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 《中国哲学简史》 领读 | 飞鸿 阴阳家和早期的宇宙论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开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阴阳家。 “阴阳”这个词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一切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经济、艺术、伦理都可以从“阴阳”的思想中衍生而来。 儒、道、墨、名、法等家都是要以阴阳的学问为根基的,他们是在对阴阳学说建构的天道规律之下寻求符合自己社会政治实践理论的一面。而阴阳家是最擅长对这些系统性的原理做出研究和阐述的学派。 冯友兰先生在这一章对阴阳家和其建立的早期宇宙论阐述的也非常清楚简洁。阴阳五行的学问深入进去博大精深,短短的一章是难以对其有所把握的,我们只能沿着冯先生的叙述脉络对这个学派的思想做一点浅层的了解。 在第三章诸子的由来中,冯友兰先生曾提到阴阳家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在刘歆那里,他认为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在古代这是对天象和四时做专门研究并根据自然规律对君王和百姓做出指导的专业学官。 冯先生在这里再次回顾了他认为阴阳家是出自“方术之士”,而方术可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在古代中国,这些阴阳家用这种朴素的方式尝试解释自然世界,这有一点像西方的科学,虽然十分原始,但是终究是一种对自然本质的探索性思维的开始。 “五行”大多在《尚书.洪范》和《礼记.月令》中提到,而“阴阳”大多在“易传”中提到。到了后期,“阴阳”和“五行”这两种思想渐渐融汇,构成了广义上的“阴阳家”的总体思想。 冯先生接下来简单介绍了一下“五行”学说。在汉语的语境里,“五行”并不是五种固定不变的元素,而是五种抽象意义上的能动的力量。这五种力量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事物的变化也是这五种力量相互流动的结果。在古代的思想里,“五行”也可以叫做“五德”。 冯先生专门举了《尚书.洪范》的例子,在《洪范》篇的“九畴”中第一次出现了“五行”的解释。这时的“五行”是朴素的概念,含义是具体的五种事物,并没有上升到后来的抽象的力量的层次。 但在《洪范》的“九畴”这里,可以看到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雏形。君王的言行在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时,对应的自然界也会相应出现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初的模样。 这种思想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人与天合一”,庄子的“人与宇宙合一”,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孔子的“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相通的。中国文化始终都是把人和宇宙看做一个“合一”的整体,把万物看成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形成张力。 到《礼记.月令》这里的时候,“五行”(或“五德”)就已经成为抽象的概念了。并且,战国时代的阴阳家已经开始把宇宙视作一个“时空架构”,时间、空间相互都有关系,而不是相互分离的。 此时的阴阳家创造性的把四季(时间)和四方(空间)用“五德”联系在一起。“五德”既代表时间上的四季,又可以代表空间上的四方。甚至更进一步,阴阳家还把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联系在一起,人与社会应该顺应“五行”表述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否则从理论上讲就会得到灾祸。 战国时最有名的一个阴阳家即是邹衍,他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发展出了一种崭新的历史哲学,即用“五德”来解释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吕氏春秋》中,对这种历史变化的规律解释为夏朝代黄帝是木克土,商朝代夏朝是金克木,周朝代商朝是火克金,同时预言下一个取代周朝的是水克火,再之后就是土克水,重新回到土德,循环往复。这种历史哲学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五行”学说只解释了宇宙的结构,要解释宇宙的来源就需要“阴阳”的学说。与“五行”的概念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一样,“阴”与“阳”同样是从具体事物上升到抽象的自然力量。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原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产生。 在《易经》中即充满着“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易经》本是卜筮之书,但在儒家学者加入形而上学和宇宙论的注释(易传)之后,就有了哲学上的意义。易经的每一个卦象都可以代表宇宙中的一种事物,或者一种力量。 卦象不断的变化,代表着事物也在不断的变化。而每一个卦象组成的“爻”就是用“阴”和“阳”来表示的。这种阴阳的表示方式再抽象出来,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数”。也就是说,阴阳家在这里试图用“数”来表示宇宙的本质,这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惊人的相似。 或许东西方的先哲们都开始意识到,无论具体的事物如何变化发展,用“数”来表示任何一种事物的组成和变化,相对于其他表示方式来说,显得更加具有本质性。 特别是用《易经》进行占卜后,得到的卦象可以视作由单数和奇数组成的“数”,从这种“数”的组合上可以看到相应的状态是否处于一种“平衡”态,由平衡与否来判定当前状态是“吉”或者“凶”。于是,这样的一系列思想就可以构成一种独特的宇宙发生论。 后期的阴阳家甚至还用数字把“五行”和“阴阳”联系了起来,但影响力更大的,除了“阴阳”构成宇宙和生物的理论外,就是对儒家学派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了。 在第十五章里会有专门的介绍,在“易传”里如何用阴阳的原则阐述儒家学说对社会的伦理和政治进行理论建构,最终儒家学说从《易经》这里获得了系统化的形而上的理论基础。 欢迎有兴趣一起共读的书友,加入共读微信群,分享和交流。即刻加以下慈怀共读助手微信号:cihuai201206,共读助手将会你加入慈怀共读群。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点击阅读原文,来慈怀书店看看吧^_^ |
|
来自: 赫一的书馆 > 《共读-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