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坤甸人作者 - 好奇(印尼归侨)
各地坤甸华校校友下周就要到北京聚会了,写一些体会,祝福聚会成功。 印尼历经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华人曾分成许多派别:有亲荷的、亲日的、亲印尼的、亲华的,亲华的又分成亲共产党的(五角)和亲国民党的(十二角)。半个世纪前,坤甸的华人总的来说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两大派:五角和十二角。我们只认为自己是“唐山人”,“回国”曾经是时尚。 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坤甸华校都遭殃了,不论是五角还是十二角,统统取缔。坤甸的最后一代中华学人,散落在世界各地。多数人留在印尼,不少人去雅加达发展,经历了新秩序时代和改革时代;“回国”的,多数还留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 有蹉跎,而更多的是坎坷。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几十年不见,不同的经历使昔日的同学好友变得陌生。一切都变了,坤甸失去了往日的水乡美景,北京也不再像个古城。期盼着见面,却又难免有“近乡情更怯”的纠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少校友已经超越孔夫子,进入耄耋最高境界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社会动荡,我们在走向统一。留在印尼的校友们,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把印尼认作祖国,积极参与印尼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是正确的选择。与此同时,大家对中国的发展壮大也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已经离开印尼的校友,又何尝不对努山塔拉群岛魂牵梦萦?我们都有双重的情结:中国的和印尼的情结。那都是我们根的所在。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最敏感的话题,中国和印尼也不例外。印尼有少数“原住民”一直对华人有恐惧心理,其实也是自卑心理。这也许是荷兰殖民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这使得华人经常成为暴乱袭击的目标。1965年第一次大暴乱,把苏哈托推上台;1998年第二次大暴乱,把苏哈托轰下台。如今印尼终于走上了改革进步的道路。但是,极端势力仍在,华人不免心有余悸。 但是,坤甸人也已经锻炼出来了,学会了宁静地、理性地对待这一切现实。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这至理名言出自西汉初年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宁静”是“致远”的前提条件,而致远是要有高度的。 坤甸的华校校友们能做到“宁静致远”。比如,坤甸华人保留中华文化传统在全印尼首屈一指,这是值得骄傲的。在长达32年的新秩序时代,中华文化被当局全面封杀。许多坤甸校友不仅鼓励和帮助自己的子女学习华文,而且在印尼各地秘密举办各种华文班。1998年改革时代到来以后,很多坤甸校友和他们的子女、学生,成了新秩序时代结束之后第一代最先能使用中文的印尼人,许多人在汉语桥、汉语拼音、华文作文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坤甸的校友们能在纷繁恶劣的环境中求得一份宁静,默默地耕耘,终于能达到这种致远的高度。 坤甸华人曾经遭受日寇的轰炸和大屠杀。坤甸华人中也出现过许多像彭嘉衡这样的抗日的英雄,还有廖怀实、王群策、赖建华、黄璧聪、黄新聪、郭钧祥等一大批抗美援朝的英雄。 坤甸华校校友们,人生无悔。尽力了,也就无憾;尽心了,也就无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