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收情

 翰墨香8839 2015-09-15

       

一年一度的夏收在我村已全部结束。结束得那么悄然那么迅速。使人还未回过神来,麦地里已一穗小麦也看不见了,只剩下半截麦草安顺地站在田里,静等着把它们翻下泥土作粪土了。

夏收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也就是地头一站,看着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的在地里转,自家的麦子收完了,掏腰包付钱,然后,把收下的麦子装进袋子再找辆车运回家而已。实在不算回事。而对年长之人来说,那可是忆往事感慨万千呀

二十世纪五十年年代的新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民当家作主了。但田间劳动还是千年沿袭下来的老一套:人割畜碾,全家动员,因此有秋忙夏忙,绣女下床的俗语。

赶集

四月芒种过芒种五月芒种齐芒种这是咱襄陵地区关于麦收的谚语。是说芒种这个节气在农历四月的话,芒种一过小麦就熟了。芒种这个节气在农历五月的话,到芒种这天就成熟了。于是,在芒种前半个月集上就热闹了。卖麻绳.扢杩.簸萁.掃帚等农具的,修叉的,修辔具的,卖菜的卖吃食的卖针线顶针等用品的小锣担子等都早早摆好了,单等赶集的人来买了。

吃过早饭,通往集镇的大小道路上的人流,纷纷涌向集镇,不一会儿集上本不太宽的街道上就人头攥动摩肩接踵了。你听吧,老朋友多日不见现在见了打招呼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胸前吊着摆满烧饼木盘在人群中叫卖的.推着小平板车卖切糕的,大人招呼小孩的.呼朋唤友的,间或夹杂几声牲畜的叫声等。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处处洋溢着丰收前的的喜悦。

圪场

夏收用具准备好了,还不行,还得先把打麦场圪好。平常的土场地里又是土又是石子的,那不能打麦。必须泼上水撒上草再用细碌碡滚压,让地面板结才行。圪场时,先要看场地平不平,不平的要先整平,才能泼水。细碌碡是用青石制成,圆周磨制的非常光滑。村里只有少数家里有。圪场时可以借着用。如果不想借也有把岩石碌碡圆周糊上草泥滚压的。效果也行。

场圪好,面磨好,绳镰等准备好就只等麦熟开镰了。

在我们村每年公历六月十二日只要天气好就准时开镰了。你看吧,这一天,嘎鸲猫叫,也就是三四点钟吧,好多家地里就能听见哗嚓哗嚓的割麦声了。

最美的风景当是晌午时分了,也就是中午一点到三点的时候,家家地里都有人在割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麦浪里。黑黝黝的脊背时隐时现,任凭烈日烘烤,一个个全然不顾。左脚前,右脚后,左手抓麦,右手挥镰。两脚有进有退,宛若舞步,有板有眼。虽豆大汗珠直往下淌,而人们仍是拼命疯干,一心只想着赶快收完,不要让眼看到手的金灿灿的麦子受了风雨的欺负。真是苦累于身体,舞韵于外行,欢乐于心中。

,

夏收时节是不分白天黑夜的。老年人常说秋忙夏忙绣女下床。意思是说在收秋打夏的大忙季节里连平时总不下地只在家里做针线活的姑娘媳妇们也要下地去干活了。因此人们也把夏收称为龙口夺食,早饭午饭自然也在地头吃。这样,就能节约时间多干点活。人们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边看着金黄麦子,那个心里美啊。个个眉梢都高高的扬着。 为啥?因为揎过碌碡没粮吃的光景再也不会有了。

说起有板有眼的舞步来,还真不是简单的我起先也不懂这些,怪不得我割麦总是割不快,腰还容易痠。腰痠得耐不住了,就要展腰。一展腰割麦就停止了,速度自然就更慢了。后来经一位老农指点才晓得割麦时脚乱动腰容易痠的道理。

 

在老农的指点下,我也掌握了割麦的技巧。割麦时每趟占一耧也就是三行,左脚始终在这耧麦的左边不能乱跑。右脚随手从右到左而移动,每行割一把移动一下,三行的每一把都割完后,右脚也就到了左脚边这行麦的后边,割麦的一个程序完结.接着右脚向右上方上一步左脚也上一步,割麦的又一个程序开始。 你看,三移一进有板有眼的步伐,伴着哗哗嚓,哗哗嚓,有节奏的割麦声,俨然一场优美的大舞蹈令人心醉。在这样的舞蹈中一来脚不乱动,二来腰不乱扭,腰也痠得小了,割麦的速度自然也就快了。

麦子割倒以后,还要捆起来。以便车运担担。五十年代以前村里车很少,基本都是用担担,所以捆麦很讲究技术,捆好了才好担。好把式捆下的麦捆是扁高梯型,所以也叫麦个子。这样的麦个子扁担对角扎上两头翘,走起路来担子闪麦个子也闪,那才好担又神气。差把式只会捆圆轱轳。担上走路闪不起来死压肩,那可累人了。这样的担子还容易挑担。(即麦捆从担子上掉下来)快挑担时就得用手拽着麦个子象小旦一样碎步走,那可难受哩。要是碰见淘气包他还会逗乐大叫:挑担啦挑担啦。闹的你哭笑不得。

社会上就是这么个样子,那村也有几个特别精干的棒小伙。你看他们或穿衫敞怀,或光膀子(五十年代还没有背心),腰别手巾,(一尺多见方稀土布有两组颜色线道道的洗脸擦汗用叫手巾,没颜色线道道的用作洗锅抹碗叫抹布)神采奕奕,呸一口唾沫在手上,两手对搓再开握扁担,来到一个麦个子跟前,站稳马步,扁担竖起来,在麦个子上外角往下内对角斜扎一个窟窿。拌倒扁担,马步,左小臂托担,右手后压扁担,麦个子离地闪一闪,试好重心,扶扁担,让麦个子又站成原来样子,抽出扁担。再到另一个麦个子跟前和第一个一样扎好试好重心,顺势左小臂上托身子一歪,右扁担尖着地,麦个子顶在了空中。然后,再马步,两臂伸直两手上下开握扁担,嘿一声,起立,下担尖离地,六七十斤的麦个子举在了空中。再稳步向前,(新把式或有点风,腿打趔趄是常有的事。)到扎好窟窿的麦个子跟前,身稍下蹲,担尖对准窟窿,手稍松,扁担顺顺扎进窟窿。然后,前弓步,身体稍前倾,扁担靠肩膀,两手抓麦个子挺胸起立,担子横在了肩上,闪一下,重心好了。甩手开步。脚前迈,步步踏实,手摆动,嚓嚓有风。手巾衣襟随风飘摆,一步一闪,步步生风,愈走愈快,好精神。路人看见,皆显称羡之意。人常说,桑木担,两头尖,硬担担子不坐官么。可见,有一根桑木担,担上担子走路那也是一种享受里。

家道富裕的,那是不用担担了,或牲畜驮或车拉,五十年代虽还是木轮车,那也比担担省劲高效多了。赶着前后搭梯装满麦个子大车的赶车人兴致更不比担担人差,左手抖缰,右手摔鞭,空中一个炸响,直把担麦人的得意劲炸到了九霄云外,不由路边一闪,车从身边掠过,心中只剩了辛酸,再也愉快不起来。

麦子运到场里是不太干的,要摊开晒干才能碾净。因此第一次摊场就需要有技术了。摊好了才能晒透以到碾的时候能容易碾净。摊不好麦子互相压得实实的,晒不透就碾不净。

第一次摊场有两种摊法。

 一种是抓起一大把麦子,一臂把麦子头夹在腋窝下,小臂托在下,另一手把麦身一压,将麦子偓折成七八十度的角,然后两手握住麦穗往下抖落,这样一把一把麦子就高高地站立起来了。这种立法还好学,但速度有点慢。

另一种摊法是一个人把麦子撒乱在地上,有一定厚度时,另一个人用四股叉叉在乱麦子堆中间挑起,叉横立一踅,一个鸟窝状就立了起来。这个方法有点难,但练几次也就掌握了其巧头。

一九五四年以前,还是各家单干,村貌还是多年难得改变的老样子。打麦场还都设在村里。有的院子大的也做打麦场。但凡这样以院做场的都不是四合院,大概原本就是场,后来住上人了。叫院的大门都是三尺来宽,叫栅门,叫场的门都大都能进大车。有的场在门前自然没门也没围墙。场有合伙的有单家的。没有场的家就得借用了。因此,古有三家不是场,两家不是院之说。意思是说合伙场院的人家总免不了一些是是非非争争执执口舌之争。农村人厚道,争执的事总是有的,但因场里事务争吵的我却没记得有过。到是热情互帮的多。尤其是抗美援朝互助组时期,在共产党员村干部及积极分子的带动下,再加上原本纯厚的民风,首先帮助军烈属帮助困难户已蔚然成风。摊场.碾场.翻场.起场.扇场大家都互相帮助,每个场边都有热情茶水随便喝。牲畜扇车不是每家都有的。借牲畜是要付一定酬劳的,牲畜要吃草料么。而扇车却是人情白借了。相反,扇车主人如果能滕出空还得去帮忙。

扇场人少了不行,至少得四个人。一个人下扬,一个人.zhao扇车。一个人搭再一个人拿扫帚。拿扫帚的活不是那么紧张,他还得替换地去zhao扇车,zhao扇车的人太累。

下扬通常是女的,一只脚踩凳子一只脚踩在扇车前把上,两手来回推拉扇车口上的大簸萁。那簸萁是下扬专用的真大。

扇场开始了,在呼呼的风声中混有麦粒的麦糠一木锨一木锨的搭在大簸萁里,又在簸萁的呲哗呲哗摇动声中徐徐落下来。麦粒落在近处,麦糠飘向远处。我最爱看zhao扇车的人,他一会儿用右手zhao,一会儿用左手zhao,一会儿又一手一圈的替换着zhao。真萧洒。

大人们忙着,小孩子或打灯笼或拿扫帚扫,要是没事就玩。那真是一副农家乐的优美画面。

由于生产条件的落后,小农经济的脆弱,人们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怕字总是时时扰在心头。一怕冰雹。要是把麦子打落在地里,那可是条帚刷锅——一点法子都没有。二怕泊场。麦子没有碾打完就被阵雨淋在场里,那也是够惨的。多花工是肯定没跑了,能少让麦子出芽霉坏少受损失就是烧高香了。

大凡阵雨来临都有先兆:你看那西天一朵有时有雨吊的雨云升起在晴朗的天空中。接着一股凉风——雨要来了。这种雨不一定打雷。满天净亮,就那一朵云,说下就下,说停就停。雨走了,太阳又红了,麦子可就淋湿不能碾打了,翻晒干后再碾打吧。

不过这种后果是很少出现的。当阵雨来临时,一声吆喝,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有闷干的有边干边指挥的,男女老少都参战,手中家具都是特疯。一家一户,毕竟场小好收。一般都能赶雨前收起来。虽不细致,但损失毕竟只是皮毛了。

牲畜拉着石头碌碡碾,人ZHAO扇车扇毕竟太慢了,麦子装不到缸里,心里一块石头总落不了地。因此夏收也叫龙口夺食。所以,在收麦中大家都是没黑没明地猛干,和老天爷抢时间。割捆运碾扇晒直把人累的疲乏到极点。曾有人麦收完后连睡三昼夜的故事被人流传。

一九五六年合作化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后,集体生产规模大了,农业技术提高了,种子先进了,化学肥料充足了,产量年年替増,村里小场不适应了,野地.里大场出现了.可以利用自然风扬场了,。年青小伙子住在场里,一则担任护场保卫任务,二则担任扬场的任务。毕竟自然风不会尽人意。人得服从自然,啥时来风啥时扬。风停了就休息。你看吧,半夜里大风来了,有人一声吆喝,小伙子们扑楞楞就都蹦了起来。刹那间,众多木铣上下狂舞,麦糠随风呼呼飘飞。酷似一幅激烈战斗的画面。

有了自然风扬场,费力低效的扇车自然也就退休了。现在虽然难觅其迹,但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在农业生产中功不可没的扇车在我脑中永远记忆犹新。

扇车属于大型农具,不是一般家庭所能置得起的。所以,在夏收时的晚上,扇车格外忙碌。有扇车的自然要占先,没扇车的就得排队了。最后一家常常要到深夜才能该上。这就免不了要受扇车主人的味气了。完了么,要睡觉里。扇车回不去不能关门休息。也难为了扇车的主人,明天还要起早干活呀。说归说,麦子总得扇完。向主人赔个笑脸,说个好话也就是了。

扇车的数目虽然屈指可数,可我姥姥家就有一个,平时在它的专用窑儿里象宝贝似的保存着。它是全村最优秀的一个。人们一使用就要夸奖几句ZHAO着轻快扇着风大的话。听着人们的夸奖再结合行家里手的评论我就去仔细观察,发现我姥姥家的扇车和别的扇车就是不一样:顶部风口曲线上扬,其他家的扇车则是平平向前。曲线上扬不但美观而且出来的风呈上扬势,扇场效果特别好。风口下唇板子处置更独特,不象其它扇车是钉死的,而是左右两边各用两条木条活卡在那儿,手摇着是活络的。扇起来哗啦啦一直脆响,着实悦耳好听。做这个扇车的木匠肯定是个顶尖的技术好手,不但聪明,而且富有创造性。

七十年代,我村有了拖拉机,牲畜再不用进场了,人们可长出了一口气,终于从几百朝年的碾场苦活中解放了出来。拖拉机在场里转着,人们坐在场厦下边喝着茶水边看边聊天。             

以前.站在场里赶着牲畜碾场那可不是人干的活,牲畜力量有限,要碾出最佳效果就得正当晌午太阳最红时赶紧碾。你看吧,正当晌午烈日当头,。不知牲畜热不热反正有鞭子赶着,不想走也得走。赶牲畜的人站在场中间,赶着牲畜一圈撵一圈的转着,麦场里四五十度的高温,火燎火燎的一会儿衣服就汗湿透了。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遭不了那个罪的。

拖拉机碾场再用石碌碡那就大牛拉小车了,于是二米来长的铁碌碡出现了。后来又有人提出铁牛拉个铁碌碡算个啥呀,后面再拉张耱片吧,这个建议马上被采用。人站在耱片上拖拉机拉着满场转,衣襟随风飘摆,颇有海上冲浪的感觉。当然,那就是精干年轻人的活了。

拖拉机碾场算是有了机械化的味道了,虽然还有摊场翻场起场的活很累,但人们已很感满足了。有拖拉机的那一年四十天结束了夏收,人们感叹道:今年真快,四十天场里就完了。四十天还算快呢。

以后,随着脱粒机的出现,夏收的速度那就更快了。今年真快,三十天就完了。”“今年真快,十五天就完了。人们夏收后的感叹逐年在变。

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两天,只要两天全村的小麦就全部收获完毕,而且完得那么轻松。碾打小麦永远成了历史。铁碌碡已被废品收购站回收,石碌碡被丢在角落里被人忘记。村里的场已建上了新房,村外的场又复耕种上了庄稼。

以后,夏收还会更快,人们盼望着更大的变化。到那时,农民该改称工人了,不。该改称电脑操作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