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13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成吉思汗:得益于气候的勇士

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成吉思汗这位在世界历史上成就非凡的蒙古霸主,这位将大片连绵土地变成一个帝国的可汗,也许拥有一个秘密武器:真正不错的气候

论文提供了从当今的外蒙古收集到的树木年轮数据,数据显示,成吉思汗在构筑他的帝国时,中亚干旱的大草原正处在1000多年来最温和湿润的状态下。这很可能“利于蒙古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形成,”文章如是说。

以哥伦比亚大学的树木年轮专家尼尔·彼得森为首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在那时的蒙古,有连续15年的时间,湿度高于平均水平。对游牧民来说,在政治方面这真是个好消息。“13世纪早期温暖而一贯湿润的条件也许能增加牧草产量,也增加了驯养家畜的数量,包括马的数量。”作者们写到。如果你曾回顾过任何有关这位可汗的壮举,你会发现,马匹是扩张的关键,同理,今天,在逐渐融化的北极圈,破冰船在开辟航线竞赛中的重要性以及地理政治学方面的影响相当于那时的马匹。

成吉思汗和他的游牧部落也许的确成功地在中亚温暖气候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但科学家们指出,那样的气候是暂时性的,他们的分析揭示了未来天气令人担忧的趋势。树木的年轮显示,21世纪初困扰中亚地区的干旱是1000多年来外蒙古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干旱。而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使得气温升高,更加加剧了干旱的情况。中亚的气温比全球气温升得更高,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大规模迁徙和大量家畜死亡的情况不断发生:“如果未来气候的变暖程度比我们逐年上升的预期还要高,间歇性的炎热干旱,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后果在外蒙古和中亚地区可能会越来越普遍。”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

崇祯皇帝:政策的失败者

明朝时期的中国从很多方面而言都是个超级大国,比如,当时的中国人发明出了以猪鬃作为刷毛的牙刷。但到了1630年左右,整个国家遭遇了由过去2000年来最弱小的季风造成的破纪录的干旱,点燃了大规模内乱的火种。布莱恩·费根,一位人类学家在他的书《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影响历史,1300-1850》中写到,当时发生在中国的事件“比当今发生于欧洲的任何动乱都更具威胁性。”费根写到,到了17世纪中叶的秋季,一贯肥沃的长江谷地遭受到灾难性的瘟疫、洪水和饥荒,引发了政治动乱,帝国的情势岌岌可危。

那时的气温一直保持在低温状态。在中国,“十七世纪中叶的气温比1370年至今的任何时段都要低。”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欧·安德雷德在他的书中写道:“气候也变得更干燥了。数据显示,1640年是前500年里中国北方最为干燥的一年。”

紫禁城也许是明朝时期最负盛名的建筑,也是崇祯皇帝最后的堡垒。

安德雷德写到:即使“最好的政府也会被这些原因所累。” 何况崇祯的政权称不上“最好的”三个字。粮食收成骤减,皇帝那早已脆弱不堪的政权加剧了危机。税赋没有任何减免,意味着饥肠辘辘的农民“此时抛弃了他们的土地,加入到造反的行列中去。” 隐士一般的皇帝把自己隔绝在紫禁城这座明朝最具盛名的、象征着权利的建筑之内,不相信那些把自己都卷入了痛苦的派系斗争中的立法者和官僚们。崇祯皇帝把他的军队调回了北京,而不是留在各地维持法度和秩序,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把他的帝国割让给了那些数量不断增长的反叛者们,此外,他还关闭了三分之一的“情报网络”,这正是他赖以获取信息的来源,使他更为盲目。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

明朝时期气温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满族人由于遭受干旱,不断骚扰北方地区。对崇祯来说,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实在是难以负荷。“在这么多来自不同方面不断积累起来的灾难面前,” 帕克写到,“明朝社会开始土崩瓦解。”是放弃北京奔赴南方的都城南京,还是坚守不退?崇祯面临选择。“1644年4月25日早晨,明朝这最后一位皇帝,在被臣子们抛弃后,爬到紫禁城后万寿山的半山坡上自缢身亡。”

满族人最终洗劫了北京,建立了清朝。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利夫·埃里克森:适应上的失败。

根据作家、环境评论者弗莱德·皮尔斯的观点,公元10世纪、11世纪温和的气候为维京人在红发埃里克的带领下定居格陵兰提供了帮助。他的儿子利夫·埃里克森是一位英勇的维京人首领,人们认为是他于10世纪晚期时首先发现了北美洲,他是第一位发现北美洲的欧洲人。但是由埃里克森在格陵兰开启的伟大的冒险和丰饶状态很快就遭到了逐渐变冷的气候的威胁。

维京人在北极南麓的定居绵延了400年,但到了15世纪中叶,庄稼的收成下降,海冰也隔绝了从欧洲获得食物救助的任何机会,与其归结为其他原因,不如说这是气候适应方面的失败,皮尔斯指出。维京人仍然顽固地采用适应于相对温暖气候的方法——养鸡和种植谷物,而不是猎捕海豹或北极熊。结果是,“缓慢的饥饿使生活在格陵兰的维京人的身材从5英尺9英寸的强健体格下降到了发育不良的5英尺。”

挪威格陵兰岛这个曾经一片翠绿,开展着葡萄和木材交易的地方,最后一个有文字记录的事件是1408年的一场婚礼。赛尔指出,扩张和衰败在“中世纪温暖时期”(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以及之后的“小冰河时期”(公元14世纪到19世纪)内同时发生着。这段时间内,气温下降了1摄氏度。“1℃能改变很多东西。”

挪威和格陵兰之间的贸易停止了,因为轮船无法通过结冰的海域。埃里克森统治时期那丰饶的格陵兰已连同他的帝国一起覆灭了。“首先,这里还遗留着一个唠叨的问题”,杰瑞德·戴蒙德说,“为什么挪威人不能通过观察因纽特人的应对策略来学习如何应对小冰河时期的寒冷天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费力想像,因为如今我们同样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适应,还是灭亡?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本哈·亚,基础设施的毁坏

另一项2010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所作的,关于树木年轮的研究表明,长达数十年的干旱气候可能也是造成600多年前的高棉文明瓦解的原因之一。高棉文明是基于古城吴哥窟——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上的文明。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气候导致了高棉文明的毁灭,但长达30年的干旱一定是有影响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布伦丹·巴克利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说。

高棉王国曾在公元9世纪到14世纪期间扩张到东南亚的大部分地方,人们认为它覆灭于1431年的一次保卫战后,在战争中,一群入侵者从现在泰国的所在地直逼高棉,致使国王本哈·亚逃亡。最后,他建立了金边,如今柬埔寨的首都。

但是干旱可能在早前就使得高棉王国变得脆弱:科学家发现在1000年中,该区域最干旱的一年是1403年,那是吴哥被攻陷的三十年前。残酷的是,除了干旱,该地区还不时遭受到由季风气候引起的洪水的破坏。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精心铺设的水道设备使吴哥窟古城负担过重。

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

这张经过重新组织的“干旱检测降水指数”图是以吴哥窟的树木年轮样本为基础绘制的。下降的线条代表气候最干燥的时间段,最高点指示的则是最湿润的时间段。

在他的书《大警告:气候变迁和文明兴衰》中,费根为一个事实感到沮丧,那就是,即使是最好的气候适应方案,比如吴哥窟那些宏伟的水道设备,也是没用的。今天的吴哥成为了有名的旅游胜地,“吴哥在它最为富丽堂皇时遭到建造者们的遗弃,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冷酷的时刻——人们这么做的部分原因在于,干旱旱死了他们的稻田,使他们走向饥饿。”

总之,除非气候站在你这边,否则永远别在亚洲发起战争。

作者:James West | 译者:水间云 | 编校:寒木

此为付费授权转载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