这些圣人了,他的眼中只有“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曹植了。凭什么“惟有饮者留其名”?因为李白喝了酒就有灵感,有了灵感就有了诗词佳作,有了诗词佳作就有了美名,就有了美人,有了更多的美酒。这可不是胡乱推测,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记载的人就是他的朋友杜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惊呼:“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若酒有如许魔力,还有几人能抗拒呢? 其实,酒的妙用,李白的酒中前辈刘玲在《酒德颂》中,已经讲的恨精彩了。他说,人一喝酒,就“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仔细想一想,这就是神仙状态,也是无数艺术家所期盼的那如同鬼魂附体一样的灵感状态。古希腊人特别崇尚创作灵感,许多诗人竞相夸耀一种叫做“迷狂”的状态,处在那种状态,人会颤栗,发抖,目瞪口呆,嘴歪眼斜,但好诗词句却似泉水一样汩汩流淌。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描摹说,写作《女神》的时候,常常瑟瑟发抖,半夜三更跌跌撞撞爬起床来,胡乱狂草一通。第二天起床一看,好诗!还以为是缪斯下凡了哩。拿这些人与李白比,都是些不足道的人物。想一想,李白的灵感发作起来,该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高兴的时候得喝,喝个痛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啊,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一旦逮住了狂欢的机会,怎能草草放过?尽欢,那就得喝;不仅要喝,还得一醉方休。痛苦的时候呢?还得喝,因为喝酒不仅能够为欢乐推波助澜,让你享受幸福的巅峰体验;而且还有一个功效,能够“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是个矛盾的人,他深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但这人生的忧愁如同那绵绵江水,永无绝期。既然如此,还管他什么愁不愁的!无论是悲是喜,是苦是甜,先喝了这杯再说。对于李白,那真是处江湖之远,喝;居庙堂之高,也得喝;进亦喝,退亦喝,先天下之喝而喝,后天下之不喝,也喝。 不喝酒的李白郁郁寡欢,喝了酒的李白豪情万丈。喝了酒的李白,才敢吹牛“天生我材必有用”;喝醉了的李白,才敢真的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何以如此恋“酒”?喝了酒,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狂妄、反叛、自由、逍遥了。喝了酒,一切不平、郁闷、失意、愤怒都烟消云散了。喝了酒的人,就离开了儒家的功名、等级、秩序、名分、礼仪,迈着飘飘忽忽的步伐,走向了庄周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生死齐一了。 喝酒的理由千千万,但举起酒杯,关键就在于怎样喝了。李白喝酒,不是蜻蜓点水,不搞温良恭俭让,要喝就要喝到血脉喷张,喝到昏天黑地,不把家里喝个底朝天决不罢休。什么钟鼓馔玉,什么山珍海味,若不拿来当下酒菜,那就是一堆垃圾;什么香车名马,什么锦帽貂裘,若不换了酒钱,那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喝醉了算什么,说胡话算什么,我还“但愿长醉不愿醒”呢!世事难如愿,圣贤皆寂寞,不如长醉不醒快活啊。 好一个狂放而天真的诗仙,好一首狂放而天真的劝酒词。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李白是典型的青春期诗人,但这青春与年龄无关,李白的狂放源于他的生命,源于他的个性与气质。李白“狂”么?简直“狂”到家了。你看他,飘飘然从天外走来,俨然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可以走科举正途,混个金榜题名,捞个一官半职,博个光宗耀祖,可是他偏不,不是不能,而是不屑。在李白的眼里,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说废话,走老路,那是庸人的活法。李白怎能如此没有出息?他仗剑远游,访仙求道,攀绝顶,临沧海,感喟古今,质问苍天,终于名满天下,奉诏入京。对于一个文人,能享如此厚待,早已心花怒放,感激涕零,五体投地了,可李白依然目空一切,惟我独尊。力士脱靴,贵妃研墨,皇帝调羹,李白竟然在醉眼朦胧中欣然领受。这在讲究尊卑礼法的传统社会,是多么的大逆不道,不可思议!可李隆基竟然还是给足了李白面子,爱恨交加之下,也只是“赐金放还”,还了李白一个自由身。即便从李隆基身上,也不难看出盛唐气象的影子。李白狂么?狂,可李白“狂”得可爱,“狂”得有理,“狂”得底气十足,“狂”得春暖花开。 李白“狂”,可李白还“狂”得天真。李白的天真与他的狂放一样叫人怵目惊心。你看他在功名利禄面前不加掩饰,该垂泪时嚎啕大哭,该轻狂时心浮气躁,哪里有半点城府?总有人说李白高洁之下难免庸俗。要说庸俗,人皆有之,只是多数人急于修饰和美化,叫人不能觉察罢了。要是李白想为自己塑造金身,以其“谪仙”之才,何患不能?可那样的李白还是李白吗?再看李白对友人的赤诚,对自然的痴迷,看他那闪电雷鸣般的想象力,看他那叫人心惊肉跳的语言,真是一个赤子,一个顽童,一个天外来客!这不正是青春的特点么?青春意味着没有城府,没有偏见,没有束缚,没有规范,一切发自内心,一切皈依自我!而一切创造力也就源于这一点自我了。狂放而天真,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李白。 这首《将进酒》,将一个狂放不羁而又天真纯洁的李白,毫发毕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