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墓人蘭鋼 陳旻 七月四日,由大公報江蘇辦事處發起、徐州市慈善基金資助的「幫助貧困烈屬赴南疆祭掃行動」,組織了十一位三名徐州籍烈士的親屬,先後赴廣西和雲南烈士陵園祭掃。兩個月來,我不斷地回憶起一個人,回憶起那馬不停蹄的六天行程中,一路義務隨行的他,在一個個烈士墓前,熟練地點煙、敬酒、敬香時流露出的溫柔眸光,「你只是我眾多的大哥中最先緘默的一位」,情似老友重逢。他是廣西南寧市一個普通百姓,在十餘年的時間裡跑遍內地四百三十座烈士陵園,義務收集、整理了數萬名英烈資料,發布在個人博客上,專供烈屬和老兵查找。他的名字叫蘭鋼。 今年四十四歲的蘭鋼,性格內向,不善言辭。身着運動鞋、運動衫,掛個腰包,一副隨時出發的模樣。去年年底,因為要了解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烈屬祭掃情況,我向北京的朋友要烈士名單,朋友給了我蘭鋼的電話。我問:「蘭鋼是誰?」朋友說,他也沒見過,只知道他是個普通百姓,一直在做烈士的資料收集與整理。 我致電蘭鋼,說明緣由,憑着他與也未曾見面的我的那位朋友之間的信任,他迅速地把葬在廣西與雲南二十三座烈士陵園內的二百五十四名江蘇烈士名單發給我。幾番電話往來,我與蘭鋼在感覺上已如同熟人。確定下啟程的日期後,我邀請他與我們同行。 七月四日晚,我們抵達南寧,蘭鋼趕來,一見面就問我「烈屬在哪裡?」然後就走過去與烈屬們攀談起來,儼然老熟人。蘭鋼對烈屬的那份天然的親近感令我驚訝。 北京的朋友給了我蘭鋼的新浪博客名—「luck路客的博客」,此前,我專門登上去看過。在他的博客首頁的分類中,全部博文二百九十七條,分為:中朝、中印、中蘇中緬(八)、鐵道兵英烈(十二)、援越抗美、援寮抗美(五十三)、對越作戰雲南烈士陵園(十九)、黑、吉、遼、魯、蘇(四)、對越作戰廣西烈士陵園(十七)、抗日英烈(十三)、藏、疆、甘、青、蒙(十二)、桂、滇、川、黔、湘(七十一),浙、閩、粵、瓊、鄂(六),還有援巴、援尼、援非援外(七)等。其中僅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烈士資料有一萬一千餘名。我驚嘆,這該有多麼大的工作量啊! 網頁上顯示不斷有烈屬求助於他,如「請博主幫我找個烈士,他叫陳文桓,貴州貴陽人,一九七八年入伍,一九七九年在對越還擊戰中犧牲,三十六年了,家裡人也不知道他的墳在哪裡,現在他的姐姐和兄妹想去看望他,我是他姐姐的女婿。」瀏覽中,我發現蘭鋼對烈屬們是有求必應。 當晚,蘭鋼對我說,明天祭奠所需的祭品他會幫我們準備好帶來,免得我們再去找。 七月五日,我們來到防城縣城北烈士陵園,一下車,蘭鋼拎着祭品動作迅速地第一個登上百餘米的台階,逕直走到唐瑞洪烈士的墓前招呼着我們。唐家三兄弟因了蘭鋼的指引,進入墓區就直接撲到魂牽夢縈了三十六年的三哥墓碑前。 這時,蘭鋼悄身離開在墓前哭聲哀痛、涕淚橫流的烈屬,來到其他烈士墓前,蹲下,拿出一包煙,一支支點燃,再一支支恭敬地放在墓碑前,動作輕柔,神情專注。 七月六日,我們一行驅車來到寧明縣烈士陵園,車剛停下。蘭鋼所託的當地志願者朋友早已帶着準備好的花圈在門口等候着。烈屬們情緒難平滯重地走進陵園,蘭鋼輕車熟路,又早已等在王蜀樂烈士的墓前。那一瞬,我不由得感激蘭鋼的細心周到,否則我們得在葬有六百七十五名烈士的陵園中盲目尋找。 七月七日,我們凌晨四點起床,乘車去機場趕早班飛機去昆明。黎明前的黑暗中,透過車窗看到路旁在掃馬路的環衛工人,坐在我身旁的蘭鋼輕聲說,他曾經開過環衛車,負責將垃圾運送至垃圾場,也是每天凌晨這個時分就得工作。直到這一刻,蘭鋼對於我依然是謎,我對他的職業、家庭狀況一無所知。 在馬關縣烈士陵園,蘭鋼在拍攝一位烈士墓碑上黏貼着的紙質照片,我問他做什麼用?原來,近年中,他在收集烈士遺像。他說,七九年時,拍個照片很難,當年很多烈士都沒有遺像,有的烈士遺像模糊不清,是從整個連隊的合影中摳出來的,身旁還靠着戰友的肩膀。有烈屬或戰友來上墳,會把照片直接用不乾膠貼上去,他就翻拍下來,做成瓷像,再貼在墓碑上,「這樣,就不怕風吹日曬了。」做一幅瓷像的成本是七十元,「現在又漲了」。 昆明到馬關路途漫漫,車行八個小時。我請蘭鋼坐在我身邊,困了就帶上眼罩迷糊一會兒,醒來就與他話家常。就這麼,在昆明往返馬關的十六個小時的路途中,蘭鋼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我對他亦由單純的感激上升為由衷的敬佩。 高中畢業之後,蘭鋼進入造紙廠當了一名工人。不幾年,工廠倒閉,蘭鋼說,自己「不願意受約束,不願意別人指揮我做什麼,有點興之所至的」,於是,他索性騎着自行車隨性旅行。 關注到烈士陵園純屬偶然。二○○六年初的一天,蘭鋼騎着自行車來到龍州。清晨六點,路過烈士陵園,大門緊閉。好奇的他把自行車往路邊一丟,爬門入內。那天濃霧,能見度只有七、八米,跳下來,猛然看見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地排列着的二千餘座烈士墓。團團濃霧在墓間漂浮,行行墓碑在霧中忽隱忽現,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烈士陵園,巨大的寂靜中蔓延着難言的沉重和令人窒息的壓抑,以至十年後說起那一刻的心態,他還忍不住感慨那份心靈衝擊力的強烈。 龍州烈士園內安葬二千零一十八位烈士,其中對越自衛還擊犧牲的烈士一千八百八十二名。濃霧中,蘭鋼彎下腰,仔細察看一塊塊墓碑,發現很多是一九七九年犧牲的年輕戰士。回家後,他就上網查找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歷史資料,卻意外地在網上看到有許多烈屬不知道自己的親人葬在何處,他萌生出幫助烈屬的強烈意願。 蘭鋼去找民政局,試圖索要烈士的資料,民政局說要介紹信。蘭鋼說,「我一個平頭百姓,到哪裡去開介紹信啊?」他索性下決心自己去收集烈士資料。二○○七年,蘭鋼帶了一台用乾電池的索尼數碼相機,在龍州烈士陵園逐個拍攝烈士墓碑。他先站着拍攝,發現角度不行,就蹲下來平視拍。他說,「每拍一個,就蹲一次,拍到最後,站不起來」,「一個區一個區地拍」。往往,他帶着麵包,一拍就是一整天。龍州烈士陵園距離縣城有八公里,一天,正逢「鬼節」,收集完資料走出陵園,已是晚上八點。夜色中,蘭鋼伸着手臂攔出租車,卻沒有一輛車肯停,「都把我當作鬼了」蘭鋼自嘲道,最終,他只得步行八公里走回縣城。 去的次數多了,蘭鋼與陵園管理人員成了朋友,經常住在陵園值班室裡。他說,「房子距離烈士墓只有五米。第一個晚上睡不着,趕緊拿了酒和煙,去敬酒、點煙。後來就習慣了」。 就這樣,一塊一塊墓碑地拍攝,回到家裡,再逐一整理成文字、圖片,歸類,發布到自己的博客上,「讓那些烈屬能知道自己的親人埋在什麼地方」。蘭鋼說,「以前的烈士證書寫得很清楚的,哪個部隊,什麼時候犧牲的,在什麼地方犧牲的,安葬地也有。後面換了新版烈士證書,這些都沒有了」。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他騎摩托車從廣西南寧出發,四月二十八日抵達雲南麻栗坡。之後,照着地圖,沿着邊境線公路,一路赴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內蒙、黑龍江,到了滿洲里,之後去遼寧、吉林,山東、河北,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整整七個月,總行程三萬八千公里。每到一處,他就去事先查找好的烈士陵園,將陵園內的烈士墓碑逐一拍照,記錄。十年來,蘭鋼的足跡遍及內地四百三十座烈士陵園,僅龍州烈士陵園,他就去了至少二十次。 蘭鋼沒有當過兵,但他認為:「作為軍人,國家的利益肯定是第一位的,讓你去打戰你就得去。這麼多年我能堅持做這個,是那些烈屬和參戰的老兵在感動着我。」蘭鋼說,「其實我心裡把他們(烈士)當成自己的大哥。我自己在家裡是最小,我沒有大哥。自衛反擊戰時,我八歲,如果我早生十年,肯定也是當兵上戰場,估計我也犧牲了,跟他們一起躺在這裡。」 「過節、放假,大家都去玩了。但是這些英烈更需要人去陪。我去陪他們,中秋節,我帶月餅給他們。以前帶香,後來了解到參戰的戰士大都喜歡抽煙,就乾脆直接帶幾條煙、買幾瓶酒,點上、倒上」。將煙一根一根點燃,敬在一塊一塊墓碑前,「一條煙點下來,嘴都麻了。」龍州烈士陵園內有個山東日照籍烈士張永高,蘭鋼從另一個烈士的妹妹那裡得知,他的「父母親過世了,沒有兄弟姐妹,連叔伯旁支都沒有了」,當即表示,「張永高是我大哥,我每年都會來給他掃墓。」蘭鋼平靜地敘述着。 不知不覺間,蘭鋼與烈士陵園相伴已有十年,「這些年為此花了近二十萬元。有錢的時候我就出去拍攝,沒錢的時候我就在家整資料。現在我的電腦裡都是烈士的圖片、資料。」蘭鋼稱自己是無業游民,「很多人以為我是民政部門的,我說我是無業游民,他們都不相信,說,你不是民政的,怎麼會掌握這些資料。關於烈士的事情怎麼什麼都問,以為我有錢,有時間、有精力做這些事情。最後,我都懶得去解釋了」。「這個事情本來不該我做的,但是我覺得不能等。我也很佩服我自己堅持這麼多年,這個動力就是烈屬的感激」。許多烈屬已經將蘭鋼視作至親,清明時分會委託蘭鋼代為墓前祭掃。 後來,蘭鋼工作過的造紙廠安排家屬子弟回去,他說:「都回去了,就我一個沒回去。回去就一套房子。」但蘭鋼不捨得丟下這些烈士大哥們。他說,「每次我幫烈屬完成心願後,他們對我的感激就是最大的回報」。「盡快地收集整理,盡快地發布出去,烈屬就能盡快地找到親人。就是這麼想的,有時候,不分時間,白天黑夜連續整理,弄到現在,我必須強制自己休息,眼睛受不了,用眼過多」。 寂靜的墓地裡氤氳着的生死與共的戰友深情也令蘭鋼動容。他說,「這些幸存的老兵,每個連隊都會派代表,每一年都來。有些經濟不寬裕的農村老兵,都想盡辦法來掃墓」。「老兵到了烈士陵園,比較平靜。拜祭、敬酒、點煙,默默作揖。很少像烈屬這樣嚎啕大哭」。 近年中,網上祭掃盛行。有人打起蘭鋼的主意,開價每提供一個烈士資料就付給八百元,在網上設置靈堂。蘭鋼一口回絕:「你想都不要想。」他告訴我,「我想錢的話就不會做這個事情,做這個事情是自己花錢自己掏錢去做」。 忍不住詢問蘭鋼的職業,他含糊地說自己與朋友開了所職業學校,「效益並不太好」,迄今無房無車,早年婚變後住在父母家裡。 馬關回昆明的路上,山道彎彎。顛簸的路上,說起在馬關烈士陵園,有十幾個廣西籍烈士,蘭鋼專門去給他們敬煙敬酒,「莫名其妙地眼淚水『砰』就下來了,老鄉見老鄉嘛,兩眼淚汪汪。」說着,蘭鋼輕聲嘆息,「人啊,一定是冥冥之中安排我做這個事情」。他說自己是個懶散的人,「此生唯一沒有後悔的就是這件事。這件事是很值得做的,付出多少都沒有後悔」。 英烈是民族的脊樑。祭奠英烈是為了昭示後人。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當下社會,蘭鋼以一個普通公民的樸素情懷、犧牲個人種種利益,撫慰在一段正逐漸遠去的歷史中為國家奉獻生命的士兵英靈,他的擔當精神足以讓我們仰視。他其實也是一個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