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主编出了这样一个大题目,要我写篇文章。难煞我也! 把它改为「钢琴音乐欣赏心得分享」吧。
不管欣赏任何一位作曲家、任何一种乐器、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关键点都是「听熟」两个字。听熟了,音乐的「味道」才会出来。
先从音乐之父巴赫谈起。 巴赫的钢琴音乐,没有莫札特的天真可爱,没有贝多芬的强烈戏剧性,没有萧邦的如诗如诉,也没有李斯特的王者气派,却有着最精致、最巧妙、最丰富的对位,即多声部、多线条。 巴赫的钢琴音乐不激动、不滥情,相当理性,有点清淡。唯其清淡,不「油腻」,加上对位丰富,所以百听不厌。有失眠症者,最宜听巴赫。 莫札特被誉为音乐之神。 随便听一曲他的钢琴奏鸣曲或钢琴协奏曲,我们都会感受到那独一无二的清纯、清爽、天真、美丽,有如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小孩子,或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仙女。 心情烦闷时,最好听一曲莫札特。 贝多芬是乐坛圣人。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既是作曲典范,更是让人一听就精神振奋的「提神剂」。他的音乐充满奋发与崇高精神,最适合遇到困难、挫折的人听。有精神忧郁症者,宜多听贝多芬。 把钢琴音乐推到最高峰的人,是萧邦。
笔者在少年时代,就曾被萧邦的音乐感动到掉眼泪。可是真正了解萧邦的高不可及,是在试写过几首钢琴曲之后。 为了学习作曲技法,笔者曾模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华格纳的风格,写过一些习作式作品,均有几分模样。可是想模仿萧邦风格写点东西,连一句都没有成功过。 原因何在? 思考了很久,结论是: 1、萧邦音乐色彩变化太多太丰富,学不来。 2、萧邦作品百分之百钢琴化,钢琴程度太差者如阿镗,写不来。 3、萧邦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太独特,没有那样的个性与人生经历,模仿不来。 面对萧邦,我只能崇拜,只能欣赏。再给我五十年,也绝无希望写出那样色彩繁富,如诗如画、如潮如电的钢琴极品来。 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有王者气派。 德布西的钢琴音乐,摆脱了严格的调性束缚,没有了宗教情怀,色彩更浓更艳更多彩。 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先天性地带有俄国人的忧郁、 伤感、辽阔、热情。 …… 华人钢琴音乐,我推荐「黄河协奏曲」与郭芝苑先生的「钢琴小协奏曲」。 前者充满刚阳之气,旋律平易近人,颇能代表当代华人的精神风貌。 后者只用了mi so la三个音,就变化发展出一首既有东方风味,又有现代感的三个乐章之曲。只因它旋律不明显,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听得出味道。
比起屈指可数的顶尖钢琴作曲家来,古往今来,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数之不尽。我个人听得最多,也较为偏爱的是其中三位。 第一位杜丽克(Rosalyn Tureck)。她演奏的巴赫,层次之丰富、清晰,结构之严谨,连鼎鼎大名的顾尔德(Glenn Gould),都远远不如。 第二位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他的音色变化丰富之极,主要声部与次要声部的音量,通常是8比2甚至9比1。这非常难做到。 第三位郎朗(Lang Lang)。可用「灵气逼人、举重若轻」八个字,来形容他的演奏。只要把同一曲目,比较阿劳、基辛、郎朗三位演奏家的版本,就可明白郎郎的好处所在。
主编给的指令中,还有一条是「如何分辨钢琴作品的高低、好坏、优劣?」 这是个不可能达成的重任。我只能分享一点个人评乐心得。 先自引两段《庸人乐话》中之旧文: 俗人赏旋律,雅士赏意境,行家赏功力。能赏意境与功力者,必能赏旋律,能赏旋律者,未必能赏意境与功力。此雅俗,高低有别也。 旋律,意境,功力,三者既不可分又可分。得其一者已入流,得其二者是上品。三者皆备,乃是雅俗行家共赏,登堂传世的上上之作。 以上文字,讲的是欣赏、评论音乐作品三个方面标准,即旋律、意境、功力。这个标准,用在辨别、评论钢琴作品,亦同样适用。 可以再加上一条: 乐器特点之发挥。 以上提及的几位超级大师之作品,大都三者兼备。 论旋律,巴赫、贝多芬、德布西的得分,比莫札特与萧邦略低。 论意境,李斯特的得分不如萧邦。 论对位功力,萧邦比不上巴赫、贝多芬。 论乐器特点之发挥,巴赫、莫札特均不如萧邦、李斯特。 四方面合起来总论,萧邦得分最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琴音乐之王。
阿 镗 2010年盛夏写于台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