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大家杨仁恺:半生飘零,一世传奇

 茂林之家 2022-01-29

植根华夏文明的中国丹青向来以神形兼备令众生痴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因其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载誉近千年,数度坎坷流离更使其琵琶掩面难得一见。最近一次公开展览还是在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在90岁生日之际推出了一场文化盛宴——“石渠宝笈特展”,众多观众为睹《清明上河图》真容,凌晨三四点就到午门外排起长队,待立画作之前,纵只有半分钟时间相顾,也足使观者欣然。群情炽烈自不必赘言,由此“故宫跑”成为定则,也算是文化界的一缕奇香。

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中观众在武英殿前排起长队

不单此一名画,《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瑰宝真迹,今日能成你我饕餮之享,绝非当然,端赖一人,便是文博大家、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

独辟蹊径:师从“琉璃厂”

勤修苦练得慧眼


书画鉴赏大家多出身书画收藏之家,家藏丰厚,自小耳濡目染,且不乏名家赐教,切磋琢磨之间,练就一身本事。就此言之,大家杨仁恺可谓别开生面,走出一条蹊径。

1915年,今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杨仁恺出生于斯。杨家在当地虽不显赫,也堪称书香门第,父亲为岳池商会会长,杨仁恺幼年读的是私塾,后考入高中,这段经历平常,家中未有赏识把玩名画、古董之人,自小浸润也就无从谈起。

青年时代的杨仁恺

幸运似与杨仁恺无缘,各种不幸一一降临。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逐一袭来。少时执拗,杨仁恺不顾家中长辈劝阻、中途退学,倔强地把一家生计扛上肩头,先是在一个中小学教书,奈何生活仍是拮据,为谋一方新天,他只身来到成都,未曾想,总府路的小古董摊和古玩店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他,从此再难抽身。杨仁恺后来一再表达,自己的启蒙老师就是它们。

抗战时期,杨仁恺在重庆做过《说文月刊》的校对、编辑,与郭沫若、徐悲鸿、张大千等一众名流结谊甚笃,对书画兴趣渐浓,交游之间鉴赏技艺也日臻成熟。抗战后,他辗转来到北京,出入琉璃厂成为日常,“朋友圈”扩大到张伯驹、邓拓等名家,批览藏品,交流心得。在与大家的来往与锤炼中,杨仁恺的文化积淀也愈显深厚扎实。

琉璃厂旧影

这段流连厂肆、求教名家的经历弥足珍贵,勤修苦练更是造就一双慧眼,也为日后杨仁恺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一流鉴定家播下种子,几十年后,杨仁恺常笑谈自己是“琉璃厂大学”毕业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他那里有一番真真切切的感受和演绎。

厚积薄发:抢救国宝于离散

著述万千记沉浮


1950年,杨仁恺本想到国家文物局工作,但因故未能如愿。恰逢同乡引介,得知东北有机会让他从事文物工作。凭着心中燃着的火焰,他又远赴辽沈大地。“塞翁失马”,他迎来极为难得的“福气”。

世事如澜,一切须由溥仪等人给大批国宝造成的劫难说起。

正如杨仁恺自己描述:“20世纪20年代,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这批书画从此踏上颠沛流离之路,从北京的醇王府至天津的张园、静园,再随溥仪到长春,最后竟成为伪满洲国皇宫的藏品。1945年8月,伪满政权随着日本战败而土崩瓦解,这批书画或为溥仪挟逃,或被伪满溃兵打劫,如秋风中之落叶般又一次流散,上演了一幕惨烈散佚的悲剧。”

曾被用于存放历代名画的伪满皇宫小白楼

1945年,溥仪一行在逃亡中被苏联远东军俘虏,所带文物也被收缴,后由东北人民银行转交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清点这批文物的重任,正落在杨仁恺等人身上。

1950年,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杨仁恺在纸堆中意外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

《清明上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记载,《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明代已经年久腐烂,清宫并不以此幅画作为真品,只将其视为摹本。在东北博物馆,一幅明代画家仇英的摹本反被工作人员当作珍品单独收藏。当杨仁恺将其展开,蓦然被浓郁的古意和细致的笔触吸引,对照《东京梦华录》记载,一一若合符节。消失数百年的珍品竟在眉睫之间,杨仁恺“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惊喜之心情,不可言状”。

这一年,杨仁恺35岁。冥冥之中,这幅名画已为这让它重放光彩之人,静候数百年。

1950年,杨仁恺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的鉴定记录


同样传奇的是,1963年,杨仁恺在一包被撕成碎片的烂纸中寻得米芾的《苕溪诗卷》。

那次,他出差到北京,在荣宝斋总经理办公室休息。一个年轻人带来一袋碎纸兜售,业务副科长田宜生看到上面的清宫玺印,察觉到这些碎纸身世不凡,便去叫醒了正午休的杨仁恺。杨仁恺很快“掂量”出它们的价值,于是动员荣宝斋悉数收购,后来又从此青年手中买来一包“破烂”,并在这些碎纸中,拼接出珍贵名作数件——也是当年因溥仪而遭厄的“东北货”。

杨仁恺1963年4月在北京荣宝斋所作笔记,其中第三项为米芾的《苕溪诗卷》

此后,为寻回散佚的国宝,杨仁恺与同事奔走各地,饱尝艰辛,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百余件历代书画珍品。后来,《清明上河图》等被调拨故宫博物院,不仅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更使世人得见历史的烟火画卷,徜徉昔日繁华,若即若离,如痴如醉。

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布展时,工作人员正在小心摆放《清明上河图》

对于这些国宝,杨仁恺说道:“每一件背后都记载着祖国多磨难的历史,记录文化流传中千年沧桑,每件背后都有讲不完的传奇与故事。”为记载溥仪从故宫盗取的书画作品,尽量一一确定下落,杨仁恺呕心写下《国宝沉浮录》,经多次修改完善,完稿时已成厚册,又是始料未及。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鉴定组赴各地文博单位甄别历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集中了启功、谢稚柳、杨仁恺、刘九庵、徐邦达、傅熹年等全国这一领域的顶尖专家。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左起为谢辰生、刘九庵、杨仁恺、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

1983—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八年巡回鉴定成为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不可复制的壮举,历时八年,遍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1个市、县,208个书画收藏单位及部分私人藏家,过目书画6万多件。杨仁恺全程参与,留下厚重的鉴定笔记,后被整理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传承文化,培养后学。

《国宝沉浮录》1991年第一版(左图)和2020年足本(右图)

几十年中,杨仁恺完成《中国书画鉴定学稿》等著述,字数以千万计。这些作品与张珩、徐邦达等先生的鉴定著述共同奠定了我国书画鉴定学的基石。

谦逊豁达:目光如炬,

不是“国宝”是“活宝”


在鉴定界,徐邦达有“徐半尺”的雅号,杨仁恺也有“三分之一定真假”的美谈——他常在书画展开三分之一处便鉴得真伪,功力了得,又有“国眼”“书画鉴定泰斗”之誉。

杨仁恺先生投身文物鉴别,先后担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辽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一生谨慎勤恳,成就斐然。200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

对于各类称号与荣誉,他都淡然视之。他对别人说:“(我)不是国宝,是活宝,一字之差啊!”幽默之中,尽是克己与谦逊。

人们都说,杨仁恺目光如炬,却极少有人知道,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只有一目能用,到晚年时这只眼睛的视力也仅有零点几。

做书画鉴定,“目鉴”多重要自不待言,他却说自己是“独具慧眼”,还说:“我不要国家津贴,也不要国家照顾,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又不靠这个生活,我现在还有一只眼睛,凭这只眼睛我还能活。”

杨仁恺晚年像

杨仁恺一生清廉,做鉴定毫无私心,从不牟利其中。虽然他是名满天下的专家,一家人却一直住在沈阳一处普通民宅,家中朴素,没有一件值钱的古董。“一生鉴宝无数,自己却不收藏文物、古董”,友人送来珍贵字画,他也都无偿捐给博物馆。一身清风,令人喟叹。

对他人的危难急盼,他感同身受,屡屡出手相助。沈阳一位爱心妈妈林红艳先后助养了13个孩子,2003年,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开学临近,要交的学费让她犯愁。杨仁恺得知此事后,挥毫写下一幅作品,被人以2万元买走,他全部交给了这位母亲。事情并未到此结束。这位母亲的一个养子考上的,恰是杨仁恺二儿子担任副院长的大学。杨仁恺再三嘱托儿子向学校领导说明,为这位大学生减免了学费。

媒体对杨仁恺资助林红艳、阎育涛母子的报道

2008年1月31日,这位老人走完了93年的人生路,在平静与安详中与世长辞。冯其庸先生挽联为其一生写照:“沐雨栉风数十年鉴宝护宝奉祖国,焚膏继晷千万字著书遗人民”。他的人生,如书如画,笔笔深情。

参考文献
海平:《中国文博名家画传:杨仁恺》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杨仁恺:《国宝沉浮录》(该书版本较多,须由作者确认。)
《杨仁恺:慧眼识国宝》,《光明日报》2008年4月16日12版。
《纪念杨仁恺先生》,《紫禁城》2008年第4期。
启功口述、赵仁珪,章景怀整理:《启功口述历史》

END
作者 | 董泰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经公众号“圈阅”(微信ID:quan_yue001)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