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生为本

 小粉团 2015-09-16

学生为本,需要多方发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早已扎根于教师心中。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归宿。以学生为本,也意味着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师眼中一定要有学生这个人。

无疑,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是完全赞同的。因为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增长知识,他们在学习知识时的感受无人能够完全理解,他们的需求无人能够真正体会,他们遇到的困难、心情的好歹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因此教育过程中只有把他们当作主体,以他们为中心,顺势而教,这样才更容易激起学生最大的兴趣,这样才能产生教育最大的效益。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抱怨学生太笨,刚讲过的练习不会做,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反复练习也无法提高成绩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没能真正以学生为本,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的教或者说指导和学生的真实水平相脱节,教师仍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判断题目是事难,学生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

在当下教育不断精耕细作、不断挖掘潜力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仍大有可为,但需要一些相应的政策或者舆论的导向引领。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服务社会的人才,因此人才观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我们培养人才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知识方面,还应是能力方面,情感方面,体质方面,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要有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引导教育方向,什么样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出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评课标准,学校考核,教师评先评优等方面,多方位地突出学生地位,把关注学生成绩,关注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三是要推进教师课堂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都能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走老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这主要是受原来教学惯性的影响,也有受教学内容任务的客观牵制,教师自觉改革动力不足这一因素更是占了绝对的主导。只有教育者真正认识到了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对弱化自己的存在,学生为本才能有所改观。

 

 

 

 

 

 

以生为本,必须抓住课改牛鼻子

眼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遍又一遍地在教师中宣传,学习,强化,使得这一理念成为教师交流时必谈的话题,也成为评价课堂教育好坏的重要指标。然而,作为一线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成绩,因为这关乎着教师是否被认可、关乎着学生将来、关乎着学校荣誉地位等等,教师要考虑的是改变教学方法以后可能带来的风险,自以为传统的教学经验比较成功有效,没有必要冒极大风险去尝试不确定的结果,即使教师认同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论,但不代表其实际操作也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策略时,往往是谨慎处之,不敢冒然改革。

然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规律,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只是每一种正确理论都需要正确的实践,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事实上任何改革和实践没有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因此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从学校层面积极推动,才能让以生为本不再仅成为教师们讨论的话题。让以生为本从嘴上落实到行动需要勇气,需要贯彻,需要坚持,需要改进。而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必须牢牢抓住课堂评价这个牛鼻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从而使课堂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一是课上评价要及时正面。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的亮点,对学生独特的,积极地,有创新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原则上均可以得到表扬。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真正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是以生为本的基础。缺少这样的氛围,以生为本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评价要到位科学。肯定学生时要讲明好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要以评价来指导其它学生的正确参与,不能简单回答“好”,“对”等,同时肯定学生时在态度、时间上均要注意,尽可能让表扬肯定在学生中发挥最大效益。三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凸显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情境,给他们创设机会,多一些发散性的思考,不主动打断学生的发散性回答等。四是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突显学生的真实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开错方,用错药。学校只有充分抓住课堂改革这个牛鼻子才能着力推进以生为本的有效实施,教师只有依托课堂改革,才能让以生为本真正落地。

 

 

 

 

 

 

 

以生为本,必须防范的几件事

以生为本的提出,是顺应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关注课堂,关注人性,回归真实教育的产物。然而在以生为本的课改实践中,必须厘清几个概念,防范几种行为的产生,否则盲目跟风,一知半解进行课改,很可能因为效果有限或者收效甚微而让课改胎死腹中。

一是以生为本不等于放任学生。以生为本提出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肯定没有问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很可能没有真正理解以生为本的内涵,出现过度地放任学生,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培养学生课上不遵守纪律,讲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课堂组织松散等现象。

二是以生为本不等于弱化老师的作用。以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但并不等同于全部由学生来完成学习。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问题的引导提出,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难题的逐步深入解析,课堂节奏的把控与纪律的调控等,这些都离不开老师。只不过老师的作用功能要随着以生为本的要求发生改变,老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需要加强。

三是以生为本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教。以生为本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淡化教师的教,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以生为本不需要教师的教。教永远是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键是哪些需要教,怎样教,教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的课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作用。要教得合时,教得合适,教得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