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敌之境 1926年,一位教育家在南京中央门外的晓庄创建了一所乡村示范学校。创建伊始,身为校长的他脱下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草房。在他的倡议和带头下,师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一天放学后,王老师拍着满身的尘土靠近他悄声说:“校长,一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干活不认真,把工具都给弄坏了。”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 第二天,王老师又找到他,对他说:“李老师不仅不好好干活,还说您的坏话,他对您的倡议很不满,说您是假积极。”他仍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过了一段时间,在放学的路上,王老师伸出大拇指跟他说:“校长果然教育有方,李老师现在不仅不再说您坏话,而且劳动的积极性也高涨了。”他一脸迷茫地看着王老师,问:“哪个李老师?”“就是我前几天跟您说的呀。”王老师更是一头雾水地回答。 他沉思片刻,而后微微一笑,问王老师:“你知道“听过”是什么意思吗?”王老师疑惑地看着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接着说:“听过、听过,就是听完就过去了。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别人无心的过错,甚至没必要把它放在心里,更不必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听完他的话,王老师顿时明白,原来校长并没有找李老师谈话,是校长的行动这不言之教,感染引导了李老师。 这位校长高尚的人品、宽阔的胸怀,正合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道,故能于看似无为的无形中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