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五色五方及五行相生相克图

 与星对话 2015-09-13
   
       《社稷坛抒情》是作家秦牧面对土地的沉思,他把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融进笔端,写下了这篇至今读来依旧激昂的文字。作者以五色土贯穿全文,亘古通今,纵横捭阖,文笔汪洋恣肆,不仅带给读者艺术享受的美,也让读者从中获取不少关于五行、五方历史起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方便理解和记忆作《五行五色五方及五行相生相克图》和《五行相生相克简图》两张,仅供参考。
        《五行五色五方及五行相生相克图》和《五行相生相克简图》依照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而作。《庄子 说剑》说:“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以“圆方”作为天地的代称。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头顶天空(圆),脚踏地面(方),他们总以为自己所处的是大地的中心,所以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中心”,从而凑成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木、火、金、水、土(《左传》的排列顺序)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万物,于是有了五行的观念。他们又根据木、火、金、水、土这几种东西的颜色,产生了颜色上的五行:青、赤、白、黑、黄,并将五行用于天文,把二十八星宿分隶于四方,就又有了东方之神青龙(苍龙)、南方之神朱雀、西方之神白虎、北方之神玄武(乌龟)。 古人根据木、火、金、水、土五种东西彼此之间的作用,形成了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又可称为母子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木燃烧成火),火生土(火烧木为灰而成土),土生金(土埋金),金生水(金属融化成溶液),水生木(水滋养树),正好是一个循环。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是一个循环。

五行五色五方及相生相克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一 

 

                五行五色五方及五行相生相克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五行五色五方及五行相生相克图 - 与星对话 - 与星对话  

 图二


附注(2014.04.17):

本文是几年前根据作家秦牧写的《社稷坛抒情》内容而整理的,当时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做了两张图,主要的想法是用图示说明五行五方五色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便于记忆。前不久读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书中对中国思想的各流派的起源和思想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在谈到阴阳家起源时,提到了“五行、五方、五德”产生的背景。编录其中与“五行、五方、五德”相关的二段,作为本文的附注,供参考:

一、阴阳家的起源:源出于方士。周王朝衰微前,每个贵族的室、家都有一些能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专家,以备有大事的时候顾问。这些人在当时被尊称为“术数”。所谓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这些术数的身份都是世袭的,随着周王朝解体,这些术数专家都失去了世袭的职位,无法在贵族家继续供职,于是流落民间。为维持生计,他们继续操持本业,然这时候他们的称谓已由“术数”被改称为“方士”了。方士的术数有六种:一是天文;二是历谱;三是五行;四是蓍龟(分为蓍草和龟甲或兽骨两种占卜方式);五是杂占;六是形法(包括看相、风水)。中国古代试图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起源的思想中有两条彼此独立的路线:一条是阴阳家的著作,《洪范》、《月令》,强调五行而不提阴阳;一条是儒家无名氏为《易经》做出的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十翼》,也称《易传》,附在《易经》的后面,强调阴阳而不提五行。故而,在汉代以前,五行与《易经》的八卦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互不交集。言五行,则不谈八卦;说八卦,也不论五行。到了司马谈时期这两条思想互相混合,被合在一起称为阴阳家了。

二、驺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驺”亦作“邹”,被认为是阴阳家学派的创始者, 齐国人(今山东中部),司马迁介绍说,邹衍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把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五德"说 ,附会到社会历史变迁和王朝兴衰上,提出"五德终始"说。他认为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而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所以五德也是相生相克的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即“五德终始”。后来,皇帝们都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五德转移之运。驺衍的学说后成为汉代谶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洪范》的五行:公元前12世纪末,周武王克商后向商朝贵族箕子询问治国的“大法”,箕子的一番回答被命以《洪范》之名,而“五行”一词便出自这篇讲话里。然《洪范》的实际年代,学者们倾向于公元前4或前3世纪内。《洪范》的五行概念很粗糙,所说的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实际的物质,而非后人所讲的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要素。《洪范》认为,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来得很充足,各种植物就会长得茂盛而丰饶。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极多或极少,就会造成灾害。比如,吉庆的象征有:君主的严肃将随之以及时雨;君主有条理将随之以及时的阳光;君主明智将随之以及时的热;君主的谋虑将随之以及时的寒;君主的圣明将随之以及时的风。不吉的象征有:君主猖狂将随之以连续的雨;君主的越礼将随之以连续的阳光;君主的逸乐将随之以连续的热;君主的急躁将随之以连续的寒;君主的愚昧将随之以连续的风。总之,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发展为“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的盛盛衰衰,会使大自然产生各种变化。五行不但使宇宙万物盛衰不已,而且也影响到人的命运。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天人感应论”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学说:

1、目的论的:认为君主方面的恶行,使“天”发怒。怒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这种学说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

2、机械论的:认为君主的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一部分出现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

(二)《月令》的五行、五德配五方:阴阳家第二篇重要文献,最初见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吕氏春秋》。这本书属于小型历书,其中有阴阳家关于宇宙的结构理论,这个结构既是时间结构也是空间结构,即五行、五德配五方。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在古代人们很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并认为昼夜的变化也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从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中午则是夏季,傍晚是秋季,夜间是冬季。南方和夏季都热,“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水德盛”,因为水与冰、雪相连,都是冷的;因为春季万木生长,所以“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为西方与秋季都有肃杀的性质,故而“金德盛”于西方。《月令》认为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故以土德配之。阴阳家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宇宙论,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并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的行为密切联系。所以《月令》做出规定,君子应当按月做什么事,才能与自然力保持协调。

(三)《易传》的阴阳学说:《易传》是儒家为《易经》做出的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这些解释到了东周、西汉被编集成《十翼》,也称《易传》,附在《易经》的后面。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之说解释了宇宙起源。

1、阴、阳:“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的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阴阳后来与《易经》从根本上结合起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汉代以后,《易经》的义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八卦:《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八卦”,由八卦得出六十四卦。八卦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由纯粹的连线、断线组成,代表阳、阴,也就是父、母。乾、坤结合生出其余六卦,这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过程的象征。由此也推出,阳是男道,阴是女道。虽然阴阳之道被比作男女之道,但它是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后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3、数:古人认为天机在于“数”,阳数奇,阴数偶。“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后来的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结合起来,这个学说出现得比较晚,《易经》里从未提到五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