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仲理崩漏治疗经验介绍

 寂寞在繁衍 2015-09-12

    崩漏是妇科月经出血异常的症候群,概括了阴道出血症候的综合表现。是针对胞宫(子宫)出血,或因合并胞脉损引起出血症状而言。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以出血来势急而量多者谓之“血崩”,或称“崩冲”;出血来势缓而量少淋漏者谓之“经漏”,或称“漏下”。

崩与漏二者性质不同,同样是指子宫有周期或无周期的出血,但发病程度上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如血崩日久,气血耗损,可变成漏,漏下不止,病势日进,亦能成崩。正如《济生》所概括的论述:“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因此,崩为急症,漏为缓症。

崩漏的形成,从临床的症候反映,是概括了多种妇科疾病的子宫出血病,如经行血崩,经水漏不止,室女经漏,以及老年血崩,闪跌血崩等,其他有因女性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癌肿等引起的子宫出血,都可属于崩漏的范畴。

[历代文献]

崩漏之名,分而言之,为血崩、漏下两种名称。血崩之名首见于《内经》,漏下之名续见于《金遗要略》。血崩之记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搏谓之崩”是以脉法论妇女血崩证,王冰注:“阴脉不足,阳脉盛博,则内崩而血流下”但其脉为何部位,据《济阴纲目,血崩门》汪淇眉笺:“阴虚阳博,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正所为阴络损伤,则血内溢,因其阴虚阳亢,则迫血妄行,而见血崩之症。陈梦雷解释:“阴虚阳盛,则迫血妄行。”颇为简练而精确。

漏下之记载,见于汉代张仲景《金遗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论漏下症,指出:“妇人宿有瘀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瘀痼害。妊娠站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止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瘀不去故也,当下其瘀。桂枝茯苓丸主之。”该文接近是指的妊娠患者瘀块,如今称之子宫肌瘤或卵巢束肿等病。又说:“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缪殳汤主之。”所谓胞阴,为妊娠下血如腹痛,无瘀病史,此因胞中气血不和,气不顺而逆行,阻碍胞胎化育之带,是为胞阻,为临床上常见之疾,但往往为今之妇科医生所略。前者为漏下,后者为下血,均应预防血崩的危害。

晋代《脉经·崩漏脉法》王叔和指出:“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曰下血数升,脉疾急者死,迟者生。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说明下血过多如崩,其脉数疾者,血必不止,成见漏下久不止者,均可引起生命危险。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候》说:“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十二经脉之诲,皆起于胞内,而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妇人经脉调适,则月下以时。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也。诊其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芤相搏,其脉为牢。妇人即半产而下漏。又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崩中候》说:“崩中者,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营脏腑,若无伤则脏腑平和而气调。适经下以时,若劳动过度,于脏腑俱伤,而冲经之气虚,不能约制共经血,故忽然暴下,谓之崩中,诊其寸脉微迟,尺脉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吐耳。今尺脉迟而弦,如上小肠痛,腰脊痛者,必下血也。”上述巢氏对血崩、漏下的病因病机和诊断叙述为详细。

《崩中漏下王色候》说:“崩冲之病,是劳伤冲任之脉,冲任之脉,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统制经血,故忽然崩下,谓之崩中。而有瘀血在内,遂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漏下不止,致损于五脏。”巢氏对崩漏较诸上述各朝代之记载为详细,主要内容重在理论。

宋代《妇人良方·暴崩下血不止方论》陈自明指出:“妇人冲任上脉,为经脉之海,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阴阳和平,经下依时。若劳伤不能约制,则忽然暴下,甚则昏闷。若雨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  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大抵数小为顺,洪大为逆,大法当调补脾胃为主。”阐明血崩之属于气虚血脱之症。陈氏《崩中漏血生死脉方论》、《妇人崩中漏下之症》,已见前文,按其雨口脉弦而大,弦则为紧,大则为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脉为革。妇人半产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骨者生,脉大紧实数者死。指出崩漏脉小虚清者,预后较好,脉大紧实者预后不良,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陈氏《产后血崩方论》:“产后务崩,因经脉未复而劳伤,或食酸咸之味,若小腹满痛,肝能已伤,最为难治,急服固经丸主之。”指出产后务崩,属于肝肾两方者,因其劳伤,或过食酸咸而致血崩症,故不用寒凉止血而用温养止血法,正所谓治肝肾以固封藏之本,药用艾附暖宫,木贼草行肝止血,实骨脂加赤石脂以封固止血的作用。但此法今人很少采用,特别木贼草之止血功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尔后《济生方·崩漏篇》严用和指出:“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甚则谓之崩中。且妇人平居经脉调适,冲任二脉互相滋养,阴阳二气不相编胜,则月事以时下。倘若交理失宜,喜怒不节,被极过度,大伤于肝,盖肝为血之府库,喜怒劳役,一或伤之,肝不能藏血于宫,宫不能传血于诲,所以崩中漏下。漏下者,淋漓不断是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证之甚者。其状或如豚肝,或成五色,与血俱下,又或如泔涕,如烂瓜汁,又或如豆羹汁,如蓝靛色,至有黑如干血相杂,亦有纯下阏血,此皆冲任虚损,喜怒劳役之过,致伤于肝而然也。久久不止,面黄肌瘦,虚烦口干,脐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虚因,甚则为胀为肿,诊其脉,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者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脉为革,主半产漏下。又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者不可治,治之之法,调养冲任,镇注血海,血海温和,归于有用,内养百脉,外为月事,自元崩中漏下之患矣。”论证了崩漏及辨脉的要点,均应辨其寒热、虚实之不同。又论崩漏有轻重之别指出:“轻者为之漏下,漏下者淋漓不断是也。重者谓之崩中,忽然暴下,下而过多,真卫走耗,遂致头晕眼花,气乏怔肿,身体羸瘦,饮食减少,腹内冷痛,四肢无力,惊惕恐怖,此其证也。”阐明了崩漏本为一疾之特点,或崩或漏,均有寒热、虚实之区别,必须据脉辩证,则可无犯误差之戒,言简意赅,诚是精辟之地。

金代《儒门事亲·血崩六十二》张从正说:“妇人年及五十以上,或悲哀太甚,内经曰“悲哀太甚则必系急,心系急则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经血崩下。心系者,血哀也,如久不愈,则面黄肌瘦,慎不可与燥热之药治之,岂不闻血得热而流散?先以黄连解毒汤,次以凉膈散四物汤等药,治之而愈。四物汤是凉血者,乃妇人之仙药也,量虚实如减,以意消息用之。”《经血暴下六十五说》:“夫妇人年及五十以上,经血暴下者,妇人终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内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结惊恐之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热之药则死,止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于上;更用莲壳灰、棕毛以渗于下。然后用四物汤加玄胡散,凉血和轻之药是也。”张氏一向主攻主凉法,因而启示后人,认为血崩多为属热属实患者,以凉血止血法为主的重要意义。

其后《兰室秘藏·妇人门》李杲指出:经漏不止有三论,说:“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方,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终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日腐肉之臭,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疾,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脾胃证出现,或四肢因热,心烦不得眠卧,心下急,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可一股而愈。或人故贵脱势,人事疏少,或先富后贪,心气不足,其火不炽,旺于血脉之中,又致脾胃饮食失节,火乘其中,形质肌肉容颜似不病者,此心病者,不行于诊,故脾胃饮食不调,其证显矣。而经水不时而下,或适来适断,暴下不止,治当先说恶死之言,劝谕令拒死,而心不动,以火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明泻阳,经自止矣。痿论云: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也,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则肌脾,所为脉痿,此之谓也。”上述经漏之论:(一)阴虚阳搏谓之崩,为脾肾同病;(二)心气不足,心火炽旺,为心脾同病;(三)七情悲哀所伤,心阳内动,亦为心脾同病。李氏强调无论其经漏原因不同,首先重视培补脾胃元气,以此克制君火(君火、相火),调理阴阳,及子宫胞络,使脾、心、肾三经协调,则漏下自止,脾即健脾,心即清心,肾即滋肾为三个方面的治法。

李氏论治漏下用调经升淋除湿汤说:“治女子漏下恶血,月经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心气不足,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因倦乏力,无气以动,气补上气,逆急上冲,其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上受邪也。脾主滋荣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脉,才者受邪,病皆在脉,脉者血之府也,脉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络代之,故曰:心之脉主虚心系,心系者包络合门之脉也,主月事。因脾胃虚而心包乘之,故漏下月事之调也。况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也,为除湿祛热,益内气上伸,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又说情:“此药乃从权之法,用风胜湿,为胃下陷,而气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并血恶之物住后,必须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之类,数根以补之,于补气升阳汤中,加以和血药便是也。若经血恶物下之不绝,无宜究其根源,治其本经,只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曰,白带下,脱漏不止,宜用此汤,一服立止。”李氏阐明主张升阳正所以止血之义。

李氏“凉血地黄汤,治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丁香胶艾汤,治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所得。经隔少时,其脉二尺俱弦紧洪,按之无力,其症自觉脐下如水,求厚哀被,以御其寒,白带白滑之物多间有,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右尺脉时微洪也。”指出治崩漏,一凉血一温涩法,可供临床运用。

李氏《半产误用寒凉之药论》:“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昌不省,瞑目无所知觉。盖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则心神无所养,心与包络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则安,亡血则危,火上炽,故令人昏冒,火胜其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阴血暴去,不能镇抚也。血已亏损,往往和滑石、甘草、石膏之类,乃率甘大寒之药,能泻气中之热,是血方泻气,乃阴方泻阳,使才者俱伤,及为不足,虚劳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热也。此无形之热,用寒凉之药,驱令下行,岂不知上焦之病,悉属于表,乃阴证也,汗之则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暴方气血,生命岂能久治,又不知内经有说,病气不足,宜补不宜泻,但瞑目之病,悉虚于阴,宜许不宜下,又不知伤寒郁冒,得汗则愈,是禁用寒凉药也。分娩半产,本气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补血,又何疑焉,补其血则神昌,常时血下降亡,今当补而升举之,心得血养,神不昏矣,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火旺,今举而升之,以助其阳,则目张神不昏迷矣。今立一方,补血养血生血,益阳以补手足厥阴之不足也。”立全生活血汤。综上所述,李氏对崩漏之病情论之颇说,所遗憾之处,是李氏制方用药较杂,且喜用辛温羌活、细辛之品,往往药不治病,祛邪有余,扶正不足,以故《医部全录·妇人崩漏门》陈梦雷擅自修改原方,以求通顺,将全生活血汤改为全生补血汤,则错之又错,贻误后人非浅,紧考证者必求第一手资料之重要。

元代《丹溪心法·崩漏》卷二十,朱丹溪说:“血崩东垣有治法,不言热,但主在寒。学者宜寻思之。急则治其标,用白芷汤调百草霜未,甚者用棕榈炭,后再用四物汤加炒干姜调理。因劳者用参芪带升麻补药。因寒者用干姜、因热者用黄芩。崩过多者,先用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盖王灵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块者热也,以四物汤加黄连之类。”指出寒性崩漏、以炒干姜(炮姜炭)为引、热性崩漏以黄连为引,是中医治疗崩漏之特色。

妇人血崩,用香附白芷丸服。气虚血虚者,皆以四物汤加参芪。若漏下乃热而虚,四物加黄连。

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二脉为经络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气血调适,经下依时,若劳伤极,脏腑俱伤,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东垣之言,询不容易。阐明血崩大伤血气,多见心火偏亢,或兼因肾火(相火)妄动,迫血妄行,故以调理阴阳为要,主张补阳,实即血气双补,加泻阳以平息其虚火之妄动,则血归其经而崩可止。

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血崩证治》指出:“崩有血热而成者,有气虚而威者。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或腐,热不可止,证状非一,所感亦异,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并宜胶艾汤燕震灵丹,佐以三灰散,或以童子小便煎理中汤,或以沉香降气汤,加入百草霜,米饮调下。血崩甚而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内,即成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若必得见瘀血之后截之,恐并与人无之矣。此腹痛更有说,积而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而腹痛,血往则止,止宜芎归汤,加干姜熟附一钱,止其血而痛自定。”本文指出血瘀血崩的寒热、虚实之症治鉴别方法,是颇有启发的。

《医学入门》李延树对崩漏的治疗叙述颇为丰富。他在崩漏条下指出:“崩漏有虚也有热,热则流通虚溜泄。”[注]:血热则流,虚则溜。凡非时血行,淋沥不已,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有五色以应五脏。虚多房劳挟火邪。[注]“经行犯房,及劳役过度,损伤冲任,气血俱虚,不能制约经血,忽然暴下,宜大补气血,大温经汤。气虚者四物汤加参芪。血虚者四物汤加胶艾炒干姜。久不止者百子附归丸、墨附丸;虚寒脐腹冷痛者伏龙肝散。一地虚证内炙散;虚火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苓汤、补阴丸。久者,当归部骨丸、大小乌鸡丸。热则饮食不调节。”[注]:有因高梁厚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互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其色紫黑腐臭,宜解素四物汤、凉血地黄汤、胶艾四物汤加黄芩或单芩心丸、四物坎离丸、固经丸。有因饮食失节,火乘脾胃下陷,颜容似无病者,外见脾困倦,烦热不卧等症,经水不时暴至,或适来适断,只宜举养脾胃,加以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自止,升阳调经汤、升阳举经汤。“或因四气若相侵。”[注]:子宫为四气相搏,则血亦难停,大概风冷搏动者,王积散去麻黄入  煎服,或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芩、官桂,或四物汤加荆芥。宫冷所乘,及年老久崩者,伏龙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胶、蒲黄、糯末糊丸服。暑月,单芩心丸,或益无散加百草霜,湿者升阳除湿汤。“或为悲忧心痛地。”[注]:悲哀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浅血也,宜备金散、四制香附丸、乌药汤,或桔归丸。忧郁因先富后贪,先顺后逆,心事不足,郁火旺于血脉之中,宜四物汤加香附白术各一钱,地榆黄芪人参各王分,升麻二分,甚则加棕榈灰洒调服。心痛甚者,名杀血心痛,小产后血过多心痛者,亦同用乌贼鱼墨炒为末,  汤调服。热急须宜止且行。[注]: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言屋热者多也。崩乃经血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遽止。便有积瘀疑威窠臼不止,又恐昏晕,必先服五灵脂末一钱,其性能行能止,然后分虚热,用调和气血之药,一、二贴后,再服单五灵散去故生新,如更不止,乌纱帽散、十灰散、黑神散、单夏枯草膏,有火者,固经丸,虚者女金丹。“养胃安心还旧血。”[注]“血崩已后,宜四物汤加炒干姜调之,气弱加参芪,有郁加香附,换火加芩连少许,更服二宜丸、四物汤,以还旧血,免致孤阳,防其再发。如脾胃气弱者,补中益气汤。心神不安者,宁神膏、滋阴宁神汤。此疾有心血不足者,有心火亢甚者,若不早治,变为白浊白淫,血枯发热,不可治矣。全文论述既详,选方用药亦较全面,对临床医师多有启发,可资借鉴。

《薛氏医按》薛已着,并校注《妇人良方》,颇多发挥。薛氏论治崩治法,虽简短一段论述,对后人有所启发,摘录如下:“崩之为患,或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浩,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陷者,补中益气汤。”本文主要突出肝强脾弱之因素,尤以治脾胃虚损为主的思想,值得可取的一点。

徐春甫《古今医统》亦为医学名著,徐氏阐明“崩论”说:“妇人崩漏,最为大病,年少之人,火炽血热,房事过多,经行时而有交感,俱致斯疾,大都凉血固涩,升气益荣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年高数(寡)妇,多是忧虑过度,气血俱虚,此为难治,必须大补气血,养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斯疾若不早治,则如颓圯厦,斜倒倾  ,势难支撑而使之正,又如茵杭而后灌溉,何可使之容耶。”指出妇人崩漏,多隐瞒于经性交,因讳疾忌医而致崩漏者较为多见。徐氏认为血崩有虚寒之分。如“一血崩证有因虚,有因热,虚则下陷,热则流通,视其缓急,分标本而治之,缓用四物汤加条芩、附子,急以立效散神丸之属。一血脏虚冷,崩中下血,宜四物汤加阿胶、黄芩、参芪、东坦谓崩带下久,不属于寒,不可一途而论。”分析是有道理的。

王肯堂《证治涯绳·女科》经验简要治崩中等证指出:“冷者,脉紧细,手足寒,红去淡黑,或五色,当归建中加白龙骨、血竭、附子,下紫石英丸,震灵丹,炙火。热者,脉洪,四肢湿,心烦口苦燥,血沸而成,用黄芩汤、荆芥散、或滑心莲子饮加竹沥、生地茄汁,甚者生地黄汁磨亦墨、百草霜冷服。”

虚者,胶艾汤加麦冬、鹿茸、龙骨、竣枣仁,或养营汤加龙骨、血竭,送震灵丹。实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汤加香附子。

心虚者,恍惚多梦,健忘、舌强,小便多,面红溢汗,柏子仁汤,竣枣仁汤加龙骨、京墨、百草霜,吞灵砂丹,又灵砂、当归、莲肉、龙骨、枣肉为丸,参汤送下。崩中作麝香当归香者,心气已散,急服灵砂,龙骨等。

《万氏妇人科》崩漏章,先论崩继论漏说:“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经血暴下而成崩中,崩久不止,遂成漏下。叔和《脉诀》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肾水枯也。治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未有不全者也。凡妇人女子,初得崩中暴下之病者,宜用止血之剂,乃急则治其标也。四物汤调十灰散服之,以血止为度,十灰散为丸,不喜服者,用之止血,即服清热之剂,用凉血地黄汤主之,血已止,里热已除,宜用补中之剂,加味补中益气汤主之。更宜早服地黄丸,久服参术大补丸,以平为期。如崩久成漏,连年不休者,此中气下陷,元气不固也,宜用前加味补中益气汤,兼服鹿角霜丸补之。”万氏论述前漏辩证施治简的扼要,用方平正,为后学者易于领悟,为其所长。

同时期张介宾对妇科病的研究万有发挥。如《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论》曰:“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知斯三者,而崩淋之义及治病之法,思过半矣。惟是阴虚之说,则但伤营气,无非阴虚,而五脏之阴,皆能受病,故神伤则血元所主,病在心上,气伤则血无所从,病在肺也;意伤则不能统血摄血,病在脾也,魂伤则不能蓄血藏血,病在肝也;志伤则不能固闭真阴,病在肾也。所以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故病阴虚者,单从脏气受伤,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阳搏才,兼以火据阴方,血得热而妄行也。凡治此之法,宜审脏气,宜察阴阳,无火者,求其脏而培之补之,有火者,察其经而清之养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气既虚,极多假热,设或不明真假,而误用寒凉,必复伤脾胃,生气日见唇矣。先贤有云: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后,用以脉诊,当急用独参汤救之,厥旨涑矣。故凡见血脱等症,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升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曰脾统血。”这段文章阐明了什么叫做“血自归经与脾统血”的意义。

景岳论治崩病,以补肾为主,多宗乐垣脾胃元气之说,旁及丹溪滋阴降火法,尤多创制新的方剂,颇为应验。张氏说:“治崩淋经漏之法,若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阴煎。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宜徒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若血热兼谓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若肝经怒火动血者,加味五物汤。若肝经怒火动血逆气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阴煎加减主之。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五福饮,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择宜用之。若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寿脾煎、归脾汤、四君子汤加归芩、再甚者举元煎。若脾肾虚寒兼哎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阴煎、五君子煎、理中汤。若阳气大虚脱陷者,四维散。若脾肾阴气不固者,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必多惊恐畏怯,宜王福饮、七福饮、八珍汤。兼阳虚者,仍加姜桂。若去血过多,血脱气竭者,当速用独参汤,提握其气以防脱绝,或用当归补血汤。若崩淋既久,血滑不禁,宜涩宜固者,龙骨散,如圣散、七灰散之类,同人参兼用之。”

“凡血淋治法大约如前,但共秽臭脉滑者多火,宜以清凉。若腥臭清寒脉细者多寒,必须温补。其或久病则精去无穷,尾闾易竭,非大加倍补不可,惟固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为宜。”本文所谓血淋即漏下症,漏下亦有温凉治法之不同。

“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其未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涑,其治亦难。且凡血固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此等证候,未有不有夏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指出治重脾胃,应以益气健脾,升阳固冲之法,多为功能性出血之症,升清汤正所以起到统血照发经之效。张氏又说:“崩漏既久,真阴日方,多致寒热咳嗽,脉见弦数或豁大等证,此乃元气方损,阴虚假热之脉,尤当用参地归术甘温之属,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但得胃气未败,受补可救,若不能受补,而日事清凉以苟延目前,终非吉兆也。”提醒医者用凉血止血固易处方,但病久阴损及阳,表现为假热之象,尤应重视温阳固冲法为要。

“崩淋病治有五脏之分,然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可分者,如心肺居于膈上,二阳脏也。肝脾肾属于膈下,三阴脏也。治阳者宜治其气,治阴者宜治精,此可分之谓也。然五脏相移,精气相错,此又其不可分者也。即如病本于心,君火受伤,必移困于脾土,故治脾即所以治心也。病本于肺,治节失职,必残及于肾水,故治肾即所以治肺也。脾为中州之官,水谷所司,饷道不资,必五路俱病,不究其毋,则必非治脾良策。肝为将军之官,郁怒是病,胜则伐脾,败则自困,不知强弱,则攻补不无倒施。不独此上,且五脏五气无不相涉,故五脏中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胃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而其中之或此或彼,为利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故必悟脏气之大本,其强弱何在?死生之大权,其缓急何在?精气之大要,其消长何在?攻补之大法,其先后何在?斯足称慧然之明哲。若谓心似枣仁、远志、肺以桔梗、麦冬,脾以白术、甘草,肝以青发、白等,肾以独活,元参之类,是不过肤毛之见,又要知性命之道也。诸证皆然,不止崩淋者若此。”本文以五脏论崩漏之关系,并以五行生克之理贯串全文,颇有特色。

张氏以年龄论血崩,认为:“妇人于四旬补,经期先断三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当此之际,最宜防察。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三浅者,其崩当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固隔而崩者也。当预服四物八珍之类的调之,否则恐其郁久而决,则为患滋火也。若其既崩之后,则当辨其有火无火,有火者,因火逼血,宜保阴煎主之。无火者,因隔而决,或其有滞,当生其故而养其新,宜调经饮以理之,然后各因其宜,可养则养,用小营煎,可因则固,用固阻煎之类主之。”所谓阻隔为气滞血瘀之因,当其更年期之年龄,经期应断未断之时,亦多见月经过多,而至血崩一症。

清《傅青主女科》立有血崩门,列有血崩昏暗,年老血崩,少妇血崩,突感出血,郁结出血,闪跌血崩等七种病型,皆为临床常见之证候。傅氏认为血崩证多半是由于血崩犯房事,和不避房事而加重血崩,虽年及半百之老妇犹有发怒犯色欲致崩者有之。总的病因,认为属肝气肝火之偏亢,导致肝不藏血,血室大开,以致崩决危急之虑。

傅氏根据七种病型,自制七张方剂,所用药物与证候相吻合,只是药量均较超重,但对后人颇多启发,值得斟酌效法。

同时期《辩证  》作者陈士铎得自傅青主之传授,立血崩治法说:“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者死。盖亡血自然无血以生精,精涸则津亦固,必然之势也。欲使口舌之干者重润,必须使精血之竭者重生,补精之方,六味丸最妙。然而六味丸单补肾中之精,而不能上补口舌之津也。虽补肾于下,亦能通津于上,然终觉缓不济急。今定一方,上下兼补,各上下相资汤,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菜黄、牛  、沙参、当归、葳莛各五钱,人参、元参各三钱,北五味二钱,车前子一钱,水煎服。此方补肾为君,而兼而用补肺之药,子毋相资,上下兼润,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矣。安在垂死之证,不可庆再生耶。”本文的精辟之处,在于说出血崩之证,重在精血损伤,因于肺肾两方,气虚不能维护精血之封固,以致上下不能相资,气哀于上,血脱于下,而制方“上下相资汤”,所用方药亦多切合实际。

血崩的严重变化,陈化认为:“血崩不止,一时昏运,或有不知人而死者,此病多起于贪欲,若治之不得法,日用止涩之药,未有不轻变重变死者,方用安崩汤治之。人参、黄芪、白术各一两,三七根末三钱,水煎调三七根末服之,一剂即止崩,可返危为安也。盖崩血之后,惟气独存,不补气而单补血,缓不济事,今亟固其欲绝之气,佐以三七以涩其血,气固而血不脱也。”本文指出血崩重在补气之义,若医者相反,一意以补血止血,则血就不约止,而血愈亏损,以致瘀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就是这个道理。

《医宗金监·崩漏门》崩漏总括,吴兼说:“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经血忽然火下不止,名曰经崩。若其色紫黑成块,腹胁胀痛者,属热瘀;若日久不止,及及过多而无块痛者,多系损伤任、冲二经所致。更有忧思伤脾,脾虚不有摄血者,有中气下陷,不能固血者;有暴怒伤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临证之时,须祥审其因,而细细辨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治之得法,自无不愈。”本文简明扼要的将崩漏之疾叙述明确,但以脏腑来说,崩漏属肾虚之证,有所缺略。

[病因病机]

一、经期经量的改变与崩漏的发病原因

经期经量之改变,其正常流血量时,往往是产生崩漏的一种起始原因,以故崩漏的形成是先见月经失调所引起,特别是开始症见经行过多,如经行其多久不止,则逐渐诱发阴道出血量特多,以致崩冲,或血崩频发,或阻道出血量由多转为量少,时时淋漓不净,则漏下之症,即属病理状态。当其经量超过正常现象时,(如今认为每次月经失血量的总量的50~100ml,以第二天量最多,如见超过100ml时,即指的是经血的改变),但本病的发病原因,有因脏腑功能性失调,有因症瘀积聚的器质性病变。其所以引起的崩漏证,又必须从其功能与器质上的不同病变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掌握其发病的其实因素。其他有因妇人五十岁外,体质虚弱,或不慎房事,引起出过多如崩,称为年老血崩;有因攀高坠缺,或闪挫受伤,以致血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引起恶血下流如血崩者,称为闪跌血崩。上述对崩漏有关内因或外因导致因素,概括地阐明了崩漏的发病原因。

二、体质因素与崩漏的发病机理

崩漏的病机有肝郁、脾虚、肾亏、心气不足的失调所致,现将其主要的三个方面发病机理分述如下:

(一)肝郁发病的机理:多因情志抑郁,愤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引起气滞血瘀,宿血内阻,或经血逆行,以致新血不得归经;或因肝火引纪心火内炽,心主血脉,肝为血之府库,因属心肝火旺,导致血热妄行者屡见不鲜,使血不循经而行,不能藏之于府库,也就是阳络损伤则血外溢之理,以致血失温煦和统帅之职。

(二)脾虚发病的机理:认为脾主中气,统摄血液,故谓脾统血,有因气虚,则气不摄血,气为血帅,而气虚血脱,或清气下陷,气之升降失常,而致血失固摄,经血妄行,而成崩漏,导致重则为崩,经则为漏的现象。

(三)肾亏发病的机理:由于肾气不足,平日工作劳累过度,有因多产,数堕胎,人流多次,房劳以及早婚等因,而致损伤肾中精气,封藏不固,冲任失摄,成为崩漏。肾为先天之本,包含有肾阴肾阳,故在肾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肾阳俱虚的不同病机。

[辩证要点]

本病是概括了多种妇科疾病阴道流血的子宫出血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女性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癌肿等引起的子宫出血,都可认为属于崩漏。

[诊断要点]

(一)采取中医辩证结合西医辩病

    (二)月经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经血量多的血崩,或淋漓不净的漏下,或两者每月交替出现。

(三)对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的崩漏,必须详细的分析诊断。

(四)问清楚患者有无嗜食辛辣,和劳累过度,房事不节等情。

(五)发病前可有月经愆期或停经等先兆。

(六)已婚者常规作诊断性刮宫,及B型超声波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后出血多、赤带、胎漏、流产、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血液病、局部损伤等因引起的阴道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必要时作有关检查,排除非崩漏疾病范围内的子宫出血病的诊断和实验检查。

[病因病机]

    一、经期经量的改变与崩漏的发病原因

经期经量之改变其正常流血量时,往往是产生崩漏的一种起始原因。以故崩漏的形成是先见月经失调所引起,特别是开始症见经行过多,如经行过多久不止,则逐渐诱发或阴道出血量特多,以致崩冲,或血崩频发,或阴道出血量由多转为量少,时时淋漓不净,则见漏下之症,即属病理状态。当其经量超过正常现象时,而今认为每次月经失血量的总量约50~100毫升,以第二天量最多,如见超过100毫升时,即指的是经量的改变。但本病的发病原因,有因脏腑功能性失调的病变;有因症瘀积聚的器质性病变。其所以引起的崩漏证,又必须从其功能与器质上的不同病变进行分析,才能全面掌握其发病的真实因素。其他有因妇人五十岁外,体质虚弱,或不慎房事,引起出血过多如崩,称为年老血崩;有因攀高坠跌,或闪挫受伤,以致血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引起恶血下流如血崩者,称为闪跌血崩。上述对崩漏有关内因或外因等致病因素,概括地阐明了崩漏的发病原因。

二、体质因素与崩漏的发病机理

崩漏的病机有肝郁、脾虚、肾亏、心气不足的失调所致。现将其主要的三个方面发病机理分述如下:

(一)肝郁发病的机理:多因情志抑郁,恚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引起气滞血瘀,宿血内阻,或经血逆行,以致新血不得归经;或因肝火引起心火内炽,心主血脉,肝为血之府库,因心肝火旺,导致血热妄行者屡见不鲜,使血不循经而行,不能芷之于府库,也就是阳络损伤则血外溢之理,以致血温煦和统帅之职。

(二)脾虚发病的机理:认为脾主中气,统摄血液,故谓脾统血,有因气虚,则气不摄血,气为血帅,而气虚血脱,或清气下陷,气之升降失常,而致血失固摄,经血妄行,而成崩漏,导致重则为崩,经则为漏的现象。

(三)肾方发病的机量:由于肾气不足,平日工作劳累过度,有因多产、数堕胎、人流多次、房劳,以及早婚等因,而致损伤肾中精气,封藏不同,冲任失摄,成为崩漏。肾为先天之本,饮食有肾阴肾阳,故在肾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肾俱虚的不同病机。

[辨病要点]

本病是概括了多种妇科疾病阴道流血的子宫出血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女性生殖器炎症和生殖器肿瘤,癌肿等引起的子宫出血,都可以认为属于崩漏。

[诊断要点]

(一)采取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进行详细诊断,除可八纲的辨证外,应仔细询问病史。在阴道流血净正后作妇科检查及全身检查,血液化验(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出血及凝血时间),必要时作病理活检查诊断。

(二)月经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经血量多的血崩,或淋漓不净的漏下,或两者每月交替出现。

(三)对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的崩漏,必须详细分析诊断。

(四)问清楚患者有无嗜食辛辣,和劳累过度,房事不节等情。

(五)发病前可有月经愆期或停经等先兆。

(六)已婚者常规作诊断性刮宫,及B超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后出血多、赤带、胎漏、流产、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血液病、局部损伤等因引起的阴道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必要时作有关检查,排除非崩漏疾病范围内的子宫出血病的诊断和实验检查。

[辨证论治]

崩漏的辨证,关键在于辩其阴道出血的量、色、质的变化,辨其属性的寒、热、虚、实,及其缓急、轻重、多少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辨崩证、辨漏证的区别。

一、辨证

(一)辨证要点:

1.辨经量:经量的多少,为冲任失于调摄的表现。王冰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如经血量多为崩,为冲脉失于约制,胎漏不止,为任脉不固。经量过多如崩,有因脾虚清阳下陷,气不摄血,有因肝旺血热,迫血妄行,有因  息肉,血瘀阻络,血不循经,而致新血不得归经。重则为崩而量多,经则为漏而量少。根据每次正常的月经流血量的总量约50~100毫升,凡超过此流血量的总量以上即属崩漏之疾。

2.辨经色:血色鲜红而质稠者为血热,或血色鲜红者为血热血瘀;血色暗红者为寒凝血瘀,或血色紫黑者属热极化火;血色淡红为血虚,或血色粉红水样,称之为经水淡者为气虚血衰,均为诊察月经辨色之常规。若有病变之经色,有见五色之异。五叔和《脉经》:“问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也。”上述可供参考,古医书有以崩漏五色,为五脏之色,随脏不同,而见色白属肺,色赤属心,色黄属脾,色青属肝,色黑属肾之别的说法,从现今临床观察,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如五叔和以色形象尚可作为佐证而已。

3.辨经质:经质的变化,是指经血素质的改变而言,如经血的稠粘或清稀,及稠厚有血块,大血块或小血块,或稀落而血色淡红。多由病因的不同而引起经质的变化。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气秽清浊病因论曰:“凡血为热所化,则必稠粘臭秽。为寒所化,则必清彻臭腥。若是内溃,则所下之物杂见五色,似乎脓血。若更有脏腐败气,且时下不止而多者,是危证也,其命倾矣。”在崩漏辨证中亦重视辨其经质,以此明辨崩漏病情的缓急、轻重。

4.辨崩证的轻重。关键在于暴崩与血崩之不同,暴崩是标志证侯的严重性和病变危重所阶段,而血崩则是一般大出血的特征,或因病变偶而一次出血量多如注。同时,再从经量、经色、以质的变化以了解到子宫大出血的根本原因,及其虚实、寒热之分,从而作出明确的诊断。

5.辨漏证的病因变化。在于辨其是血崩而经为漏下的,还是因漏下而轻重为崩的病史经过,必须问清楚病情与病变的过程,以及合并某些病因病机的关系。如同肝脾不和,统藏不固,或肝肾两方,封藏不固,都可引起漏下不止,以便崩久转为漏下者有之。

上述辨子宫出血的量、色、质和辨崩、辨漏的区别,如此加深对崩漏辨证的分析。

(二)辨证分析

1.血热证

血热崩漏有虚实之分。

(1)虚热症  出血淋漓,日久不净,血色鲜红,质正常,有时见小血块,多见漏下不止,甚则血崩,心烦不寐,精神振奋,面色潮红,或稍有轻微潮热,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落黄,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弦。

(2)实热症  多见血崩或暴崩,阴道突然大量下血,血色深红,或紫红,夹有大小血块,质稠浓,或漏下血色鲜红,头胀头痛,面赤口干,心烦易怒,或见胁痛,溲赤便,舌质红绛,苔黄或干糙,脉洪数或滑数,或芤。

2.血瘀证  经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色紫黑有瘀块,少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白滑,舌面浮紫色,或舌边有瘀紫斑点,脉沉涩或弦紧。

3.肝郁证瘕多见出血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在病情反复发作中,精神抑郁,肋乳作胀,小腹胀痛,舌苔黄腻,脉弦紧。

4.脾虚证  初起证见漏下不止,继见血崩,也有开始即见突然暴崩者,血色淡红质清,无血块,形寒神疲,便溏纳呆,面色苍白,动则气短或汗出,或面目虚浮,舌质淡红,或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落滑,脉细弱无力。患者突然血崩,如山洪暴发,不可遏止,血色鲜红或伴有血块,故名暴崩,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昏厥、虚脱,舌质淡白,或淡红无苔,脉细数或沉细。

5.肾虚症

肾虚崩漏,有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肾阳供虚的三种不同症侯。

(1)肾阴虚症  阴道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头晕耳鸣,心悸心慌,夜寐不安,有见阴户坠胀感,舌质红绛,脉弦细。

(2)肾阳虚症  阴道出血持续不断,或见出血量多如崩,血色浅淡或暗红,少腹寒冷,腰痛如折,下肢厥冷,小溲频数,或大便溏落,舌质淡白,或质胖润,脉沉细或细小。

(3)肾阴肾阳两虚证  或崩或漏,崩则经血如注,漏则淋漓不尽,色泽淡红,少腹空痛喜按,足膝软弱,目干耳鸣,五心烦热,舌质淡白,脉沉细,或浮大无力。

6.血崩危证

是指血崩中症状险恶,大量出血不止的危重症侯而言。除上述血崩症中可见到之外,对见有子宫大出血的重症集中提出论述,可使诊治者得心应手,起到急救的办法,此为历来妇科学所未备之论述。

根据临床表现,约可发生于脏腑功能损伤,血海不固,冲任失于约制,而致发生“血崩危症”。如经血暴下、妊娠下血、产后大出血、老年血崩等,上述各症结合现代医学妇科辨病,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输卵管妊娠破裂出血、晚期产后出血、类席汉氏病以及子宫的排血量在400~500毫升者,都属于阴道大量出血范围,并将出现休克的现象。

二、论治

(一)治疗原则

崩漏的治疗原则,历代妇产科医家各有专长,皆来自实践经验总结,并包含着丰富的论述与方剂,验证临床均有指导意义。论治崩漏证的原则,有以崩为主,有以漏为主,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的分治法,以及停经数月而又见崩或漏的治法等。因此,还必须结合年龄和工作情况,根据病历变化记录,详审其轻重缓急,然后在辨证明确的诊断之下进行论治,从而产生论治以谁为主的治崩与治漏原则,是不可忽视的。

论治血崩,多宋方约之治血崩初,中、末之法,后世医家效法者颇不乏人。而今临床治病,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由于血崩病变多端,为多种疾病所形成,故对危重血崩患者,有采取“危急者先治其本”的“必求其本”的变法。崩证多见突然大量出血,病势危急,故多采取急则治其标,先止血以解危急之势。故崩证有暴崩和血崩之分,不可不辩。暴崩来势突然,大量出血,血崩则为量多崩中,出血多而缓和。常见暴崩者,气短急促,神色恍惚,面色苍白,头昏肢冷,汗淋不止,往往有虚脱之危。由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理论,因而有暴崩宜止,久崩宜补之说,及血脱益气法、回阳救逆法等,正前人所谓暴崩宜温涩之义。如为一般血崩,则又应区分为血热崩的凉血止血法,血瘀前的逐瘀止血法,气虚崩的益气升阳止血法等,以止血为主为先的方法。在其血止之后,血气两伤,自应进一步澄本求源,以宗缓则治其本,投以补气养血法,调益脾胃法,以及固摄冲任法。都是针对血崩证论,通过临床实验的治疗原则。

诊治漏证,常见于血崩日久转为经血淋漓不断,或因月经病断发经漏。漏证初起多因血瘀气滞,久漏则肝火内炽,脾血失统,治法前人提出血瘀而漏则通之,血虚而漏则清之,概括地称为治漏宜清宜通的治漏要诀。漏证病因多端,不仅清、通之法,久漏不止,亦有采取辅以固摄法。如久漏不止,多因肝脾同病,导致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夹有湿火,和肾虚封藏不固等因。故论治有键脾委肝,固摄冲任法,或健脾化湿,清肝止漏法,以及滋肾清肝、固摄奇经法。

此外,还有历代名家对妇女崩漏的论治,独具匠心,无多启发,使治崩漏的法则视野更有广阔,疗效更为完善,可作借鉴者颇多。如治疗崩漏依据刘河间的论治,则是崩漏血为主法,则因肾至封藏,为精血之本,肾气封固,则不止其血而血自归经。育龄期的中年时期,则重在治肝,以养血清肝为主法,则因冲为血海,肝经所藏,肝血清静则血自止。更年期至绝经期阶段,则重在治脾,以益气健脾,升阳统血为主法,正所谓“治血先治脾”。在临床上此三法不仅为治崩漏证治要诀,并对治疗各种妇女病皆可以此为准则。其他疗法,还有李东坦的大升大举止血法;王海藏的清补兼外提法;许叙  的治崩漏先治其气等法。以及近人的活血化瘀治崩漏法,崩漏从肾论治,凉血止崩法,湿阳止崩法,治崩漏九法等。均为治疗崩漏的室资经验。

(三)治疗分类

1.血热证

血热证的崩漏有虚热实热之分

(1)虚热症

[主要症侯]  经血非其经期忽然而下,量多崩冲,继而量少淋漓。或月经失调,开始即见漏下不止之症。经血鲜红而质稠,心烦易怒,时有轻度潮热,口干便结,舌质红绛或尖红,脉弦细或细数。

[症侯分析]  素体阴虚阳元,阴虚为阴血不足,津液衰少,阳亢则热迫经血,故血量增多。热炽甚者为血崩,轻者为漏下。口干、便结、舌质红绛,均为虚热之征兆。

[治疗法则]  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常用方药]  血虚血崩,初起多用黑蒲黄散加参三七以凉血止血为主,方用四物汤加炒黑蒲黄、炒黑地榆、棕榈炭、血余炭凉血止血,炒阿胶补血止血,川芎、香附以行气活血,使血行归经而不留瘀,症见血崩久而不止,或有周期性的大出血,可用奇效四物汤,即胶艾四物另去甘草加黄芩,以清肝经虚热血崩证。阴虚内热崩漏症,方用养阴止血汤,主中用生地归等养血柔肝,玄参、石解养阴生津,花蕊石、棕榈炭、侧柏叶、藕节炭的凉血止血作用。有用清热固经汤,方用生地、黄芩、山桅清心汗之火,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地骨皮清虚热,藕节止血,丹草和中。本方治疗阴虚心肝火旺之崩漏症。有用保阴煎,方中生地凉血、熟地滋阴,白芍和肝敛阴,黄芩、黄柏清肝肾内热,山药益肾涩精,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以滋补肝肾,清热止血,可治久崩、久漏不止之症。

[方药举例]  养阴止血汤加参三七。大生地15克  生白芍12克  黄芩12克  元参10克  石解10克  地骨皮10克    牡蛎30克  花蕊石30克  侧柏叶20克  棕榈炭15克  藕节炭10克  参三七粉2克

(2)实热证

[主要症侯]  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不净,色鲜红,口渴心烦,或有发热,晚腹觉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紫红,苔黄腻,脉弦数。

[症侯分析]  多因热盛化火,心肝火炽,心主血脉,肝主藏血,火热内炽,迫血妄行,故见突然大量出血,血色深红或鲜红,或见时崩时漏,久漏不止,阴液耗损,故口渴烦热,大便干结,故见发热,小便黄赤,火热上升则发热心烦,舌质红,脉弦数。一系列心肝火旺之症。

[治疗法则]  清热固经,凉血止血。

[常用方药]  血崩或暴崩的症状,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方中犀角(或用水牛角代替)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妄行出血可立竿见影之效,生地的养阴清热,丹皮、白芍的化瘀清热,全方综合了清热凉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并可加用花蕊石、大小蓟草、黄草根、侧柏叶、蒲黄等增强制止血崩之药。如用水牛角止血汤,则与犀角地黄汤有同等的功效,方中水牛角、生地、丹皮、白芍、鹿含草、紫草根、黄芩、花蕊石、大小蓟草、炒蒲黄、炒槐花、制军炭均为凉血止崩之药 ,其中鹿含草一味有补肾止血,从临床观察对血崩有大小血块排出较多者服之即见减轻或消除的功效。症见血崩、漏血者,方用知柏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的滋阴补肾,加知州、黄柏以泻火,故治崩漏属血热者,荆芥四物汤用于漏血均有效。

[方药举例]  水牛角止血汤,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20克,丹皮10克,白芍12克,鹿含草30克,紫草根12克,黄芩12克,花蕊石30克,大蓟草30克,小蓟草10克,炒蒲黄15克(包煎),炒槐花12克,制军炭6克(后下),另加服水牛角粉,每日2次,每次2克。

2.血瘀证

[主要症候]  阴道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如崩,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或见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或伴有  瘕,或闭经数月,经血转而大出血,血色紫黑有块,舌质紫,苔落白,脉细涩。

[症候分析]  因血瘀气滞子宫,冲任不和,经脉失调,导致血不守经,故见出血多或淋漓不止,离经之血时流时瘀,故月经时来时滞。血瘀子宫不能排尽宫外,新血不得归经,故下血量多如崩,或漏下延长不止,属于瘀血,故血色紫黯有块,血瘀气滞则疼痛较甚。舌质紫暗,脉涩均为瘀血的外在体证。

[治疗法则]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  血瘀气滞者,多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桃仁、参三七,方中四物汤的和血调以,桃仁化瘀血,加炒蒲黄、参三七的化瘀止血,五灵脂的化瘀止痛,则瘀去血止,气顺痛止,故本方既可治血崩,又可治漏下症,为临床治疗常用良方。如见血瘀血热的崩漏,则以傅氏逐瘀止血汤为最适合,方中当归、赤芍、桃仁化瘀血,丹发、大黄炒炭凉血止血,积壳顺气止痛。

[方药举例]  逐瘀止血汤  当归炭10克,生地炭15克,生白芍12克,丹皮10克,桃仁6克,炙龟板12克,炒积壳6克,川军炭10克,加服参三七粉4克,分二次冲服。

3.肝郁症

[主要症侯]  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或黯红,乳房胀或痛,头胀头痛,少腹胀痛,或面浮色暗,苔落腻或落黄,脉弦紧或弦。

[症候分析]  因郁怒伤肝,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故往往初见肝郁气滞,血不循经,继而气火逆乱,血不循经,迫血妄行,有火热,有瘀阻。血热则量多色鲜红,血瘀则量少血黯红,及面浮色晦。火气上逆则头痛、乳胀,厥气下陷则腹内胀痛,内有火热,故苔落黄,脉弦。

[治疗法则]  养血化瘀,清肝理气。

[常用方药]  月经量多崩冲者,奇效四物汤加蒲黄炭,制军炭,经血夹有血块,腹胀痛者,加花蕊石,败酱草。或一黄煎加侧柏叶、大小蓟。量少漏下不止者,丹桅逍遥散加蒲黄、七叶一枝花,或约黄煎,惜红煎。如见漏下,淋漓不断,用平肝开郁止血汤、十灰丸三类。肝大并心火内炽,君相火旺者,用犀角地黄汤加紫草、茜草。

[方药举例]  奇效四物汤加蒲黄炭、制军炭。

当归炭10克,大生地15克,川芩6克,生白芍12克,黄芩炭10克,阿胶12克(烊化),艾叶炭10克,蒲黄炭12克(包煎),制军炭6克(后下)。

4.脾虚症

[主要症候]  多见初起漏下不止,继而血崩。也有开始即见突然暴崩者,血色淡红质清,无血块,畏寒怯冷,四肢欠温,神疲乏力,动则气短或汗出,便溏纳呆,面色苍白,或面浮肢肿,舌质淡白或苔落白,或舌质胖有齿痕,脉细弱。

[症候分析]  脾虚又称气虚症,脾统血,气虚血脱,统藏失职,故致崩漏,轻则漏下,重则崩中,面色苍白,或肌浮肢肿,均为血方观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随气而循行,故脾气虚衰,则清阳下陷,气陷血走,血多为崩,血少为漏,血色因而淡红,元气不足,心脾两虚,腠理不密,则长寒肢冷,气短汗出,神疲浮肿,脾之运化乏力,故便溏纳呆,气血并方,故见舌质淡白或胖,脉细弱。

[治疗法则]  健脾益气,升阳固冲,养血止血。

[常用方药]  血崩之症常用归脾汤,具有调益心脾,引血归经的作用,而起到固崩止漏的功效。原方生效可改用炮姜。其已如胶艾汤、固本止崩汤均有益气固血的作用,以上各方偏于倍补本元,湿涩止血的作用。有因清阳下陷,气不摄血者,则以举元煎为主,血质清稀而无血块,可加用阿胶、熟地、王倍子、玉米须,增强养血凝血的作用,有血块多者,先加用鹿含草、花蕊石以化瘀止血,如见脾虚漏下不止,可用寿脾煎,八珍汤加味等。如遇突然暴崩者,先服独参汤、参附汤、参附加楷牡汤以补气回阳为主,待病情缓和后,可再选用以上各方。平口服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每日二次,每次5克。

[方药举例]  胶艾汤合举元煎

阿胶12克(烊化),艾叶炭6克,熟地15克,当归炭10克,生白芍10克,川芎3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升麻12克,炒白术12克。

5.肾虚症  肾虚症的崩漏有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肾阳两虚之分。

(1)肾阴虚症

[主要症候]  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或见量多,血色鲜红,质粘稿,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疫软,知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症候分析]  肾为封藏之本,主藏精气,精气两方,则封藏失职,导致冲任不固,故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阴虚生内热,血为热灼,故血色鲜红。阴虚不能敛阳,阳浮于外,则见五心烦热,失眠溢汗。肾精不足,则头晕耳鸣,腰膝疫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均为肾阴之损之象。

[治疗法则]  滋肾养阴,固摄冲任。

[常用方药]  有保阴煎的养阴止血,和滋胃止血汤,以及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九、固金汤等,均可用于肾阴虚的血崩、漏下之症。

[方药举例]  滋肾止血汤  生地熟10克(各),玄参10克,大麦冬6克(各),煅龙牡30克(各),炙龟板15克,地骨皮10克,旱莲草15克,熟女贞10克,参三七粉4克(分冲)。

(2)肾阳虚证

[主要症候]  经行延期,出血量多如注,或漏下不止,血色淡红,精神萎靡不振,头昏目弦,畏寒肢冷,腰肢疫软,面色晦暗,脐腹寒冷,尿频而清长,大便溏落,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落白,脉沉细或细弱,迟脉尤甚。

[症候分析]  肾阳衰微,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故经行延期量多,或淋漓不止。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经血色淡质稀,尿频清长,舌质淡,脉沉细。肾虚及脾,温运乏力,故便溏,苔落白。

[治疗法则]  温阳补肾,固涩止血。

[常用方药]  左归丸合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及大牛角中仁散、小牛角鳃散,即济丹等均为治疗肾阳虚的崩中漏下方。如见血崩腹痛者如震灵丹,对止血止痛有立竿见影之效。亦有阴虚暴崩者加服鹿茸粉2克,人参粉3克共研匀,分二次化服,止血效速。平日服左归丸,每日二次,每次5克。

[方药举例]  左归丸合赤石脂,禹余粮汤。

炒熟地15克,山药15克,熟附子1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0克,当归炭10克,鹿角胶12克(烊冲),肉桂末3克(分冲2次),赤石脂15克(包煎),禹余粮15克,震灵丹12克(分二次化服)。

(3)肾阴肾阳两虚症

[主要症候]  经血量多如注,或时多时少,漏下不止,形寒潮热,伴有自汗、盗汗,心烦不安,精神疲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足跟痛,带下清冷,大便不实,小溲频数,苔落舌质淡白,脉细弦或沉细。

[症候分析]  本病初起多为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或肾方肝旺。故病久冲任损伤,胞脉不固,封藏失约,症见经血量多如注,或漏下不止,带下清冷,小溲频数,气血两方,黄卫失调,故见形寒潮热,自汗或盗汗。心肾失济,则心烦神疲。腰为肾之府,肾方则腰痛如折,足跟痛。水不涵木,则肝旺阳升,而见头晕耳鸣,脉细弦。肾虚及脾,则大便不实,形寒长冷,苔落,舌质淡白,脉沉细。本病有阴虚又有阳虚,固其出血过多,导致肾阴肾阳两虚,但以偏于阴虚为多。并以青春期和更年期的两方面患者为多见。

[治疗原则]  调补肾阴阳,固摄冲任,兼理肝脾。

[常用方药]  有柏叶散调理阴阳,巩固封藏之本的功效,方中以胶艾四物汤法加入补肾阴的铷、龟甲、鳖甲、牡蛎,补肾阳的鹿茸,续断,以及温凉并重的收涩止血药,如侧柏叶、地榆、艾叶、赤石脂、禹余粮,配合斟酌适宜。或用左归丸去牛膝加鹿含草、牛角腮、艾叶为煎剂亦佳。

[急救处理] 

1.暴崩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出如珠,心悸气短,昏晕不安,欲昏厥者,急服?独参汤,药用吉林参或红参或别直参12克至15克,浓煎频灌饮;?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吉林参15克(或党参30克)、熟附子12克,浓煎频饮服;?党参30克、黄芪30克、仙鹤草20克,浓煎服,加参三七末4克,分二次化服。

2.针刺急救:取穴关元、三阴交、隐白,实热者加血海、水泉,用泻法不炙;虚脱者加百会、气海,用补法或加炙。

3.立即进行给氧,和采用输血及补液。

4.血崩时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者,可采用古法“蜡淬法”,即用烧红的炭或小铁块,将上好蜡淬于炭上或铁上(或预置一蜡盒,将烧炭或红铁块放入),乘有热气升腾时近鼻薰之,即见处理。氛医少药地区可用此法急救。

[预防与预后]

预防:

一、经期时注意休息和保暖。经期严禁性交和坐浴,以及恐惧、忧郁、紧张情绪。饮食要忌辛辣和热性(功克力糖等)有刺激的食物。对患者要关心体贴,护理人员要勤予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与配合治疗。

二、血崩患者必须绝对卧床安静休息。大出血时,将卧床足位抬高,可使减轻出血流量。

三、注意患者神色和出血量,有条件的可用月经杯保留经血流量,以此观察知窨出血有多少毫升容量,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血崩缓和后,应即进行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的检查诊断。

四、漏下患者经久不见减轻,当预防由漏下转成血崩之患,及时采用有效治疗。

预后

一、血崩患者经久不愈,或时而反复发生者,身体极度衰弱,甚至发生昏厥,以及严重贪血者,预后不良。

二、漏下患者经血不止,或漏下与赤白带下交替不绝,精神疲乏,腰痛如折,食欲减退者,或由漏转为血崩,均预后不良。

[中医护理]

1.首先是针对血崩(阴道大出血)的急救治疗物和护理工作。

2.医嘱绝对卧床休息。危重的出血病人,必须严加监护和观察,及时作好记录,重视急救止血的治疗处理。

3.观察阴道出血量的多少,血色的深淡,血质的稀稠,有无腥臭气味,必要时可保留会阴垫或月经杯,以便给计出血量。如阴道有组织排出,应保留标本给主管医师验看,或按医嘱送检。

4.按医嘱测量体温、脉象、血压,以及脸部神色,做好记录,随时向主管医师汇报病情变化,不误时机的及时处理。

5.血崩时可给参三七粉0.2~0.4克冲服,日服1~2次。或云南白药0.5克冲服,日服1~2次。血崩伴有腰痛者,建服震灵丹,每服0.6克,日服2次。或止血冲剂,每次冲服1包,日服2~3次。

6.针炙治疗:

(1)血崩:取穴气海、关气、三明交、隐白、行间、肝俞、脾俞、肾俞等穴。血热者以血海、水泉为主;阴虚者以内关、太溪为主;气虚者以脾俞、足三里为主;虚脱者以百会、气海为主。主穴和纪穴可交替使用。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多用炙法。

(2)漏下: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四  、肾俞等穴,轮流针刺。

(3)经行奇穴止血:取断红穴,位于食指和中指间卧处,用温针,留针20分钟,一般有立即血量养活的效用。或殳卷熏炙神阙和隐白20分钟,一般10分钟后血量即可减少。

(4)耳针:针刺子宫穴、内分泌、皮质下,留针15~30分钟,5至10次为一疗程。对出血多者针制后血量即见减少。

7.气虚血脱而血崩者,急用红参(或高丽参)12~15危,煎取浓汁,频5饮服。如出现四肢冰冷、汗出、气脱亡阳时,可用红参15克、胶龙骨30克、附子10克、炮姜5克,水煎频服。

8.大出血休克时,采取急救措施如下:

(1)就地抢救,让病员平卧,或将病员的头和腿均抬高30度。下肢抬高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头部稍高可减少腹腔内脏对下肺的压迫。

(2)立即吸氧,紫绀者更为重要,常用鼻导管法给氧,必要时可用面罩或加压给氧。

(3)血容量不足时,应尽早采用静脉输血或补液。并结合独参汤同服。

近代论述

一、崩漏病的概念

崩漏病的要领,纵观历代文献和迄今为止的论述,至今认识含糊不清,只是引用几段前人之言的叙述,而缺乏独特的见解。比如《素问·阴阳别论》提出:“阴虚阳搏谓之崩”,这段文章仅指血崩的一种病因,而是局限于病因病机的提示,及至《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指出:“妇人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者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一指出:“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这两段文章,前一段是指妊娠漏下合并  病,接近是指今称患妊娠漏下合并女性生殖器肿瘤之症。后一段是指月经漏下不止,经血色暗黑而言,与崩漏病有联系。因此,说明古人对崩漏病的概念方面是有些混滑不清的。及至隋《诸病源侯论》综合了当时历代的理论文献,才有较多的记载,专列“漏下”、“俞中侯”,尔后,由于历代医学的发展和病案的增多,对崩漏的病因病机有了更精辟的阐述。近人对崩漏的认识亦有议论,有认为崩漏的鉴别诊断,是指“非时而下的阴道出血”一点,则在诊断上将排除月经的异常出血之说,亦有学者表示异义。实际崩漏病的病变诊断离不开以月经血量的不规则的变化为其诊断的主要判断,故崩漏的出血以经期、经血为其诊断的准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崩漏病既是月经病异常出血,又包括其他病因所引起有关的阴道出血病。

二、崩漏病的辨证与诊断

对崩漏的辨证,首先要从临床症状、性质、病变的经过中确定所属崩漏范畴,比较精确的概括几个症侯的类型,及其病机的依据,这是崩与漏的辨证最主要的思想方法。在因为历代对崩漏病辨证主张不一,往昔有以病因或病机辨证的不同,但多数以病因辨证为主,其次有以脏腑病机进行辨证。例如以病因辨证,有分为虚寒症、虚热症、湿热症、血瘀症、气郁症、气血两虚症;有阴阳气血分类者,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血瘀、血虚热、血实热等分为八类。更简要的分为三种类型,如血热型、气虚型、血瘀型;有以脏腑病机辨证的,分为脾虚、肾虚、肝郁三型,或病因病机并用的分类等,从而概括了崩漏的各种症侯。

有以病机为主的辨证,分为血虚肝旺症,心肝火亢症、抑郁血崩症、心脾两虚症、肝脾方损症、脾肾两虚症、肾阴虚症、肾阳虚症、肾阴肾阳两虚症的病机辨证。还有以病因病机的崩漏机理而提出课题,如怒动肝火症、杀血心痛症、脾胃虚火乘心包症、脾气郁结症、悲哀太过心系急症,因疾涎郁遇胸膈、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血不归遂道症、冲任血虚不能的制症、冲任气虚漏不能制症、喜怒惊恐火热暴崩症,心火亢甚、肝实不纳血症,阳虚不足、寒在下焦的各种崩漏症。以及阳乘阴为阳邪有余血崩证,阴虚火逼妄行关心肾二经血崩证,属于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血崩症,虚寒相搏崩漏症,  血脓积崩漏症,息血未尽血崩症,经行合房崩漏证,房劳太过崩漏症,大小新产后崩漏证,老年血崩症,闪跌血崩症,等等。古代文献课题阐述甚为丰富,亦多切合实际之论,可供为临床的参考资料。

论及崩漏病的诊断,如何确切地规定崩漏的范围问题,历来颇多议论,然而很难做到确切的诊断规定。从中医辨证观点来说,必须是依据中医辨证联系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作出确实地诊断,比较合理。近人有以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即属于中医的崩漏,亦欠明确,有以凡属子宫和阴道出血,以及胎前、产后的阴道流血均为崩漏范围,则亦不妥。因此,崩漏病的诊断,首先是根据月经出血异常情况而定,故将崩漏列入月经疾病范围。有谓非时而下的崩漏,只是指崩漏症状及时间上的形容辞句,论诸症侯,崩者有突然大出血或暴崩之象,漏者有漏下绵绵,久漏不止,从而指出崩漏是月经病及非时而下的经血而言。是则崩漏症的病要诊断,离不开的月经血量的多少为其诊断的主要标准,以及违反了月经周期的准确性。如西医对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有以衡量经血量的测定方法,藉以说明崩漏出血的多少,症状的缓急。因此,崩漏的出血应以经期经量的改变为其诊断的准则,但中医的辨证,认为首先要对崩漏病的症状、性质变化进行研讨。至于诊断其为血崩、漏下,或先崩后漏,或先漏后崩的症侯鉴别。从西医妇科辨病来说,所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卵巢  肿出血,以及妇女生殖系统肿瘤出血、宫颈痤出血等,均可联系到中医妇科所说崩漏病的范畴。

三、崩漏病的论治

崩漏病的论治,历来为妇科医家所重视,崩漏的理论和经验,阐述颇多,各抒已见,但殊途同旧,不乏精辟之论,以及方剂的创制,可为后人借鉴者甚为丰富。

《女科经纶》引李太素说:“崩为急症,漏为缓病。”从而后人对崩漏论治,多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病有盛衰,治有缓急。”又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才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从此后人总结其论,提出治崩漏大法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崩首先以塞流止血为重,血崩缓解或血止后,再治其本原之义。而治漏下则有所不同,治漏先澄源,尔后止血以固本,此所谓异途同归的道理。

崩漏论治,历代妇科医家提出过不少治崩漏的理论和经验,得出了颇多的治法与方法。现例举其大要,如金元时期,有张子和主张“用大剂黄连解毒汤泻心火以止血”;张洁古主张“治崩漏皆宜养血镇守为上。”及至李东垣则创立“治崩漏主大升大举论”,其后朱丹溪主张“补阴泻阳以止血崩”,则对内经阴虚阳搏之说用于临床,极可效法。继而宋·许缴指出治崩漏先调其气,陈自明认为“治血崩法当调补脾胃为主”之说,是对东垣健脾摄血,升提清阳的发挥。尔后,明·赵  葵主张维护阳气以固血脱,是赵氏重视命门之火,及肾主封蛰之本,补阳正所以守阴之义。至张景投影强调“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崩漏主补阳气以补阴精,而直到摄血止血的效果,是张氏的特点。方约之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的复其旧。”方氏三法,后人亦多宗其法。及清、傅青主则主张治血崩“必须於阴之中而行其止崩之法。”叶天士指出:“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简明扼要,论点精辟,对临床医家颇多启发。而今以临床崩漏病的论治,则还应包括现代妇科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器肿瘤出血、宫颈癌出血等,其论治方法,亦多参考崩漏病的方药作为借镜。

其他论治方法,有以辨证论治为主,有以辨证分型,有以辨病分类,有按刘河间以年龄阶段侧重治法,有采用一方一药,有以针炙论治,以及采取综合疗法,内服煎剂结合针炙疗法;有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以治崩漏者有之,方法众多,叹为观止。从临床总结经验来看,丰富多彩,均有其参考价值。于此可见,治疗崩漏而达到止血作用,和起到调整经血,恢复周期,原非易事,有时疗效并理想,故对崩漏论治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加深研究。

治血崩方法,有关古今显效的方剂摘录如下:有归脾汤、胶艾汤、黑蒲黄敷、举元煎、奇效四物汤、犀角地黄汤、柏叶散、大牛角中仁汤、固本止崩汤、参附汤、参附加龙牡汤、震灵丹、左归丸、济丹、血崩固冲汤、养血止血汤、水牛角止血汤等。

治漏下方药的显效方剂有当归等药散、丁香胶艾汤、保阴煎、逐瘀止血汤、小牛角腮散、荆芩四物汤、知柏地黄汤、丹桅逍遥散、固气汤、滋肾止血汤、二至丸、固经丸等。

小结

崩漏为两种症候,崩症首先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继见《金匮安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妇人有漏下者。”及《诸病源候论》才将崩漏二症合并论述而立有“崩中漏下侯”条文,阐述较为全面。

本病的发生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所致。初起多因火热迫血妄行,久病多因气虚血脱。本病的辨证论治,从临床实践来说,崩漏以虚症为多,实症为少,或虚实并见。故论治不外两个方面,一以凉血止血为主,一以益气固摄为主。叶天士的妇科经验,总结十六个字:“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有他一定的临床治疗的参考价值。凉血止血应以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益气固摄应以举元煎为其代表方。

本病的急求治疗十分重要,自以回阳固脱的独参汤为主方,兼用针刺急救,尤为急措施的有效方法。

崩漏之证,病情轻重大不相同,临床所见,固有先崩而后漏下,或先漏下而后变为血崩,往往相互转化。但血崩重者至为危亟,且预后不良,以致虚脱之变,必有因其他病变时,特别要重视,医嘱住院抢救及观察治疗为妥。

附方

    (1)黑蒲黄散(《素庵医要》):炒蒲黄  陈棕炭  川芎  丹皮  蜡制香附  白芍  阿胶  当归  熟地  地榆炭  血余炭。

(2)四物汤(《和剂向方》):当归  芍药  川芎  地黄。

(3)奇效四物汤(《妇人良方》):当归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胶  艾叶  黄芩。

(4)养阴止血汤(沈仲理方):生地  白芍  黄芩  玄参  石解  地骨皮  煅牡蛎  花蕊石  侧柏叶  棕榈炭  藕节炭。

(5)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生地  黄芩  山桅  龟板  牡蛎  地骨皮  藕节  甘草。

(6)保阴煎(《景岳全书》):生熟地  白芍  山药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7)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犀角  地黄  赤芍  丹皮。

(8)水牛角止血激发(沈仲理方):水牛角  生地  丹皮  白芍  鹿含草  紫草  黄芩  花蕊石  大蓟草  小蓟草  炒蒲草  炒槐花  制军炭。

(9)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知州  黄柏  丹皮  茯芩  山萸肉  泽污  生地。

(10)失笑散(《和剂局方》):五灵脂  蒲黄。

(11)傅氏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生地  当归  赤芍  丹皮  龟板  桃仁 枳壳  熟军炭。

(12)一贯煎(《柳洲医治》):北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栋子。

(13)丹桅逍遥散(《女科撮要》):当归  柴胡  白芍  白术  茯芩  甘草  生姜  落荷  丹皮  山桅。

(14)惜红煎(《景岳全书》):生地  白芍  生甘草  北五味  乌梅  地榆  炒荆芥  炒川断。

(15)约菖煎(《景岳全书》):生地  白芍  生甘草  黄芩  地榆  槐花  荆芥炭  川断  炙乌梅。

(16)平肝开郁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柴胡  白芍  生地  当归  丹皮  白术  荆芥  甘草  参三七。

(17)十灰丸(《十药神书》):大蓟草炭  小蓟草炭  陈棕炭  大黄炭  丹皮炭  荷叶炭  侧柏炭  山桅炭  茜草炭  茅根炭。

(18)归脾汤(《济生方》):党参  黄芪  白术  茯神  酸枣仁 桂圆肉  木香  炙甘草  当归  远志  生姜  大枣。

(19)固本止崩漏(《傅青主女科》):人参  熟地  白术  黄芪  当归  黑姜。

(20)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甘草。

(21)寿脾煎(《景岳全书》):当归  白术  山药  炙甘草  枣仁 远志  炮姜  莲肉。

(22)八珍汤(《整体类要》):人参  白术  茯芩  炙甘草  当归  熟地  川芎  白芍。

(23)独参汤(《伤寒大全》):吉林人参。

(24)参附汤(《世医得放方》):吉林参  熟附子。

(25)滋肾止血汤(沈仲理方):生熟地  玄参  天麦冬  地骨皮  煅牡蛎  炙龟板  旱莲草  熟女贞  参三七粉。

(26)合归丸(《景岳全书》):熟地  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  制附子  肉桂  当归  鹿角。

(27)大牛角中仁散(《千金要方》):牛角仁  续断  地黄  白术  赤石脂  禹余粮  人参  附子  干姜  龙骨 蒲黄  当  归  防风。

(28)小牛角腮散(《千金要方》):牛角腮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  阿胶  乌贼骨 龙骨 赤小豆。

(29)既济丹(《世补斋医书》):鹿角霜  煅龙骨  白石脂  当归  准山药  益智仁 远志  茯芩  石菖蒲。

(30)震灵丹(《和剂局方》):禹余粮  赤石脂  紫石英  五灵脂  代赭石  乳香  没药  朱砂。

(31)柏叶散(《妇人良方》):侧柏炭  炒续断  川芎  当归  生地  炙鳖甲  炙龟甲  禹余粮  赤石脂  煅牡蛎  地榆炭  阿胶  艾叶炭  鹿茸粉。

(32)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菟丝子  枸杞子  准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附:[现代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李涛:中国崩漏考,《中华医学杂志》,(11):20卷,1934

(2)沈仲理:崩漏的辨证施治与临床体会,《中医临床经验介绍选编(三)》,海军西医学习中医班编(内部资料):104,1980

(3)胡建华:经漏与经闭,《湖北中医杂志》,(5):10,1981

(4)刘平升:当归芍药散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83侧报告——附治疗前后血液变性和用皱微循环观察,《中医杂志》(6):25,1983

(5)金明义:辨证治疗崩漏100例疗效观察,《黑龙江中医药》,(5):42,1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