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视作文训练中的人文性导向

 江山携手 2015-09-13
正视作文训练中的人文性导向
刘真福

新课程以前的作文教学似乎只关心“写作”本身,视野只限于言语之学、辞章之学、应考之学;如今改革之风吹来,门窗洞开,天空地阔,我们发觉作文世界比以前更加幽深而宽广,作文教学不只教学生字词篇章修辞逻辑,还把人文精神之泉源引入作文园地,把作文教学变成心灵之学、行为之学。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教师一仍旧贯,自外于当前作文教学的改革潮流;甚至还有些教师发问:人文精神离作文教学、作文考试有多近或多远?从来就沿袭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是一直“行之有效”吗?凡此种种,可一言以蔽之为短视之见、迟钝之举。

重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绝非笔者个人的虚谈妄议,义教课标和高中课标都阐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课程理念的总体概括,至于写作理念则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两课标的内容表述只字不差。其中的“认识”“表达”“交流”和“创造”的活动具有丰富的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目标所向,乃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展思维,善于创造,提升素养,并熟练地掌握写作这一语文基础工具。

这是课标纲领性文件的依据,还有教材的依据呢?人教版的义教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努力矫正过去倚重基本功训练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偏向,在建立新课程的新型写作教材模式上作出了首创性的探索。试看义教课标初中教材中七年级两册“综合性学习”专题: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这就是我          成长的烦恼
    漫游语文世界      黄河,母亲河
    感受自然          我也追“星”
    探索月球奥秘      戏曲大舞台
    我爱我家          漫话探险
    追寻人类起源。    马的世界

这里的的“综合性学习”是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学生个人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内的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其中的专题也是作文的专题或话题。这些专题的人文导向是非常明显的,意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体验和人生感悟,学会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热爱科学和艺术。如果教师仍旧按过去的作文训练路数来教学,势必与教材编写的初衷不甚契合,甚至南辕北辙。

再看高中课标新教材必修本的写作单元专题:

语文1:                        语文4: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语文2:                        语文5: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语文3: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习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这里的每个专题由标题组成,前半部分是人文性专题,后半部分是作文技术性专题。高中教材后于初中教材编写出版,比以前更好地做到了统一和均衡,两头兼顾,相得益彰。查看里面的“写作练习”,会发现这些习题比以前更新更精彩,试以语文3的“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专题为例:

一 下面的一段文字,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请以“生命的灯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

(材料略)

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如下精辟论述:

(论述略)

试以“生命的三境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三 海伦·凯勒是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对那些拥有视力而不加珍惜的人深表惋惜。“珍惜拥有”,是一种人生觉悟,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四 谁的生命质量更高?有人说,在革命年代,是保尔?柯察金;在今天,是比尔?盖茨。你的看法呢?写一篇议论文。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生命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这里的五道题都意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领悟生命本质和生命规律,树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念,可以说全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或许老师们更关心中考、高考,认为考试才是指引教学的风标,考题的预示性、导向性才是金科玉律,那么我们就以全社会都关注的高考作文题来说明问题。自从前几年谈“诚信”的作文题亮相于高考试卷上,人文色彩、人文化倾向成为作文试题的渐趋明朗的一大新变。请看最近两年全国和地方的作文题的人文性导向:

考查价值观念的,2005年题:全国II卷“位置与价值”,山东卷“双赢的智慧”。2006年题: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考查情感态度的,2005年题:全国III卷“忘记和铭记”,广东卷“纪念”。2006年题: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考查人生感悟的,2006年题:全国I卷由乌鸦试抓山羊反被牧羊人抓的故事生发感想,江苏卷“人与路”。2005年题: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湖北卷“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

社会洞察力的,2006年题:北京卷“北京的符号”。2005年题:上海卷谈当今文化生活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考查理想追求的,2006年题:天津卷“愿景”。2005年题:天津卷“留给明天”,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

以上高考试题分类只是举例性的,未及详尽,其分类还有交叉。而且有些试卷作文题的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很容易生发人文导向意义,如2005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四川卷以“问”为话题。

会不会有人说,人文色彩、人文化倾向固然成为作文试题的新趋向,但是考生也可以纯客观地分析其内涵、描述其现象,甚至考生可以凭借写伯的技艺、才华掩盖自己人文精神的空乏荒疏?这同样是短视和迟钝!试想,一个从未有过“诚信”体验的人能顺畅地表达出对“诚信”深刻丰富的感受和理解吗?考生对人文精神的陌生而勉强论说,就是在说空话假话,做文字游戏,与课程标准所说的“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当今的作文教学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改弦更张的进程中,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从政策源头、实施策略以及结果评价等不同方面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路径,矫正了忽略人文精神之偏失。但是在当今语文教学界,还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历史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难以施行落实之间的矛盾。本人亲历了几年来初中、高中教材改革进程,明了写作教材的新动向、新举措,当然也知道作文教学课堂距离人文精神到底有多远。本人到了全国不少地方,眼见各地作文教学各显个性,各呈精彩,老师们都很关注写作技艺的提高和完善,可是有一个共同弱点或缺点,就是普遍地缺失了写作主体的人文精神,这种令人忧心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呢?

2006-11-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