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可法抗清及扬州十日

 红豆居士 2015-09-14
扬州历史大事件——
史可法抗清及扬州十日

    崇祯之亡,因李自成军与清军双重逼迫,而南明之亡,则主要因为内讧。《扬州文库》若干有关史可法抗清的书中,不仅揭露了南明时期江北四镇不顾大局、只图私利、钩心斗角、争夺地盘之丑状,也再现了弘光年间史可法力挽狂澜,试图联合各镇,收复中原失地,但终因南明朝廷朝野異心,江北四镇互相掣肘,复国之事不可为,史公最后以身殉国的忠义之举。

    扬州变略(明)佚名撰

    作者姓名、生平皆无考。明徐芳烈《浙东纪略》记南都败后浙东志士奋起共谋复明之书,书后附录《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扬州变略》、《京口变略》、《淮城纪事》诸书,谓《扬州变略》不著撰人。明末清初之山河剧变,非但事关民族矛盾,且亦关系阶级矛盾与权力矛盾。崇祯之亡,因李自成军与清军双重逼迫,而南明之亡,则主要因为内讧。是书写南明时期江北四镇不顾大局、只图私利、钩心斗角、争夺地盘之丑状。所谓四镇,即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兴平伯高傑。大敌当前,四镇拥兵自重,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只想占据繁华富庶之扬州城以图自保。孔尚任《桃花扇》反映这段历史云:“你佔住繁华廿四桥,竹西明月夜吹箫;他也想隋堤柳下安营巢,不教你蕃釐观独夸琼花少。谁不羡扬州鹤背飘,妒杀你腰缠十万好,怕明日杀声咽断广陵涛。”正与该书所写契合。史可法正是在此险恶形势下,肩负调停四镇重任而往扬州。书中所谓“有四镇,不可无督师,督师应屯驻扬州,适中调遣”,即言可法。但实际上史公之调停,成效不显,而高傑之强悍,未尝收敛。扬州士绅郑元勳欲以私谊安抚高傑,允其入城,导致民变,公然被杀,诚为可惊可怖之事。书中说“元勳闇於世务,轻犯公愤,自取大祸”,自是公允之论。南明朝廷内部矛盾纷争如此,天不灭之可乎?是书是南明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此书版本众多,通行者有《甲申纪事》本、《中国野史集成》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等。本《文库》据清宣统三年《痛史》铅印本影印。

    维扬殉节纪略一卷首一卷(明)史得威撰

    史得威(?-1645后),一作德威,字龙江,号愚庵,大同左卫人。明崇祯十四年,史可法巡抚淮扬,得威为援剿都司。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可法以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驻扬州,时得威署内营副总兵,力助死守。已而文武多降,可法召得威,相抱痛哭,命为后嗣,曰:“我为国死,尔为我生!”因作家书授之。城陷,可法死,得威取所遗衣冠葬于扬州梅花岭。后避居溧阳,不与外事,死葬扬州城北铁佛寺西。是书为南明史料。书前有《御制书明臣史可法复书睿亲王事》、《睿亲王致明史阁部书》、《明史阁部答睿亲王书》诸文献。本书主要述弘光乙酉年史可法扬州殉节详情。史公死守扬城,因无子,故收威作义子。据全祖望《梅花岭记》载:“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於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得威初力辞,至可法下拜,方泣拜受命。史公之遗嘱,《明史》记为“死葬我高皇帝陵侧”,《梅花岭记》记为“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得威记为“我即死,当收葬太祖高皇帝之侧;万一不能,即葬於梅花岭可也”,当以此记持中。书后附录史公同时殉难之文武官员吴尔曛等数十人姓氏。又附史公绝笔《遗豫王书》、《上太夫人书》、《遗夫人书》、《遗伯叔兄弟书》、《遗史得威》诸篇。袁枚《题史阁部遗像》云:“且喜家书在,银钩字数行。凄凉招命妇,宛转托高堂。墨淡知和血,篇终说断肠。当时濡笔际,光景莫思量。”咏其家书。书末有嘉庆己巳张海鹏跋。此书有《借月山房彙钞》本、《甲申朝事小纪》本等。本《文库》据《借月山房彙钞》本影印。

    广陵十日记(清)王秀楚撰

    王秀楚,生平不详,明末扬州秀才。一说为史可法幕僚。是书一名《扬州十日记》,为明末战争幸存者私人日记。作者在书中申明:“自四月二十五日始,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远处闻风者不载也。”清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兵攻破扬城,作者幸而未死,将破城之日起十天内见闻如实记录。略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扬城风传“大兵入城”消息,但“大兵”究指明靖南侯黄得功援军,抑或清豫亲王多铎北兵不得而知。四月二十六日,大火烧一夜后势头稍减,清兵持刃到处杀人,抢劫财物,掠夺妇女,扬城“堆尸积贮,首足相枕”。四月二十七日,清兵继续杀人,“至午后,积尸如山,杀掠更甚”。四月二十八日,屠城仍在延续中。四月二十九日,清兵大肆放火,“烈火四起,何家坟前后多草房,燃则立刻成烬”。五月初一,清兵封刀,但杀人之事仍不止,“势虽不甚烈,然亦未尝不杀掠”。五月初二,僧人开始焚化积尸,“查簿载数,前后约共八十餘万”,不包括落井、投河、焚死、自缢、被掳者。五月初三,官方出示放赈,作者到缺口关去领米,目击抢米现象。五月初四,扬城“每数步积白骨一堆,扉扇门屏殆为之尽”,因焚尸致使“如烟如雾,腥闻数十里”。五月初五,藏匿百姓开始走动,但仍有抢劫事件发生,“初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乱民也”。作者一家“共八人,今存三人”。十天记载,大致如此。是书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晚清被革命党用来作推翻满清、鼓吹革命之宣传。《剑桥中国晚清史》云,当时激进主义者“传印和散发了成千本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这是据说有关满人在扬州所犯暴行的惊人的、但禁止传播的记述”。此书钞本、刻本繁多,书名或称《广陵十日记》、《扬州十日记》,或称《扬州十日录》,作者或作“无名氏”,或作“无书人姓名”。早期版本有日本天保五年即清朝道光十四年自修馆刊本,但尚非最早。光绪间国内出版《明季稗史彙编》,包括《扬州十日记》等晚明史料十六种。本《文库》据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影印。

    扬州城守纪略一卷(清)戴名世撰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南山,别号忧庵,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十六年授知县不就,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因被劾所撰《南山集》中有南明抗清事迹,下狱论死。著有《四书朱子大全》、《戴南山先生全集》等,是书为南明史料。内容主要叙弘光年间史可法力挽狂澜,试图联合各镇,收复中原失地,但终因南明朝廷朝野異心,江北四镇互相掣肘,复国之事不可为,史公最后以身殉国。全书以可法生命最后阶段之坚苦卓绝矢志救明为中心,重在述其受马士英之流排挤,以督师身份前往扬州,在各种利益尖锐冲突中,企图调停弥合以图大业之悲壮历程。是时,江北由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东平伯刘泽清、兴平伯高傑割据,四镇之间相互视如仇寇,抗清之事无从谈起。而可法苦口婆心,不啻对牛弹琴。最甚者,当史公危急之际,各镇均无一人援手,即书中所谓“史公檄各镇兵来援,皆观望不赴”。尤有甚者,朝中马士英、阮大铖辈非但弄权纳贿,结党营私,排斥忠良,而且处处与史公为难,乃至不发军饷,夺其兵权。史公一书生耳,而令其带兵,已经铸错;况又无兵可带,更是荒唐。乃至史公不得不依赖悍将高傑,高傑一死,则国事不可为,亦可悲之极。书中又记郑元勳事:“江都进士郑元勳,负气自豪,出而调停,入往傑营,饮酒谈论甚欢,傑酬以珠币。元勳还入城,气益扬,言於众曰:‘高将军之来,敕书召之也。即入南京,尚其听之,况扬州乎?’众大哄,谓元勳且卖扬州以示德,共杀之,食其肉立尽。”令人心惊。清兵破城后,有屠城之举,史称“扬州十日”。十日,成数也,非屠城十日之谓。名世书载:“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此正与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所载相合。南明之亡,非关天意,实乃人事也。此书记述历史,直言不讳,堪称力作。此书又名《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有《荆驼逸史》本、《扬州丛刻》本等。本《文库》据《扬州丛刻》本影印。

    ■韦明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