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 郝寿臣名瑞,寿臣是他的字,原籍是河北香河县。他父亲郝国福在北平经营木材生意,就在北平落户。郝寿臣在光绪十二年五月十日生于北平,1961年11月26日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郝寿臣从李连仲学戏,工铜锤,架子花脸为辅。光绪二十七年,他十六岁,就出台演戏了,艺名小奎禄,先在天津天福园登台,正赶上汪桂芬从上海回来,在天福园唱三天,第三天贴《取帅印》,郝为他配饰秦怀玉。不久义和团起事,八国联军入侵,平津演戏都停顿了,他就到德国使馆当事务员,做了五年事。 光绪三十二年,他二十一岁,又重操旧业,恢复唱戏,先在天津,后又去跑码头,又去朝鲜京城演出。宣统元年回到北平,经路三宝介绍,进了东安市场丹桂园。宣统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有场义务戏,郝寿臣开场唱《五台山》这时候他已经恢复用本名了。这年他二十五岁。 宣统二年春,郝寿臣加入三乐科班,搭班不久发生了一次挫折,也奠定了他一生演戏和走红的基础。有一次他陪老生唱《捉放曹》,因为胡琴调门高了一点,郝寿臣的曹操,高音没上去,得了三个倒好。第二天他就托李春福到后台取回靴包,辞班不干了。立志奋发,嗓子练不好不再唱戏。于是每天练私功,吊嗓不坠以图再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以前在戏台上唱戏,有一定高的调门,调门低的不能随便换私房胡琴。同时也可以看出,老伶工们如何对艺术负责。郝寿臣愤而辞班,不是恼恨观众叫倒好;而是惭愧自己嗓子不行。经过这次挫折,郝寿臣奋发图强,调嗓子,练念白,揣摩做戏,以后卒能大红大紫,走上成功的途径。从民国二年起郝寿臣二十八岁,他把嗓子调得调门够高,坚实耐唱,就复出搭班,从此步入坦途,一帆风顺。先后搭过田际云、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高庆魁、马连良等各大名角的班社。尤其在杨、高、马的班被视为左右手,挂二牌已属花脸行的异数。并且在民国九年冬有两出新戏问世《打曹豹》《瓦口关》。更加奠定了他在北平花脸王座的地位。 综观郝寿臣的演剧史,虽然没有挑过班挂过头牌,但是在北平雄踞花脸王座许多年,杨小楼、高庆魁、马连良对他倚重甚殷,视如左右手,就可以看出他有人所不及的剧艺特色。观察一位演员色剧艺要从“唱”“念”“做”“打”四方面来衡量。郝寿臣生得胖而矮,又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幼功基础,所以他的武功没有根基,在“打”上稍差,是他全盘剧艺最弱的一环。嗓子没有高亮之音,虽然先工铜锤,后来因为嗓音失润,加意苦调出来的功夫嗓,从缺失方面来说有点沉闷;但是从好处来看呢,却是悲壮、浑厚,而且擅于转折,能使低腔,音域很宽,全是架子花脸的良好条件,这是他“唱”的情况。“念”的功夫是郝寿臣拿手,口齿清楚,字字入耳,劲头十足,斩钉截铁。自民出以后京剧演员以念白称胜者只有三人;就是武生杨小楼;花衫王瑶卿;花脸郝寿臣。我们可以听他们的唱片,那真是典范之作。 郝寿臣颇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本身条件,就掩其所短、彰其所长的来发展。少动表现武功的戏,而在袍带;做表戏上用工夫。细心琢磨,千锤百炼,因而逐然成型,蔚然称派,所以“做表”是他擅长。郝派的特色就是“细腻”二字。 民国二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杨小楼二月去世,郝寿臣一方面感于失去老搭档,同时又在二十六年底的一场义演里受了点刺激,就打算息影了。这时马连良因为张君秋赴上海,班中无二牌,也为安慰老友,就约郝寿臣演了些日子短期。张君秋自沪回平后,仍回扶风社,花脸也换了刘连荣。十月李少春北上挑班,冬天有一场义务戏,李少春大轴《恶虎村》李桂春与郝寿臣是盟兄弟,为了捧捧盟侄,郝寿臣出来在压轴演了一出《打曹豹》。民国二十八年郝寿臣五十四岁,一月应老友马德成之约,合作了一次《连环套》,此后就正式退休不唱了。解放后出任北京戏校校长。 |
|
来自: moto9977 > 《文化艺术类满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