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一百二拾二:书同文,从文字的统一到思想的统一,让长安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之“心”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国家的统一,根本是文化的统一,而首先表现在文字的统一。有人认为,欧洲各国无法实现完全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字的不统一。这种交流渠道的阻隔,造成文化和思想的相互分割,进而使政治、社会、经济朝着不同方向各自发展,使统一失去了基础。今日之欧洲,就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大地。

无论讲什么样的方言,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只要能够认同于同一种文字符号,就保持了人与人、族与族、家与家、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自然的、畅通的、良性的沟通渠道,就会消除隔阂(hé)和疏离,形成指向统一方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充分认识到统一文字的重要性,下令全国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宣布“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秦王朝通过“书同文”,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和思想统一问题,使长安地区成了向心力之“心”,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大一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统一的文化思想根源,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屹立不倒的万代根基。

 

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先民就开始用一种最简单地的符号来表达情意。在西安东郊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刻有20多个符号,这些符号可能就是我国文字的萌芽。到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史官仓颉(jié)“仰望苍穹之变”,在先民已有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综合整理出最早的汉字,汉字出现,带来了“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文明气象。 

到了商代时期,出现了“甲骨文”。189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发现最早、最成熟的文字。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还刻有不少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这是向现代人展示古代文字存在与发展的“铁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汉字的使用和改造也完全不同。文字的混乱与分歧,严重影响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在这段长达500年的诸侯割剧时间里,虽然汉字被统称为大篆,也称为籀(zhòu)文,但已经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就象今天中国大陆的简化汉字和台湾地区的繁体汉字一样,充分反映出了不同的诸侯国文化的影响。

各诸侯国所用汉字的字形、字体、结构差异很大。这一点,充分反映在出土的铜器或陶器上的铭刻、玺印上的文字、铜币上的铭文以及帛书和竹简上,同一汉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即使在同一诸侯国内,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马”字,在齐国有三种写法,在三晋也有两种写法。

 

战国中晚期,秦国出现了较大篆更为简化的汉字字体,一种叫非篆,即小篆;另一种叫隶书,比小篆更简化一些。但那时候还没有“横平竖直”的方块字,这种发展水平,是与当时以竹简为“纸”,以小刀为“笔”的书写技术相适应,是符合汉字发展实际的。

秦始皇虽然吞并了六国,但文字混乱致使政令文书上传下达无法进行,“中央文件”只有秦国人能看懂,其他六国无人能识,更别说把秦始皇的“思想”放入六国人民的“脑袋”之中了。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当年,即开始清理各国文字、统一规范字体的书写,这也是一项亘(gèn)古末有的文化基础工程。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六国文字,由丞相李斯等人把秦国流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规范化。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障汉字的统一,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特别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李斯撰写了《仓颉篇》,赵高、胡毋(wú)敬也分别撰写了《爰历篇》和《博学篇》,这三书作为向全国推广小篆的范本。之后,秦始皇宣布,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

秦始皇不仅颁布诏令将汉字书体统一为小篆,更是身体力行推广小篆。他经常出巡各地,随从为他刻石记功,都是用小篆书写。据说这些石刻大多数是李斯的手笔。留传到今天的《泰山刻石》尚存九字,《琅邪刻石》存有86字。这些石刻上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画匀称,纠正了六国文字结构繁杂、难写难认的缺点。

秦国统一文字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设有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当时各国的实际情况,从当时存在的繁多的汉字字体中,选择确定了使用较广的八种字体,作为过渡期的字体,号称为“八体书”。“八体书”是指: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shū)书、隶书。在“八体书”中,最终被历史选择的,不是“国家统一体”小篆,却是更为简化实用的隶书。 

隶书,是一种比小篆更为简化的汉字字体。它出现在战国晚期的秦国,经过秦国书法家程邈(miǎo)改造后,被纳入到统一的字体“八体书”之中,成为当时流行的字体。据说,“狱吏”出身的程邈本来善于书写“大篆” ,但因为职业的需要,他将“大篆”改造成为便于“狱吏”使用的字体,“隶书”由此而得名。隶书的出现,意义非凡,是我国文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程邈本是秦朝下杜,即今天陕西长安县南古杜县人(另有一说是内史下邽,即陕西渭南北人),曾做过县狱吏,对文字颇有研究,后来因为得罪秦始皇,被关押在云阳监狱。他深感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繁复,书写不便,于是就参照当时使用的各种字体,将以前的隶书删繁就简,加工整理,拟定出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字体,据说有三千字。

秦始皇看了很欣赏,结果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行,而且任用他为御史,并将“隶书”刊为八种文体之一,命令狱吏使用。后来,隶书不仅仅由狱吏使用,而且因其易学、易写、易读的简便性,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几十年后汉王朝建立时,直接以隶书为国家统一字体,“汉隶”由此独树一帜。20世纪出土的云梦秦简,就是用隶书写成的。

统一文字,既是保证中央政令顺利下达和地方情况及时上传的关键,纵向贯通;也是保证不同诸侯国、不周宗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关键,横向无碍。统一文字,就统一了公务、通信、契约等书面文字,便于政令通达、通信传递和民间交往,还统一了思想,统一了文化,这是最根本和最长远的战略。 

在今天的关中平原西端的宝鸡,有一座著名的石鼓阁,里边存放着更著名的“陈仓十碣(jié)”,见证着秦王朝之前汉字的发展历程。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十个石鼓,径约三尺余,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记述的是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宝鸡陈仓,也称为“陈仓十碣”。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