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养肺与理肺

 wyfx100 2015-09-13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可快速关注



一叶落知天下秋,秋之气自上而下,秋色现于高林,层林尽染。秋季三个月,肺气旺盛。肺居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覆盖在五脏六腑之上,美其名曰;“华盖”。

肺,五方属西方;五行属金;情志属悲等等。肺主一身之气,藏魄,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笔者从以下层面谈起。

1 吐纳用呬(xià夏)字,以调肺气

肺脏主一身之气,呼吸通过鼻腔,而周身皮肤的毛窍也完成一部分呼吸功能。古人讲,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外邪侵袭,来自皮表、口腔、鼻孔;内有脏腑气机变化、情志波动的影响。内外所致,出现郁热,“火性炎上”,向上也会影响肺脏的机能。以至于肺家劳热,出现气壅咳嗽,皮肤瘙痒,四肢劳烦,鼻塞,胸背疼痛等等。

古人六气治肺法有“呬”字诀,呬音xià,入声字。念的时候,双手擎天高举,掌心向上以导引肺经;用鼻腔缓缓吸入气,用口张开,默念,以自己的耳朵听到为宜;发音短,气拉长。最好在清晨时,念30遍。若双手自觉酸痛,以十遍为度,稍事休息,再重复。

用呬字吐纳,可以在秋季,顺势增强肺脏清肃、清除废浊之物;“金气清肃”,也能使郁热下降化散,保持肺部通畅清洁。

2 理肺宣肺,从灸身柱谈起

汉唐时期的中医算是古典中医,著述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代表,对疾病的论述,是直指根本。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大量的篇幅论及灸法。在对治大病中,往往是灸法配合汤药,可挽狂澜于即到,救人于危亡。

未雨绸缪,灸法可以是准确、直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我的一位学生在国家某机构做人类学研究,7月份为我讲述她为9岁的女儿艾灸身柱穴后,体质大为改善。她用的是直接灸,用米粒大小的艾粒,虽有创伤,愈后疤痕极小,数月后会逐渐变淡,真是果敢的母女。

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了亲身体验,方能觉察古人诚不欺我也!2008深秋,笔者为两位重病人诊治完毕,自觉疲倦,淋浴后又感风寒,当晚,顿觉胸闷气喘,咳而无痰,有低热。母亲发现我身柱穴处有异样,气脉不通,直接灸身柱穴7壮,我起身咳吐黄黏痰数口,顿觉清爽。后再服药而愈。疲倦之时,又有风寒侵袭,气壮盛者,体内气机正邪相争犹为巨烈。2003年春季SARS,感染及死亡者多是壮年,老幼体弱者反而无恙。

中医治病,最劳者神气也,面临病患,多为阴邪凝滞。笔者近代佩服的医家中,有民国山西的赵辑奄、日本针灸家泽田健等等,都是60岁左右辞世,寻其遗迹,或多为病邪所侵也。泽田健在其弟子所写传记尤详。其人修习武术,60岁体健犹如壮年,诊务忙碌,也不觉疲倦。不意在61岁时的二月中,背部生一小疔疮,起初并不介意,后竟然蔓延成痈疮,遂卧床不起,于当年四月逝世。因其气力健壮,为外邪侵袭,体内机能发动,奋起反抗,背部有疔疮发于外,毒气归于内侵害心肺,以至于毙命。

读其传记,每每兴叹!庸医,或因其昏昏,神气不用,反倒无险;明医昭昭,以神气探病邪本源,却是险途。明医未必长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本固道生,医患同理。今日病邪,西医介入,手段刚猛,阳证发热、炎性等等,能控制则被控制;再现病情,多是阴证、寒邪凝滞,非用阳而不能解,而以灸法最为显效。

背部大穴、要穴,对肺经及周身影响显著着,身柱最为方便有效。身柱穴属督脉,而灸身柱,影响督脉,而其作用能波及两侧旁开1.5寸的肺俞穴。

【位置】: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功用】: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穴,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对呼吸系统的哮喘、咳嗽、肺炎、支气管炎、感冒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促进青少年的发育,对失眠、头痛等等多有良效。

笔者提倡的是直接灸,可以用艾绒搓如米粒小团,置于身柱穴,用线香点燃,第一壮,能忍过其瞬间痛楚,有肺部胸腔疾患者,犹能顿觉畅然。可灸5~7壮。每壮20秒钟不到,自觉有灼痛约不足10秒。体壮者,可以灸至10壮以上,因皮表有灼伤,皮表神经的痛感降低,而气脉已通,后面几壮,痛感大为减轻,而艾灸热力能更深透。

3 润肺清心,止咳化痰——赵州雪花梨

《本草纲目》记载:“雪梨性甘寒,微酸”,能如下功效

“清心润肺、利便、止痛消炎、切片贴烫火伤,止疡不烂”

赵州有赵州禅、赵州茶、赵州桥、赵州梨等等,赵州梨历史悠久,在北魏是就成为官廷的贡品。赵州雪花梨属于白梨,唐玄奘印度取经前,曾到赵州观音院(现柏林寺)向道深和尚学习《成实论》,传说吃过雪花梨,并盛赞其位果中珍品,梨中仙品。雪花梨,色泽金黄鲜亮,表皮细嫩,上面布满近似朱砂色的斑点;果肉纯白似雪如玉,味道甘甜细柔,核小无渣,单果一般400克左右,最大有1900克的记录。个大、体圆、皮薄、肉厚、色佳、汁多。



相传,乾隆皇帝曾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秋南巡,在柏林寺驻跸饮茶,举人米绎如献梨,乾隆多有褒奖。

雪梨的吃法,清水洗净,用刀削皮,食之清香甘冽。秋冬季节,百姓多用雪花梨洗净煮水代茶饮用,润肺止咳,风气盛行。

讲究些的吃法,可以有

1)蒸白梨蜂蜜

治疗久咳咽干,方法如下:

雪花梨1个,蜂蜜50克。先把白梨里面的核挖去,将蜂蜜填入在里面,加热蒸熟。

每天早晚各吃一个,连吃数日,可以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2)雪梨膏

用上等雪梨5个,洗净切丝,用白布包好挤出梨汁,加调优质蜂蜜,放在锅内煎熬浓缩,光泽透明,清润甜凉,在收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待用,名曰“雪花梨膏”。

笔者主张自制,简单可行,只是需要耐心细心而已。《赵州志》有记载唐武宗李炎得怪病,口干舌燥,心热气促,小便频数,身汗阵热。后有远道而来的赵州一僧人,为之用上等雪梨取汁加百花精(蜂蜜)熬雪梨膏,服后而愈。只是唐武宗有会昌五年灭佛的活动,这赵州僧人士莫非为了讨好皇帝?真是大胆!

史载有:“赵州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的说法。雪花梨也能加工为罐头、梨脯、梨干、制酱、酿酒等等,与时令果品相比,逊色许多,且不理它。

《诗经》有“山有苞棣”句子,是对梨的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广植梨树,在梨园有戏剧表演,便有了现在的“梨园行”、“梨园界”的称谓。

梨,分布广泛,秋冬季节,可以品尝,对身体多有裨益。

4 姜粥

《黄帝内经》中讲:“形寒冷饮则伤肺”,进入秋季,仍有嗜好冷饮者,多是脏腑功能的失衡。胃肠的燥烦,多是假象,真寒假热也!不至于说是饮鸩止渴,也颇伤身体。

冷饮伤及胃肠,夏季空调、冷气已经侵袭皮肤、关节。入秋之后,多有感觉不适。老话: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今人不同旧人,有寒邪入内者,可适当食姜,以姜粥最为适宜。可以益胃肠,去寒邪,化痰下气。胃肠清净,以利于肺脏宣发肃降。

食材:

小米200克、白米50克、生姜切丝10克。

熬制:

锅内水适量,白米放入锅内,开大火烧滚水,再放入小米,再次烧开水,加入生姜丝,文火慢熬45分钟。

5 地黄汤和乌梅丸加减

处方:

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乌梅15克、当归15克、人参15克、川花椒5克、干姜30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肉桂5克、黄连5克、黄柏5克、五味子10克、锁阳1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

水煎服,加水约2000毫升,武火煮沸,文火煎煮120分钟,得500毫升,分两次内服。7服为一疗程,因为个体辩证,故药量平稳,以缓缓图效。

主治:

1,反复感受外邪,咳喘日久,损伤肺气,肺金不能生肾水,肺肾两虚而咳喘

2,房劳伤肾,巧思伤脑,肾不滋肺养脾之久咳、哮喘。


本文选自明空中医白粹昭的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