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阴阳失衡”正常吗?

 HaiheLibrary 2015-09-16

随着大学开学,大学男女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厦门大学首次对外公布男女生比例,在厦大今年招收的4771名本科新生(不含外籍生)中,女生2542人,占比约53.3%,男生2229人,占比约46.7%。这已经是厦大连续8年“阴盛阳衰”。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在师范院校“阴盛阳衰”的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今年入学新生中女生占总人数的87%,再次刷新纪录。全校13个学院中,有4个学院女生占比超过了90%,学前教育学院更是达到97.5%。

上边的数字显示的是总体情况。在同一所大学内部,不同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也有差别,有的还相当大。在学前教育、语言播音等专业,几乎都是女生“一统天下”,每个班仅一两个男生作为“点缀”,被戏称为“女儿国”;但在航空航天、机械设计等专业,则基本上都是“大老爷们”,甚至一个班里连一个女生都没有,成了名副其实的“和尚班”。

大学“阴阳失衡”正常吗?

造成大学“阴阳失衡”的原因有很多。统计显示,在1999年大学扩招前,由于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女孩辍学在家、男孩才是家庭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中女生比例较小,只有20%左右。到了今天,这种局面来了个“大反转”,女生比例后来居上,并且目前看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整个社会的性别观念进步了,女性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了,她们获得了跟男性同等的接受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当越来越多的女生意气风发地走进大学校园,然后再以此为起点步入职场、风生水起,男女平等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当然是好事。

另外,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体能还是心理,都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对不同专业和职业的适应性方面,必然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学前教育,女生更细心、更体贴,比“大老爷们”更能照顾孩子。再比如一些机械相关的专业,可能更能勾起男生的荷尔蒙,而女生则对其兴趣不大。可以说,有些专业性别比例相差比较大,实际上是自然选择、合理调节的结果。

但是,我们中国人最讲究“阴阳平衡”,如果身体阴阳失衡,就很容易生病。同理,如果大学里阴阳失衡过于严重,不管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带来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

其一,对男女生的健康成长和人际交往有影响。大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假如班里或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同性,缺乏异性,无疑难以建立和谐正常的交往氛围,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疏于交往、懒于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将来的职场发展不利。

其二,大学男女生比例的失调,必然带来某些职业从业者的比例失衡。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尽管女生比较适合,可如果没有一个男生,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就只有女性。由此所带来的学前教育过于阴柔、缺乏阳刚的问题,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有论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也不必太过于大惊小怪。作者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在美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4.7%、86.5%和60.2%;法国小学和初中的女教师分别占到77.7%和62.8%;捷克、匈牙利、意大利等,初中女教师的比例都高达70%以上。

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其他国家也存在“阴阳失衡”的问题,并不意味着“阴阳失衡”就是正常现象,而是说明这个问题很普遍,很多国家都受此困扰。同时,其他国家也这样,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心理平衡”,对此视而不见,不去想办法努力予以解决。

男女生“阴阳失衡”,怎么办?

大学男女生失衡,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也必须从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其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让男女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些教育专家早就敏锐地发现,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应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女性的发挥。比如,面对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常规的应试教育手段,女性由于其韧性较强等优势,更能够适应,也更容易出成绩。其具体表现就是很多中小学都是“女学霸”居多,在高考时女生的成绩整体较高、考入大学者较多也就并不出人意料。教育体制改革应该逐步减少教育的应试因素,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其二,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职业领域依然有不少“傲慢与偏见”存在。例如,教师虽然早已不是“臭老九”了,但仍有一些人(特别是男性)认为当教师“没出息”,信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落实观念。这种观念不扭转,师范院校“阴盛阳衰”的状态就会继续存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的局面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当然,要扭转观念,首先要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给教师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9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新的职称制度首次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一意见的出台,在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等方面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大公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