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仁恺如何“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百了无恨 2015-09-16

艺术揭秘:杨仁恺如何“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艺术揭秘:杨仁恺如何“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清明上河图》等名画,引起全国关注,很多人排队去看。而这幅名画从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从清朝皇宫的重重门禁里浮现出来进入博物馆、成为公众可以参观的对象,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在东北称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长春乘飞机逃往日本,在浦仪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数量多达一百余件。七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随身携带的古玩书画也一同被收缴。后来他带的这一百多件东西由东北人民银行转给了东北博物馆收藏。

1952年清理这批文物的时候,37岁的研究员杨仁恺也去了。事实上当时溥仪所带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这三件当中,他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当时在东北文化部工作的杨仁恺因为长期在荣宝斋等地工作,对鉴定书画很有经验。“我记得,当时我到那儿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的片子选了出来,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没有被选上”。

为什么说这幅是真的?

“ 第一点,这幅画的编年没有问题,而且它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是一致的。比如,当时开封的桥是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

第二点,它是民间的风俗画,风味十足,非常细致,具有宋代国画的时代原貌。而其余那两张仿造的苏州《清明上河图》,一看就是坊间货,内容和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对应不起来。

另外,从画本身的技法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于宋朝的那幅原作,多年来我从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结果,我一看到那张画,想像中的很多细节都和它一拍即合,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我那时候心里非常激动,真没想到,此生我还能看到它的原作!从“靖康之乱”算起,到现在足有八百多年了。 ”

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

艺术揭秘:杨仁恺如何“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杨仁恺杨仁恺,号遗民,笔名易木,斋名沐雨楼,四川岳池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鲁迅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因其杰出贡献,授予了“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被誉为“国眼”。杨仁恺先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世界的传播作出的卓越贡献,海内外影响深远。著有《中国书画鉴定学稿》、《国宝沉浮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