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服贪婪和恐惧---读《投资中的心理学》

 真友书屋 2015-09-14

作者 | 张驰,博道投资创始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资学讲师。


贪婪和恐惧,是人性的两大弱点。在市场上涨的时候,贪婪使人们忘记风险,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恐惧使人们迷失方向。


上面这句话,地球上的投资者都知道。然而真正做到克服贪婪和恐惧的,似乎没有几个,大概巴菲特算一个。毕竟打败自身的人性弱点,是世界上永恒的难题。尽管你知道贪婪和恐惧为投资的头号敌人,但是当贪婪和恐惧来临的时候,你却束手无措,留下亏损之后的遗憾。


贪婪和恐惧的人性弱点在心理学上如何表现?我们能不能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找到克服它们的办法?《投资中的心理学》的作者约翰·诺夫辛格博士为我们呈现了一些可行的路径。约翰·诺夫辛格博士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堪称投资心理研究方面的一流专家。美国的金融学研究极重视实证工作,诺夫辛格博士也不例外,他通过对投资者的广泛调查和研究,证实了他所发现的一系列心理偏差,写就了《投资中的心理学》这部行为金融学界首屈一指的佳作。


不愧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开篇先肯定你是聪明人,让你能够心情愉悦地读下去。虽然投资亏损,可是你并不笨,不是瞎蒙胡乱投资,你是理性人。不过我们必须分清经济上的理性和专业上的理性。当一个人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了投资决策,他是基于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风险偏好以及所了解的信息做出的,但是这一决策可能在专业上并不理性,“好心办坏事儿”。导致人们在理性的动机下做出不理性的决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息不充分(专业知识不够);二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如果说专业知识水平、信息充分程度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话,那么心理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高水平的资产管理专家。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拥有一支超梦幻的投资研究团队,拥有顶级投行的债券交易员、美国副财长、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24名博士,还有似乎无往不胜的投资利器——复杂精准的套利模型。1994年该对冲基金开始运作,顺风顺水。然而到了1998年,受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个月内巨亏36个亿,幸好华尔街大佬们出手援救才免于破产,至今元气未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在于设计投资模型时,没有考虑到金融危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出现了“过于自信”的心理偏差。


大概剖析内心,回顾过去的投资失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可是真要努力克服贪婪和恐惧,这段心路还必须要走。想不付出就获得成功,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比如说,古人为了读书做官头悬梁锥刺股,想必他也不是自虐狂;刘翔的百米跨栏世界纪录,也不是唱唱卡拉OK就跑出来的——尽管唱歌是刘翔的一大爱好。人类的一大特点就是懒惰,其实克服心灵的懒惰比克服身体的懒惰更加困难。


《投资中的心理学》列举了投资者的七大心理偏差,我们姑且称之为“投资心理七宗罪”,让我们鼓起勇气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吧。


投资心理第一宗罪是“过度自信”。我们常常听到不少投资者说过这样的话:“再熊的股市也有机会,你看昨天市场暴跌,还有两只股票涨停。”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听起来有道理的话几乎全是假的。此话的潜台词是:这两只涨停的股票我也能抓住。可惜他不能。投资者经常会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过度自信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它会导致过度交易、冒险交易等错误的交易决策,最终导致亏损。书中举例说明,过度交易、冒险交易会让投资者无谓浪费在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上,也会使你交易失误的次数增加。


导致投资者过度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在牛市中,个人投资者往往将成功主要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去年业内盛传一故事,一个基民打电话给某基金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声称要给基金经理推荐股票。这样的极品基民我没有遇见过,不过我曾见过这样一个老大爷,将市面上全部股票型基金买下,天天跑到银行缠着客户经理们,不是咨询,而是想给他们上课……我现在还很怀念他,不知道在经历市场的暴跌后,他还有没有讲课的自信和勇气。


第二宗罪是自豪心理与懊悔心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假设你要买一辆汽车,但是手头现金不足,因此必须出售你所持有的部分基金以筹钱。这时,你可以出售你所持有的两只基金中的任意一支。自买入以来, A基金已经盈利20%,但是B基金却已亏损了20%。你会出售哪一支基金?99%的人会选择出售盈利的A基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都会努力避免那些可能产生懊悔心理的行为,积极寻求能够产生自豪心理的行为。懊悔是痛苦的情绪体验,因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决定错了。自豪是快乐的情绪体验,因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决定对了。所以人们都会出售赚钱的基金(股票),而将亏损的基金(股票)继续持有。


投资者有时候明知市场会继续下跌,但是总舍不得割肉,因为害怕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其实割肉后的懊悔心理远比实际的亏损来的痛苦多了。


然而,判断某一项投资是盈利还是亏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设一个客户2007年初投资基金50万元,到年底基金资产增长为100万元,但是经过2008年以来的市场下跌,目前基金资产为65万元。他觉得自己盈利了还是亏损了?大多数人觉得他亏了,因为他没有实现收益最大。


如果把100万元作为参考值(大部分人这样做),你是遭受损失的痛苦情绪。如果把50万元作为参考值,你感觉到的是获得收益的愉快情绪。因此,赚钱了未必快乐,要想既赚钱又快乐,就要先设定合理的心理收益水平。理财师除了做好客户的资产配置外,很重要一点就是做好“客户投资参考值”的设定工作。


第三宗罪是风险感知。我们一起玩一个抛硬币的赌博游戏。如果抛出正面,赢20块钱;抛出反面,你输20块钱。你愿意赌吗?如果你之前已经赢了100块钱呢?如果你之前已经输了20块钱呢?


如果之前已经赢了100块钱,很多人会选择继续赌下去,因为反正是从赌场手里赢来的,输了无所谓。这就是“赌场的钱”效应。如果之前已经输了20块钱,就有两种选择:有的人会继续赌下去,这就是“试图翻本”效应;有的人则收手不干,这就是“厌恶风险”效应。


经历了2007年的市场上涨和2008年来得市场下跌,产生了三类基民:第一类入市早,已经有收益的基民;第二类是进场时间较晚,发生了亏损,闻基头痛的人;第三类是进场时间较晚,发生了亏损,但是想在短时间内赚回来人。


第一类基民,比其他类型的基民更容易过度自信,“赌场的钱”效应使得他们更愿意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


第二类基民,受到懊悔情绪影响,“被蛇咬”效应很可能使他们再也不会投资基金。建议他们从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入手,逐渐挽回投资信心。


第三类基民,是风险的爱好者,“试图翻本”效应使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基金的波段操作,进而又犯了“过度交易”的错误,导致更大的亏损。


第四宗罪是代表性思维。在基金投资者中就有这样一些错误的代表性思维:如涨得快的基金一定是好基金;一定要投资过去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季度表现好的基金;明星基金公司的基金都是好基金等等。


第五宗罪是熟悉性思维。例子也很多,如上市公司员工愿意购买本公司股票;本地人愿意购买当地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更偏向于本国市场。书中提到,美国股市占全球市值的47%,日本和英国的股市分别占全球股市的11%和8%,然而,美国投资者将个人资产的86%投资到美国,日本共同基金中72%投资到日本公司的股票,而英国基金投资者将投资组合的43%投入英国股票。


目前基金发行冷清,特别是QDII基金,去年踩在港股高点上建仓,出师不利,在代表性思维的作用下,QDII基金被妖魔化为赔钱的化身。而熟悉性思维的作怪,也使得投资者虽不断承受A股市场的下跌,对于海外市场的机会不闻不问。


第六宗罪是羊群效应,或者说是社会互动。新闻报道、网络上的股评帖子,证券公司营业大厅门内外拥挤交谈的习惯,都是羊群效应的罪魁祸首。


羊群效应(社会互动)在其它方面也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目前很多银行设立财富管理中心、理财中心,专门服务高端的个人客户。这些理财中心存在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使客户享受专人理财服务,而是为了聚拢高端客户的人气,使投资理财行为社交化,从而达到维护客户的目的。


第七宗罪是感情用事。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对亏损和收益情感反应强烈的投资者的表现远远逊色于其他人,情绪化的投资者无法成为出色的投资者。


如果你通过一段时间的投资实践发现自己确实如此,我的建议就是你还是应该把钱交给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有人笑谈这是因为基金经理管的不是自己的钱,不存在情感问题,反而心态良好。此言话糙理不糙。


七宗罪一一陈列,相信每一位投资者至少犯过其中一个,甚至全部。这七宗罪就是贪婪与恐惧的心理根源。揭开面纱,就不必害怕。认清这七宗罪,是我们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即“战胜自我”;另一方面,投资者还可以了解其他投资者的心理,从而“战胜他人”。


技术分析学派有一个支流称为“反向指标法”,即以大多数人的一致决策作为市场的反向指标,既然股市中赚钱的是少数,那么大多数人都是错的。战胜他人的例子我倒是亲眼见过,一个朋友在某银行供职,2007年10月初,一个乡下的亲戚来电说想买基金,他好奇地反问亲戚:“你知道什么是基金?”亲戚答:“不知道,就知道基金赚钱。”放下电话后,他立即将基金全部赎回,把手中股票抛空,躲过了10月中旬后的A股市场下跌。然而从股市出去的人都惦记着再回来,他在2008年1月份又满仓股票,直到现在亏得一塌糊涂。看来战胜他人容易,战胜自己更难。


因此,要成功地战胜他人,战胜自己,就必须有意识地在投资过程中加强自我控制,我们不求成为巴菲特,因为巴菲特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心理修炼超越自己原先的投资水平。


约翰·诺夫辛格博士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在全书的结尾,给出了投资心理修炼的方法。


第一步是了解自己存在哪些投资心理偏差,犯了哪几宗罪。第二步是明白投资的原因。切忌模糊的投资目标,如“我赚钱给自己养老”。应该精确投资目标“我20年退休后需要每年旅游两次,每次需要1万元,每年的生活费需要5万元,因此我必须要为自己的老年储备200万元”。目标具体化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你拥有长远目光。第三步是制定量化投资标准。第四步是分散投资。第五步是控制投资环境。


前四步是个人通过意志力来进行自我控制,第五步控制投资环境好比下决心戒烟的人把家中的香烟、打火机、烟灰缸等一切和香烟有关的东西全部扔掉。


书中还提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控制投资环境:1、每月只看一次股票;2、每月的同一天交易(定期定额投资基金或优质股票);3、每年检查一次你的投资组合,和投资目标进行比较。4、网络和电视上的股评不要轻信,更应该将其看作娱乐节目。


成功的投资不仅仅是挑选好的投资品种那么简单,了解自己更为重要。一个高智商的投资者常常败走麦城,无外乎是投资心理的“七宗罪”在作怪。


然而,在面对这“七宗罪”的时候,我们就在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承认错误,剖析自我,严格约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投资,不仅是智者的舞台,更是勇者的天下。大勇,必是大智慧。


祝福您成为智勇双全的投资者。


(本文作于2008年8月4日,作者张驰,博道投资创始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人大金融EMBA基金投资学讲师。曾在交银施罗德基金、上海重阳投资管理公司工作。)


图书小档案


《投资中的心理学》(原书第三版)

(美)诺夫辛格著

赖晓鹏,张瑞卿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90894


作者简介:


约翰·诺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博士,华盛顿州立大学的 金融学教授。他是公认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金融学方面的世界一流专家。他的观点经常被《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彭博财经》(Bloomberg)、CNBC电视台、华盛顿邮报和有线网络公司(Wired.com)等财经媒体引用。著有《疯狂投资》(Investment Madness)、《投资失误》(Investment Blunders)等书,合著的作品有《传染性贪婪》。诺夫辛格博士已经在一流的学术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曾在财务管理协会(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芝加哥数量联盟(Chicago Quantitative Alliance)和亚太资本市场研究中心(PACAP)会议上获得过多项奖励。他还为纽约股票交易所和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做一些前沿性研究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