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透了雨果的《九三年》,才真正懂得如何爱一个人00:0016:53
作者:每晚·南风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1793年,法国大革命进入最白热化的一年。
那一年,共和党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为防止保皇派反扑,在国内掀起一场以暴制暴的血雨腥风。
多年后,凝固在法兰西上空的血腥气早已消散,但雨果对当年的“血色恐怖”仍刻骨铭心。
于是,在酝酿10年后,71岁的他挥动巨笔,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部著作《九三年》。
在书中,雨果真实还原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枪声炮响犹在耳边。
战场之外,雨果安排朗德纳克、西穆尔登、郭文三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轮番登场,上演一出人伦大戏。
他们中有的人看似情深,实则虚情假意,有的人明明心里有爱,可做出来的事偏偏极尽伤害。
书中人的情感乱局,正揭示了一个真相: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不被爱,而是根本不会爱。
穿过《九三年》的枪林弹雨,读懂书中三个人的爱恨纠葛,你就能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
朗德纳克:
朗德纳克侯爵,是法国西部旺代地区的领主,皇家陆军中将。
他虽然已经80岁,却有着中年人的干劲威仪,深受民众爱戴。
前不久,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他被秘召回国,执行巴黎保皇党交付的任务:
发动旺代地区农民军叛乱,推翻新生共和政权,复辟封建王朝。
可是,朗德纳克刚踏上自己的领地就发现,自己成了赏金6万法郎的通缉犯。
而对他发出通缉令的,不是别人,正是共和军首领,自己的侄孙,唯一继承人郭文。
郭文是朗德纳克兄弟的孙子,自幼父母双亡。
而朗德纳克无子无女,于是,这一老一小便相依为命,生活在旺代的城堡里。
虽然后来朗德纳克被派往海外,但他一直非常挂念郭文。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昔日怀里的孩子竟然会站在对立面,成了与自己针锋相对的仇敌。
“郭文这个小坏蛋,如果我逮住他,一定要把他当作一条狗似的杀掉。”
作为坚定保皇派的朗德纳克,深感遭遇背叛,他带着怨气招来旧部,把驻扎在田庄上的共和军小分队全部歼灭。
他怒气冲天地烧毁村民们的房屋和土地,只因痛恨村民对郭文的军队态度十分友好。
朗德纳克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
他一枪打翻一个正在哺乳的乡下女人,还把对方的三个小孩绑走做人质,只为威胁郭文。
杀红眼的朗德纳克还亲手安装炮弹,瞄准郭文连开三炮。而愤慨的郭文,则率领19名革命军绕到朗德纳克的军队背后,展开偷袭。
一番争斗后,朗德纳克仓皇出逃,试图靠焚烧小孩胁迫郭文放自己一条生路。
但他在听到孩子母亲的凄厉哭声后,良心发现,冲回火海。
最终,孩子被救出,朗德纳克也被革命军逮捕了。
地牢里,这对祖孙终于见了面。
朗德纳克率先爆发出一阵大笑,冲着郭文大叫:“你倒赏脸来看我了!升官了?要当刽子手了?”
他毫不留情地嘲讽郭文,虽然他们同样血统高贵,但忠君爱国的自己虽败犹荣,而郭文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地牢里,朗德纳克喋喋不休,字字句句满是对郭文的沉重控诉,仿佛两人就是天生宿敌,前世便结下了冤仇。
这扎心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利益牵涉,立场对立,再好的关系都难逃变质的下场。
其实,书中人也好,现实里的你我也罢,很多人都容易站在个人立场上去爱一个人。
立场一致时,情深义重,可一旦对方不合标准要求,便立刻翻脸,把爱通通收回。
然而,拿着利益标尺算计,带着限定条件说爱,非但得不到爱,最先摧毁的还将是自己的幸福。
建立在不同立场上的爱,结果注定是悲剧。
西穆尔登:
西穆尔登,是共和政权最忠诚的维护者。
他同情弱者,肯为平民吮吸脓疮。
他更痛恨权贵,坚决主张要将敌人斩草除根。
因而,以心狠手辣出名的他,被共和政府委派重任,去监督以仁慈著称的军事指挥官郭文。
对于郭文,西穆尔登一向以他的父亲自居。
年轻时,他在郭文家做家庭教师,像抚养亲生儿子一样,在郭文身上倾注全部心血,照顾衣食起居,传授毕生所学。
随着郭文长大成人,这对师徒各奔东西,直至1793年,两人才再次相遇。
此时,西穆尔登已经成为严厉冷酷的革命军政治委员,而郭文,成了百战不殆的军事指挥官。
郭文的优秀让西穆尔登骄傲,但他宽恕敌对分子的软心肠,也令西穆尔登担忧。
为了让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孩子,成为最完美的铁血将领,西穆尔登时刻给郭文灌输严苛的革命准则,同时加紧对郭文的控制。
西穆尔登明明知道,性格善良的郭文,最讨厌封建制度时期的杀人利器断头台。
他却故意运来一台,准备当众绞杀被关进地牢的侯爵朗德纳克。
西穆尔登相当清楚,郭文作为军队首领,有资格参与对朗德纳克的审判。
他却担心郭文一时心软,禁止郭文进入军事法庭。
但西穆尔登越是高举“以爱之名”的大旗,越是在他和郭文之间划开了一道天堑鸿沟。
郭文故意作对似的,私自放走了侯爵朗德纳克,甘心代替对方赴死。
西穆尔登气得冲进监牢,要求郭文放下恻隐之心。
郭文却始终认为,朗德纳克虽然罪大恶极,纵火行凶,但最终他恢复了人性,敢于冒着葬身危险冲进大火救孩子。
对于一个英雄的回馈,不该是砍掉他的头。
第二日,劝说无果的西穆尔登,目送郭文走上断头台。
“砰!”闸刀落下,郭文的头颅滚落在地。
同一瞬间,绝望的西穆尔登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砰”的一声,一股血从嘴里喷出,他倒下死了。
至此,一段师生谊,一场父子情,仓皇落幕。
看得心头酸痛之余,不由想到思想家爱尔维修的一段感叹:“有多少伤害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做出的。”
这世间多的是像西穆尔登一样的人,自以为爱一个人,便是肆意倾泻泛滥爱意,无孔不入插手他人生活。
殊不知,把付出当要挟,拿越界做关心,看似饱含关爱,却只会让对方窒息。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缺的是换位思考后的理智克制。
真正的爱,不是编织枷锁围困一人,而是适时退场,把自由归还对方,把尊重留给自己。

郭文:
在书中,郭文是最特别的存在。
他是贵族后裔,青年子爵,眼神像先知深沉,谈吐像苏格拉底深刻,还有着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从出身来讲,郭文本该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守护者,但他却在老师西穆尔登的教导之下,走上了革命之路。
他大义灭亲,对试图破坏民主和平的朗德纳克签署通缉令,并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侯爵的六千人马。
但是,郭文却不是严酷的革命者。
他宽大仁慈,不对女人、老人、孩子作战,不杀死倒在地上的人,更不愿错杀一个良心复苏的人。
哪怕这个人,就是曾经残暴无情的敌人朗德纳克。
在最后一战中,朗德纳克弹尽粮绝,被逼进碉堡中。
为从密道顺利逃亡,朗德纳克的手下点燃引火线,用熊熊大火阻拦革命党的进攻。
被对方抓来做人质的三个孩子也置身火海,命在旦夕。
与此同时,被侯爵击中的乡下母亲,在好心人的救助下捡回一条命,正日夜不停地四处寻找被掳走的孩子。
当她走到城堡附近时,恰巧看到自家孩子即将被大火吞噬,可怜的母亲发出绝望喊声,就像一只母狼在哀嚎。
“救命啊,救火啊,我的孩子要烧死了!”
此刻,已经跑出密道,即将逃出生天的朗德纳克,停住了脚步。
他被那串裂人心肺的哭喊唤起内心慈悲,转身奔向燃烧着的碉堡去救孩子。
朗德纳克在生死瞬间做出的善意之举,如一道雷电击倒郭文。
在他看来,此刻的朗德纳克不再是手拿屠刀的野蛮人,而是救人于危难的可敬者。
这么一个良心觉醒的人,不该遭遇逮捕屠杀。
同时,朗德纳克的满头白发也在提醒着郭文。
眼前之人,是从小疼爱养育他的叔祖父,让血脉至亲流血,何尝不是让自己流血。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郭文毅然走进监牢,解开身上的司令官斗篷,披在侯爵肩上。
而后,他把不知所措的朗德纳克推出牢门,让他趁夜色赶紧离开。
做完这些,郭文从容地席地而坐,静待黎明,顶替对方走上断头台。
回望郭文的一生,他是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当革命胜负已定,在人心的另一个战场上,他依旧所向披靡,奋不顾身。
他阅尽人间愁苦,用悲悯洗涤战争的污垢,他心中洒满仁爱,救他人于水火,渡自己于新生。
人这一生,谁不是在爱与被爱中苦苦寻觅一份幸福。
但穿行世间,风雨如晦,道阻且长。
很多时候,走着走着热情被浇灭,初心渐渐蒙黑,连执着的目标也悄悄随风不见。
可就像一句话说的,“人生所追求的一切当中,唯有爱,能伴我们度过生命的任何关卡,不论喜悲,跨越生死。”
世事风浪里,爱是信物;命运颠簸中,善乃慈航。
看透人情百态,不舍爱与慈悲,是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如何去爱的终极答案。

▽
故事最后,残暴的朗德纳克活了下来,完成人性救赎。
严厉的西穆尔登在革命准则与道德情感的冲击下,万念俱灰,走向绝路。
仁爱大义的郭文则心无挂碍,慷慨赴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闪耀人性光辉。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残酷战事,诠释了一句话:
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书中无处隐遁的慈悲和大爱,更是告诉我们:
真正爱一个人,不是轻易因立场就动摇初心,也不是以爱之名的自我感动。
而是用慈悲治愈伤痛,用宽恕重启心灵,给对方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在成全和救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