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期:读什么书,有助于提高审辩式思维?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一位网友在朋友圈留言说:下午趁孩子在和堂姐堂弟玩耍,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两章。合上书本,眼晴已湿润,心中满满的感动与不舍。感动于主人公的人道主义,感动于人物对话以及自我对话中的智慧与审辩,太多的感动和震憾……“当你合上它时,你会觉得——你走过了漫长的一生”。经典还是经典,这本经典就是维克多·雨果著的《九三年》。 本公众号隔天一期。现利用空挡时间,重贴此文,作为昨天推出的第365期《审辩式阅读案例:蔺相如“完璧归赵”辩》的参考和延伸阅读。还可以参考第188期《读什么书,有助于提高审辩式思维(之二)》,第110期《〈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和第319期《〈项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号第184期推出了《怎样提高分析性推理能力》一文。之后,有网友来信问:“为了提高分析性推理能力,您建议跟着波利亚做数学题。那么,为了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该读什么书呢?” 我想,为了提高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水平,首先应该读的一本书是雨果72岁时出版的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雨果为此书的写作准备了十几年。 小说的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小说的3个主人公是共和军司令员郭文、公安委员会特派监军西穆尔登和保皇派首领朗德纳克侯爵。郭文是朗德纳克的侄孙,被抚养人和唯一继承人。西穆尔登是郭文的家庭教师,情同父子。郭文是西穆尔登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亲人。 兵败后,朗德纳克本已经逃脱,但为了从烈火中挽救三个农妇的小孩,他冒火救出小孩们,束手就擒。 郭文想到侯爵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三个农妇孩子的生命,放走了侯爵。西穆尔登按法律处死了郭文。在郭文的头颅从断头台上滚落的同时,西穆尔登也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审辩式思维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不懈质疑”。在《九三年》中,有许多可以质疑之处: 该不该放走侯爵?郭文自己也在挣扎。他知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在政治分歧之上应有更高的道德律令;他也知道,放走了侯爵,已经被扫灭的保皇党叛乱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那么,不知有多少人的生命将会被剥夺,不知有多少个家庭将家破人亡。 该不该处死违法放走了侯爵的郭文?不同意见的冲突充分体现在包括西穆尔登在内的三人审判委员会中。西穆尔登之外的另两个审判员中,一个审判员主张处死郭文。他说,法不容情,任何人都不可以挑战法律。另一个审判员主张宽恕,他说,如果必须有人去死,我愿意代替郭文去死。最后,西穆尔登在“合情”与“合法”之中选择了“合法”。 从更宽广的角度讲,还可以质疑: 法国是否一定要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进步?为什么不能像英国、日本一样以渐进的方式实现从皇权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1989年,33个国家的元首齐集巴黎纪念法国革命200周年。那场充满屠杀、暴力、血腥、残忍、偏激、阴谋的大革命,那场使无数个像郭文、西穆尔登一样的无辜者的人头纷纷落地的大革命,是否值得人们如此隆重纪念? 可以质疑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200多年后的今天,法国革命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仍是热门的畅销书。 《九三年》向我们揭示了审辩式思维的核心理念:世上只有主观的真理,没有客观的真理;世上只有个人的真理,没有众人的真理。面对复杂的世界,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preference),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之间的区别不是对(right)错的区别,也不是合理(rational or reasonable)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plausible)一项。在一部分人看来属于普乐好的看法,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并不属于普乐好的看法。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在坚持自己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 在处决郭文的前夜,西穆尔登几乎通宵与郭文促膝交谈。让我们听一听他们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谈了些什么吧。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个伟大时代那些杰出绅士们的风采吧。 郭文:“看得见的事业是粗暴的,看不见的事业是崇高的。革命必须利用过去的材料,因此才有这不平凡的九三年。在野蛮的脚手架下,正在建立一座文明殿堂。这是风暴,风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株橡树被雷劈倒,但有多少森林得到净化!文明染上了黑热病,但在大风中得到治愈。也许风暴应该有所选择?但是它负责如此大规模的清扫工作,能够温文尔雅吗?疫气如此可怕,狂风怒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西穆尔登:“是的,从暂时现象中必将诞生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利与义务共存、比例制累进税、义务兵役制、平均化、消灭偏差,在万人万物之上是一条笔直笔直的线——法律。尊崇绝对性的共和国。” 郭:“我更喜欢尊崇理想的共和国。呵,老师,您刚才提到那么多,里面有忠诚、牺牲、忘我、相互宽厚,仁慈和爱吗?在天平之上是坚琴。您的共和国对人进行衡量、测定、校准,而我的共和国将人带上蓝天,这就是定理与雄鹰的区别。” 西:“你会在云端迷路的。” 郭:“而您会在计算中迷路。” 西:“和谐中少不了空想。” 郭:“代数中也少不了空想。” 西:“我喜欢欧几里德创造的人。” 郭:“可我哩,更喜欢荷马创造的人。” 西:“那是诗。别相信诗人。” 郭:“对,我知道这句话。别相信微风,别相信光线,别相信香味,别相信鲜花,别相信星星。” 西:“这些都不能当饭吃。” 郭:“不见得吧!思想也是食物。思考等于吃饭。当然,需要首先消灭各种寄生生活:教士的寄生生活,法官的寄生生活,士兵的寄生生活。其次,好好利用我们的财富,让所有的风,所有的瀑布,所有的磁流都为我们服务吧。仅此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不能给大自然增添一些东西,那又何必摆脱大自然呢?那我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管觅食,像蜜蜂一样只管酿蜜,像其他动物一样只管劳作好了,不必成为有思想的主宰。蜂窝所没有的,蚂蚁窝所没有的,我们都要有。我们要有纪念性建筑,有艺术,有诗歌,有英雄,有天才。永远背负重担,这不是人的法则。不,不,不,再没有贱民,再没有奴隶,再没有苦役犯,再没有受苦人!我希望人的每一个属性都是文明的象征、进步的模式。我主张思想上的自由、心灵上的平等、灵魂上的博爱。不!再不要桎梏了!人生来不是为了戴锁链,而是为了展翅飞翔。人不要再当爬行动物了。我希望幼虫变成昆虫,蚯蚓变成活的花朵,飞起来。” 雨果的旁白:“大自然是无情的。面对万恶的人间,大自然依旧赐予鲜花、音乐、芬香和阳光;它用神圣的美反衬出社会的丑恶,从而谴责人类。它既不撤回蝴蝶的翅膀,也不撤回小鸟的歌唱,因此,处于谋杀、复仇、野蛮中的人不得不承受神圣物体的目光;他无法摆脱和谐的万物对他强烈的责难,无法摆脱蓝天那无倩的宁静。在奇妙的永恒中,人类法则的畸形被揭露无遗。人在破坏、摧残,在扼杀,人在杀戮,但夏天依旧是夏天,百合花依旧是百合花,星辰依旧是星辰。 相互友爱的树,成片的草地,深深的平原,这一切纯净贞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永恒忠告。然而在这一切之中人类却暴露了可憎的无耻,在这一切之中是堡垒和断头台,是战争与酷刑,是血腥历史和血腥革命这两张面孔,是往昔黑夜的猫头鹰和未来黎明的蝙蝠。在这个鲜花盛开、香气扑鼻、深情而迷人的大自然中,美丽的天空向象征皇权的城堡和象征革命的断头台酒下晨光,仿佛对人说:“瞧瞧我在干什么,你们又在干什么。” 什么是分析性推理(analytic reasoning)与审辩式思维的区别?那就是“定理”和“雄鹰”的区别,那就是“欧几里德创造的人”与“荷马创造的人”的区别。 为了提高审辩式思维水平,在《九三年》之外,还可以考虑读一读伏尼契的《牛虻》,读一读雨果的《悲惨世界》。为什么?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参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