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张三丰的隐仙理论

 johnney908 2015-09-12
 作者:孔令宏(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杭州,310028)张三丰,据说名通,又名金、全一、君宝、思廉、玄素、玄化等,字君实,又字玄玄、山峰、三峰、铉一等,号昆阳,又号玄玄子。因为他不修边幅,人们称他为张邋遢。关于他的籍贯,有多种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辽阳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他云游四方,行踪不定,遗世独立。他的生卒年代无从确考。《名山藏》说张三丰生于金朝,元初与刘秉忠一同师事海云禅师,明代初年已一百余岁。《三丰全书·芦汀夜话》记载,张三丰自称生于蒙古定宗三年(公元1248年),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被授予丹诀,后赴武当山修炼,不久出走,不知所往。在武当山时张三丰曾对人说:“此山异日当大显” 。后来明成祖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目的是搜捕建文皇帝和寻找张三丰,这恰好应证了张三丰的预言。不过,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元末明初,卒于明代中晚期。张三丰是全真道道士。他精通内丹功法,获得超常的特异功能,能够日行千里,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寒暑只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也能数月不食。他救济度人,有许多灵异之事。他诗文书画俱精,性格开朗,“善嬉谐,旁若无人”,洒脱不羁,是吕洞宾以来的又一个“活神仙”。他一开始居住在宝鸡,后来到武当山,对武当山的兴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他还擅长拳术,创立了武当内家拳。明代皇帝,如太祖、成祖均派遣使者求访,都没有找到,但传说他用书墨回答了这些皇帝。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被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熹宗因扶乩有灵,加封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帝王的崇仰褒封,道教界的神化,民间的传说,给张三丰抹上了一层层恍惚迷离的面纱,以至于很难弄清他的真实面目。明代末年都穆在《游王屋山记》中说遇到张三丰的弟子陈性常,陈说张三丰在正统年间时尚在世。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李西月还自称遇到了张三丰

  张三丰的著作有《大道论》、《道言浅近说》、《无根树》、《玄机直讲》、《大道歌》、《炼铅歌》、《琼话诗》、《丽春院》、《青羊宫留题》、《金源还丹歌》、《真仙了道歌》、《灵宝源流》、《三丰丹诀》、《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其中《灵宝源流》是一部系统介绍张三丰练功秘诀的专门著作,由《秘传用功口诀》、《证验秘诀》、《关窍秘旨》、《三宝三要秘旨》、《戒行》、《关键》、《洁净》、《宁体诀》、《性命根蒂秘旨》、《玄牝妙用秘旨》等主要内容组成。后世对张三丰作品的辑集有孙天仁所辑的《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此外,汪锡龄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搜辑成《三丰祖师全集》,李西月据此残本补充后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编为《张三丰先生全集》。但《张三丰先生全集》的内容不完全是张三丰个人的著作,其中不少内容是张三丰弟子的传记、道派承传、后人的著作和灵异事迹等,而且有些题为张三丰所著的篇卷也未必真是张三丰所著,所以这部书实为隐仙派事迹、著述的汇编。但其中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据称就是《明史·艺文志》中所著录的《金丹直指》、《金丹秘诀》。

一、张三丰的丹道思想

  张三丰的思想特点是汇纳三教,以道为主。他认为:“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 在他看来,三教之道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穷理尽性而致命”,只不过修炼的路径不同罢了。三教都济世度人,只不过手段和方式不同罢了,不必要去争论谁对谁错,孰高孰低。在《正教篇》中,他认为,三教赞应社会治化的实质是一样的:“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他进一步从性、理的高度来解释三教修己利人这一共同点,认为“人以性而由天之理”,即人之性可以上达天理,途径则有内外两种。“夫欲由其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乎内也,然著其光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 儒家尽性的手段是在形之于外的行为活动中遵循伦常规范,道教尽性的手段是在身内默默修养。内外是相通一体的。忠、孝、友、恭等伦常规范的遵循发之于内,但终究要表现于外在的行为活动中。默修慎独功夫中的喜、怒、哀、乐等形之于外,但它的未发状态同样是在身内。儒家和道教上达天理的功夫是一致的。儒家尽性而穷理,道教尽性而成丹,而丹无非是一块天理罢了。张三丰这样就以“性”与“理”一体之说把道教出世的内丹之道与儒家入世的伦理之道之间的隔阂、矛盾消弭于无间。在张三丰看来,全仙道首先要全人道,全人道则要以正心诚意、灭物欲存道本为功夫。《三丰全集》卷三《玄机直讲》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这颇近净明道的思想。他甚至说:“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 所谓“阴功”,即在世俗社会中积功累德。这是以儒家的伦常之道为“体”,以道教的内丹之道为“用”,说明他的思想有浓厚的理学气味。不过,张三丰不是简单的合会理学,他强调,“真心”、“真意”是忠孝等伦理行为得以出现的前提,至大至纲的伦理节气源于“真气”。道教的修心炼气功夫是儒家伦理实践的基础,不可或缺。他说:“若无真心真意,必不能尽忠孝立大节也。盖忠孝者本乎真心,大节者原乎真气,欲得真心真气,又当以静为主。”要做到以静为主,就要修炼道教内丹。

  张三丰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本体,统无极而生太极,对人而言则是性命的本源。他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虽然是儒家的观点,但道教把它阐发得最为透彻。他确实为此作了努力。他在《大道论》中说,从人的生命历程来看,没有出生之前是一片太虚,这是无极的阶段。无极为阴静,所以阳也静。父母即将生人时,一片灵气投入胎中,这是太极的阶段。太极为阳动,所以阴也动。这样阴阳相推而生八卦,八卦相互盈荡,由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具体来说,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这是人身的根本。此后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和肾通过气脉相互连通,随着母亲一起呼吸,经过十个月的发育,形体齐全,就脱离母亲腹部。人出生之后,“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统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这时,性浑浑然而没有对外物的认知,心神的状态就象无极阶段的状态一样。命随着气生育人而来,其状态就象太极阶段一样。气脉宁静而内蕴元神,这是真性。心神力图宁静而使元气成长,这是真命。初生的婴儿浑浑沦沦,充满了天性天命。可惜婴儿长大之后,这种状态就被遮蔽、隔绝了。人如果能以这天性复返天命,就能得道。把无极、太极、阴阳的本源论直接与人的身、心、性、命联系起来,把本源论与人的出生直接挂钩,这一思想,虽然前人有些思想萌芽,但没有张三丰阐述得这样具体、系统。这是张三丰思想中的独到之处之一。这一思想,对明清道教内丹学颇有影响。

  张三丰进一步把上述无极——太极——阴阳的本源论用于指导内丹修炼,把人在父母未生前归为无极,父母施生之始为太极。所以,修丹就是率天性以复其命,归根返本。他认为,得道之时,“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张三丰内丹思想的学术渊源是《还丹复命篇》的“只要凝神入气穴”(即意守下丹田),上承全真道南宗丹法强调命的修炼,但在修炼路径上则与北宗类似,“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先“无为”即“修心炼性”在先:“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 。张三丰认为,修道必须首先修心炼性,修心即存心,也就是筑基;炼性即养性,也就是炼己。“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修心炼性要达到情感、欲望不干扰心神,无思无虑,心中清明,性安适宁静,身心内外坦然,没有忧愁烦恼的效果。在他看来,心性的修炼不只在炼己筑基阶段重要,在正式的炼功阶段,即从有为复返无为的阶段,同样重要,其表现形式即在炼功的每一刻都要做到心息相依。在这个意义上,他不同意前人机械地把内丹修炼划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的观点,认为炼丹得时时刻刻以静为本,在修炼的每时每刻,实际上都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夫在内。他说:“夫静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虽有违于前人的观点,但符合于内丹修炼的实际。

  在具体修炼方法上,张三丰对此前全真道的方法多有改进。他重视炼己功夫,把“收心摄念”,“正心诚意”,除尽物欲,排除杂念作为炼丹立基的根本,唤醒“真意”、“真心”、“真神”,从“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入手,以“心平气和”即所谓的“玄关一窍”为要。“凝神”就是心以意守下丹田,“调息”即心引领身中之气汇归于下丹田。张三丰对玄关解释道:“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玄关有体有用,“寂然不动”是其体,“感而遂通”是其用。神凝息调之后,加以守窍功夫,意守下丹田,调匀呼吸,心息相依,使得呼吸逐渐均匀微细而达到“真息”,即“胎息”的状态。然后经过“河车初运”、“养鄞鄂”、“冲关荡秽”三个阶段而完成修性功夫,转入摄情归性,锻炼精、气、神而成就小还丹功夫,再炼命功,成就“金液还丹”功夫。此时以药为本,要掌握好火候,及时采药,“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以外药求内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经过“河车真动”、“五行配合”而成“九转大还丹”,再温养十个月,就可“婴儿”出现,然后面壁九年,炼神还虚,阳神脱体,经过乳哺温养后,就可生死自在,成就天仙。

  此外,张三丰还擅长“蛰龙法”,其法如《三丰全书·渔父词》所云:“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这是继承北宋陈抟的睡功而有所改进的新的睡功修炼方法。
《玄要篇》是张三丰的内丹歌诀专集,共计收录诗、词、曲、道情二百二十多首,内容通俗易懂,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的思想,以及内丹术的观点和方法。

  《无根树》是张三丰的另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其中收有道情二十四首。它公开提出了“神仙裁接法”,主张“无酒无花道不成”,“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也就是阴阳双修。《无根树》得到了道教中人的高度评价。何西复认为它“与紫阳《悟真》后先伯仲” 。刘一明为它作注释,并在注末称赞说:“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揭示先天妙理,劈开曲径虚悬。鼎炉邪正分判,药物真假显然。空色混为一气,刚柔匹配两弦。噫!丹法始终皆泄尽,火符进退皆写全。二十四词长生诀,知者便成不死仙。”

  张三丰还把少林寺的外家拳改造为内家拳,是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晚近流传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都与张三丰创立的内家拳有渊源关系。由此可见张三丰对中国武术事业的贡献。二、张三丰的隐思想
  张三丰是一个生机盎然,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三丰全集·叹出家道情》把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叹出家,倒也学了些散淡逍遥,顺逆颠倒通玄妙。一瓢饭能吃多少,三杯酒面像仙桃,华街柳巷呵呵笑,小葫芦常挂在腰,万灵丹带上几包。到处与人行方便,遇缘时美酒佳肴,淡薄时饮水箪瓢。富贵穷通由天造,任凭他身挂紫袍,任凭他骏马金貂,转眼难免无常到,三寸气缥缥渺渺,一家人哭哭叫叫,那管你子贤孙孝。算将来修道为高。延年寿病减灾消,无忧无虑无烦恼。等时来到步云霄,会八仙去上仙桥,那时方显玄中妙。
当然,张三丰并未完全主张出家。他认为,“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 。得道之后,不要以黄白术到朝廷卖弄,应该“高隐洞天,深藏福地”,“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在明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在明代道教世俗化非常鲜明的背景中,张三丰不以黄白术邀宠求富求贵的信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三丰处理出世与入世关系的观点,与南宗张伯端所主张的“未炼还丹莫隐山”在顺序上正好相反,实际上是全真道北宗先性后命的思想路线在处理出世与入世关系上的体现。再则,他把炼丹的首尾两头都放在出家的隐居生活中,这与南宗颇为不同,却与北宗早期的思想很接近。张三丰对出世与入世关系的思想,虽然没有白玉蟾的系统深刻,但仍然有其价值。它不是简单地主张出世好还是入世好,也不好高骛远地撇开行为的形式而追求心的虚静,而是着眼于一般人内丹修炼的实际情况,把这一问题放到修炼的过程中去进行讨论。这符合道教以实践为本,在实践中探讨理论问题的精蕴。当然,就精神实质来说,张三丰并非不懂得“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 的道理。张三丰在理论上提出这样的主张,在行动上,他也确实身体力行地做到了。

  三、结语

  张三丰的内丹功法颇具特色,内丹思想也有精湛创新之处,这对后世影响很大。张三丰的内丹思想,既具有心性境界论的鲜明特点,又有程序化、体系化的特点,是宋元内丹思想向明代中期以后的内丹思想的转折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张三丰的弟子有丘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等道士,还有沈万三、余十舍、陆德原、王宗道、李性之等世俗之人。

  张三丰的思想,经过上述弟子的阐扬,形成以他为祖师、不同于全真道的新道派,被称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自然派、邋遢派。隐仙派所尊崇的道教经典主要是:《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三教灵应真经》、《三教灵通真经》、《洞玄度人真经》、《菩提真经》等。这些经典反映了隐仙派的教义、尊奉的神谱、斋醮科仪等内容。隐仙派中尚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松塔派等多个支派。清代李西月的内丹西派也宗承张三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