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情·乡愁】望山水之风情,识屯堡之乡愁

 闲庭信步59 2015-09-13

  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贵州安顺,分布着一些村寨,走进这里,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走进了江南的某个古村落。这里聚居着一群特殊的汉族人屯堡人。


  他们与我同根同源但历史的车轮似乎在这里停驻,而他们还生活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下面就跟随中国旅游微信联盟贵州安顺采风团去探寻那里的江南印记吧。

  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入黔平定梁王叛乱,后意识到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遂命征南大军就地驻扎,安家落户。为安抚这些屯田戍边的将士,朱元璋又发动了一次大移民。从此,大量江淮流域的江南人背井离乡,迁入黔地,未能再回到故土。但600年来,江南人的印记已深入屯堡人的骨血,从口音到服饰、从饮食习惯到宗教信仰、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都未曾改变,堪称明代历史的“活化石”。其中,由云山坉、本寨、雷家屯等八个村寨组成的云峰八寨更是被世界吉尼斯认定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

首站便来到天龙屯堡古镇,天龙古镇原为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小驿站,因其地处西南咽喉要塞,大量来自江浙地区的汉人迁入开发。现今居民多为“张、陈、沈、郑”四姓入黔始祖的后裔。闲步于古镇小道的石板路上,迎面走来几个老嬢嬢,她们仍旧身着古老的斜襟大袖长衫,腰系绦丝,脚蹬高帮单钩凤头绣花鞋,发梳圆髻,包围一圈头帕,据说这便是明代初期江南妇女的装束。而年轻未婚的小嬢嬢们则无需包头帕,只梳一条大辫子垂于肩上。

这里的建筑就地取材,厚石为砖,薄石为瓦。墙面的砖石越是均匀,证明当年此户人家越是富裕。走进院落,便会发现,坚硬石墙包裹下的却是江南风格的四合院、三合院,雕梁、石柱、门槛等无一不透露着徽派建筑的影子。不同的是,屯堡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尤以云峰八寨中的本寨和鲍屯保留得最为完好。本寨内有七座碉楼,均设有瞭望孔,民居的院墙还设有十字形、丁字形和梅花形的枪眼。鲍屯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用石头建筑的诸葛八阵图古村,寨内巷道错综复杂,易守难攻,如果不跟随引领人员,怕是要迷失在村寨中。

走至茶亭前,嬢嬢们正熬煮着大碗驿茶给过往的客人们,据说这种驿茶由老姜、金银花、荞麦籽等烧制而成,有祛湿除瘴的功效。一碗热茶入喉,顿觉神清气爽。

演武堂里,当地村民正上演着地戏,地戏又称“跳神”,村民们腰围战裙,额戴代表不同人物的面具,在阵阵沉闷的鼓声中,边唱边舞。

此行恰屯堡乡村美食节,让游客们体验古时征战时期的军帐宴。屯堡美食还保留着江淮地区的风格,同时也兼具战时便于携带储藏的特点。小孃孃们端上一道道屯堡美食:腊肉、蛋松、鸡辣子、甜饭……伴随着阵阵山歌和欢快舞蹈,仿佛回到古时迎接征战凯旋的将士。

600年前,来自富庶江南的屯堡人,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也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文化带到此地。云峰八寨中的云山坉堪称“商屯”典范。“德生昌”药铺铺台上的“须弥座式”石雕依旧清晰可见,记录着当年药铺繁华时的景象。

下一次,来到贵州安顺,除了游览著名的黄果树瀑布、紫云格凸河等著名旅游景点,不要忘了到屯堡读一读这部充满600年沧桑的活的史书,这里有一处处珍贵的明风遗存和一群不忘灵魂之根的屯堡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