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生平日的写作实际及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选材上打不开思维,缺乏创新意识,总体上趋于传统和保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②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③材料单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④宿构现象严重 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⑤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8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例如湖南卷作文题《谈“意气”》,很多考生只会在文章中褒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高昂”,批评“闹意气”等等人所共知的道理,不会多举富有鲜明时代特色且感染力较强的新事例,事例多是用滥了的名人轶事或眼下最“热”、人人熟知的新闻材料,很多考生作文材料“撞车”。文章出现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不足、思维拓展不开的毛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