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写颜真卿《刘中使帖》感言】

 蜡笔老新快乐斋 2015-09-16
 

刘中

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写于775年),书写时间介于他的《元结碑》《李玄靖碑》之间。分析发现,该帖之全局在统一中存在着强烈和丰富的对比:大小、曲直、锐钝、长短、疾迟、疏密、顺逆。。。。。。

对比即是变化。相传王羲之《书论》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强调“迟、曲、藏、起”,而以“急、直、出、伏”为辅。“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历来善用笔者皆善对比,而颜真卿更是将对比的二极发挥到了一种极致。能在同一作品中综合这么多的对比,又将对比的二极拉开到这样剧烈的程度,这在历代经典名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的临作,在全篇的行间排列上作了些许改变。这样的改变使得我在书写中不能亦步亦趋的依样照搬。必须重新构建所有的上下、左右等等关系。并随着对原帖位置的改变,其行间的组合,行与行的互相生发、互相依存的整体关系都要做出一系列即时应对。比如其中的二处长竖,“耳”字将原帖的垂直,改为随着前二行之行轴线的波曲而波曲。“也”字变原帖短笔为长笔,除了与“耳”一上一下,一浓一枯的变化呼应外,同时也照顾到了留白的间歇和呼应。

这样的临摹,已经带有相当的创作成分。也可以说是一种“准创作”。我觉得这样可以增强对名家的学习方法、技法思想、创新方法等的理解,从而可得以从经典作品中观察、临摹得来的“他山之石”,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且,这更是从临摹向创作转换的一大关键。

事实上,颜真卿的书法也正是一边学习着、优化着;一边运用着、创造着,从而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他的楷书作品《东方朔画赞》《大唐中兴颂》《八关斋记》到《勤礼碑》《马伏波》《元结碑》《李玄靖碑》,再到《家庙碑》《麻姑仙》的不断地从遒丽到苍浑的进境中,感受到他的层层递进的创造和优化。

从书写的时间上来看,《麻姑仙》是第一次飞跃,结体宽博恢宏,特征明显。而《李玄靖碑》与《麻姑仙》相比,恢复了他早期作品《东方朔画赞》中左紧右松、左细右粗的一些特点,是颜楷的第二座高峰。在《勤礼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轻提重按,断而后起,将毛笔的弹性已经充分用足。这又一次回归了早期作品的一些特征。《家庙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使颜体面目更为特出,书风更为浑厚恢宏。《勤礼碑》《家庙碑》是颜楷的第三座高峰。

我们不难从颜真卿的进展过程中,看到他一再提炼,又不断地推倒、重建,既步步回头,又继续向前。一边学习着、优化着;一边运用着、创造着。

颜真卿《刘中使帖》

刘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