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引文
◆吴全鑫
《孙丹林品读历史人物》一书中引用名家诗句多数是顺手拈来,恰到好处,很能见出孙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引文常常不够准确。
比如139页把陆游的《示儿》诗引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其实陆游原诗用的是“元知”而不是“原知”,是“无忘”而不是“无望”。“无忘”,不要忘记;“无望”,没有希望。两者意思相差何止千里?
又如172页引用屈原《离骚》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却倒序为“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息以掩涕兮”。
还是172页,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唐朝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及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其中两处引文,都是有问题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使君主成为像尧舜一样的明君,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淳朴的生活,这是杜甫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风俗淳”指民风淳朴,写成“风俗纯”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广为流传的杜诗名句,但它的后面并非紧跟“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完整的原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口头表达偶然出现一点疏漏,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形成书面文字,还是应该严谨一些。不知孙先生以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