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雕虫小技”是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常用 “雕虫小技”来自谦。其实,“雕虫小技”是一种旷古绝今的“神技”! 秦统一中国以后,实施了许多统一的政策,其中规定小篆为日常的应用文字,此外还有多种美术字,缪篆和鸟虫书就属于此类美术字。 “雕虫小技”中的“虫”,指的不是昆虫,而是一种书法——“虫书”。“虫书”又名鸟虫书、鸟虫篆,是金文中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这种字体的笔画酷似飞鸟的形状,有的干脆在笔画的旁边饰以飞鸟的形状,起装饰作用,凸显一种美感。 “虫书”起源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即有“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的记载。 “虫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从目前国内出土的相关文物上看,“虫书”这一书体兴盛于古代的吴、越、蔡、楚、曾、宋、齐、徐等国。由于 “虫书”难学、难写、难识,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使得当时的古人认为它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书法技艺,久之,学、写的人越来越少,“虫书”便被视为一种 “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鸟虫篆是一种创意化的书法艺术,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虫鸟龙鱼与人们的心境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以至于到了西汉时期,“虫书”逐渐被易写、易识的隶书夺走了锋芒,最终逐渐沦为一种“华而不实”“难而无用”的字体。 作为一种古字的特殊书写方式,“虫书”虽然无法在书本上一展身手,但其超强的书写技艺,却在中国古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席位——“雕虫小技”其实并非人人所通,实乃下一番功夫方能掌握的“神技”。 来源:《老年日报》 扩展阅读(↓点击打开) 编辑微信:18102806313 (←长按复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