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繁之:国家大一统与中国文字

 Merest 2015-09-13

 



原文出处:《东方养生》2013年第6期。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请征得作者或“墨香中华”同意


国家大一统与中国文字

——兼谈文字演变中简化、繁化两个趋向

孟繁之(北京大学)


谈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最大不同,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五千年文治教化,前后承袭,绵亘不绝,几乎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讲世界文明(Civilization),非常看重“大一统”,指出“大一统”举凡两种:一种是国家大一统(Universal States),一种是宗教大一统(UniversalChurches);认为中国是国家大一统,而非宗教大一统。

两次大一统


“大一统”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尚书·大禹谟》里即有“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的话。《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代徐彦注疏说:“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人的理解:“《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汉书·王吉传》),意思是说,天下庶务、大小诸侯,皆统系于天子。此也即《诗经·小雅·北山》里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孔子讲过的西周大一统,一次是秦始皇的大一统。此两次大一统,都对今日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后一次,它和西周封建完全相反,“不再是靠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而是靠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和制度标准”。李零先生说,“中国的大一统,是靠这两股力,热一下,冷一下,共同造就。”此话可谓得之。


西周封建,合夏、商、周三国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夏、商。它是三代之终结。秦始皇统一天下,合战国七雄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周,它是两周的终结。前一件事,从夏代开始到武王克商,差不多准备了1000年。后一件事,从武王克商到秦统一,差不多准备了800年。如果加上汉代的后续工作,也有1000年。前前后后,时间在2000年以上。中国文明史的一半,都花在这件事上。


这之后,格局底定,中国虽朝代更迭,没有永恒的“王”(天子),但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色,其“大”是国土大,疆域大,其“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一直至今。

马下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马下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是汉初陆贾向汉高祖刘邦进言时说过的话。天下乂安,上下壹心,主要靠两条,第一是靠宗教,靠神道设教,靠虚拟领导,靠共同信仰;第二是靠国家,靠世俗君王,靠贵族礼教,靠官僚体制,靠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中国的特点是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国家凌驾于宗教之上,宗教受控于国家。这和西方恰好相反。


刘向《说苑·指武》谈及西周以来的政治时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亡诗·由仪》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大一统”的“统”是统治者的“统”,“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这是自西周以来即有的两个内外不同政策,两项立国基本原策。欧阳修《谢赐〈汉书〉表》谓:“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天子右文,柔远能迩,头一条就是控制知识分子的大脑,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以汉以后为例,思想大一统,就是把知识分子的全部注意力,统一到“尊孔-读经-做官”这条道上来。我们今天看先秦和秦汉以后思想界的异同,这一点感觉最明显。秦重吏法,秦代儿童教育以吏为师,小孩蒙学自《史籀》、《苍颉》起,学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书史,为国家培养基层干部。张家山汉墓247号墓出土的《史律》,与许慎《说文解字序》引《尉律》相似,可见直到西汉早期,仍承袭秦代,蒙学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培养书史。武帝以后崇尚经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学始归六艺,此时的目标是培养经生,性质与前代有根本不同。

隶书是秦代的俗体字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治、军事统一外,以国家力度推行最力的,是“制度一统”、“车书一统”,即量同器,车同轨,书同文。《说文解字·叙》谓:“七国之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会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小篆以前的战国文字,笔画或多或少,颇不划一,彼此之间又多歧异,李斯此次整理,以秦系籀文(即大篆)为本宗,增增删删,改造成秦系小篆。


此次整理、统一文字,不是多体并存,而是只用一体。秦律规定,秦国只用秦系文字,而不用六国文字。秦系文字虽有籀文、小篆、隶书三体,但这三体是同一种文字的三体,用于铭刻,只有小篆一体。


篆书在秦代属于官方字体,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隶书也是秦代规定的通用字体,但多用于文书及民间,是当时的俗体字。


汉兴,文字书体承袭秦代,《汉书·艺文志》记:“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辙举劾。”

文字演变有其内在规律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形体由繁变简的一大发展,它解散了篆体,使文字形体完全改变了原始的图画性质,成为便于交流书写的符号。此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未再发生大的变化。《说文解字·叙》提及隶书的出现时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字形体在汉代的重大转变与定型,是与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从文献记载及出土的汉代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到,汉代社会沿承秦代所创立的高度统一的中央郡县制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套从上到下系统完整的官僚体系,同时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文书档案制度。这一官僚体系与文书档案制度的运行就要求有大量的文书书写、上报、批复等日常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能够阅读、书写的文书人员。所以在汉代,形成了“吏”这样一个十分庞大而且重要的知识阶层。为了造就这一阶层,满足行政体系的需要,又必须发展文字教育,将文化知识普及到广大平民中,由而改变了商周时期文字只是由少数上层贵族和巫、史掌握的状况。同时,各级官吏的交流,地方官府每年定期到中央“上计”等官方活动,也为汉帝国广袤疆域中文字的统一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文字在汉代社会中的普及与广泛运用。从居延汉简等汉代简牍材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一社会状况。


当然,也须认识到,隶书的萌芽在秦兼并六国之前很早就已经出现了。《魏书·术艺传·江式》说:“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刘勰《文心雕龙·练字》里也说:“乃李斯删籀而秦篆兴,程邈造隶而古文废。”就目前所见材料看,这些话可能要重新认识,先秦古文字(秦系及非秦系)几乎都有由籀向隶逐步转化的迹象。从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国竹简、木牍上的文字资料上看,那时隶书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例如1980年在四川青川发现的秦国木牍,有明确的纪年为秦武王二年、四年(B.C.309—307),而其字形结构与秦始皇统一后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基本相同,都是比较完备的隶书。再如以楚国简牍帛书文字为代表的东方六国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文字形体符号化与书写形式简化的趋向。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作的《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曾指出:“(楚帛书)字体虽是篆书,但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有别。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后代的隶书,他们和简书、陶文等比较接近,是所谓的俗书。……它们将促使贵族化了的文字走下舞台并取而代之。”


对这一现象,裘锡圭先生认为:“就各种日常使用的字体来说,一种新字体总是孕育在旧字体内部的,并且孕育期不会很短,如果新字体包含过多的新成分,那它是不大可能得到社会上一般人的承认的。隶书和小篆都形成于秦始皇时代,隶书应该是从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繁体字、简体字及中国文字的流变形态


前面说过,文字形体的变化不仅限于秦系文字,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都在进行着形体的变化,普遍存在着由象形意味浓厚的古文篆书向简约化的古隶书体转化的“渐变”迹象。只不过非秦系的六国文字材料少,我们无从比对而已。而这之后,即使是在汉以后,文字形体、结构定型后,其变化亦不断如帶,演进至今不绝。现在网络上不是有所谓“火星文”么!


在汉字发展整个过程中,支撑推动汉字向前演进、发展变化的,自始至终有两种相反的运动及迹象,即所谓简化和繁化。简化和繁化是所有一切文字都存在的现象,英语里也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这个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个性质又决定了它必然朝着适应语言发展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从甲骨文、金文、籀文、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路的汉字演进,历史证明了:从图画文字发展到现阶段简化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不断繁化的错综复杂的工程。从表面上看,简化和繁化似乎是一对彼此对抗、相互排斥的矛盾体,其实不然,没有繁化就没有简化,没有简化,繁化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简化的例子毋须赘说,这里谈谈繁化的现象。汉字繁化,主要有三种手法:(一)增加笔画,这在由甲、金、籀向篆的演进变化中比较常见。常见的一例如“凤凰”一词,“凰”字原本作“皇”,“凰”乃是加笔画后的新字。(二)增加装饰的部分,春秋时期的“鸟虫书”可作为这一类繁化字的代表。李零先生专门写过文章,谈过此类,可参。今天此类现象亦可看到。(3)增加偏旁。此类字较常见。其具体一是增加义符,二是增加音符。例子较多,如“采”变“採”、“杀”加“式”成“弑”等,不甚枚举。繁化同简化一样,都是有了文字之后即开始存在的现象,贯彻文字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而繁化不同于简化就在于,繁化是适应语言的发展与变化而创造新字,简化则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创造新字。


【点睛】秦国的大一统是在古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统一。这种局面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2200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世界古文字,楔形文字、埃及文字、中国文字、玛雅文字,只有中国文字一脉单传,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文字分宗教型(如埃及文字)、管理型(如楔形文字),我国文字属管理型。秦统一文字,是统一政令,不像拉丁文,是用于宗教。


【墨香中华编辑:小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