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一十二篇《无将大车》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无将大车 


    [经·小雅·谷风之什]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作品介绍]

小雅·无将大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多数学者认为此诗是一位感时伤乱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


[注释]

⑴将:扶进,此指推车。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

⑵疧(qí):病痛。

⑶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

⑷颎(jiǒng):通“耿”,心绪不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⑸雝(yōng):通“壅”,引申为遮蔽。

⑹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译文]

不要推那沉重车,只会落得一身尘。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会痛苦惹上身。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空灰蒙蒙。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会得病。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使忧伤更加重。

赏析

此诗的题旨背景主要有多种说法:朱熹认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诗集传》)今人高亨解此诗为:“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诗经今注》)陈子展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如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诗经直解》)

此诗三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的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

如按朱熹等人的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际恒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际恒云:“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诗经通论》)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许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而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将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奖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无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无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如上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似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接着即引此诗“无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大舆多尘,小人伤贤。”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无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无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无益于事也。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情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诗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天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样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佚名

赏析

不要去推大车,徒惹一身灰尘,不要寻思百般烦恼,只会心神不宁自病其身。直白的说,诗中描写的是行劳役途中的忧思,引申一下,大车是什么,百思又为何,《毛诗序》“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朝中小人众多,欲扶将朝政,徒惹麻烦,碰一鼻子灰,自己寻思烦恼,无处得求答案。

既然“大车”推不得,烦恼解不得,那将如何,是否就可以挥手一笑,不理俗事,自个儿逍遥去呢。对于此诗中所言,定非如此,虽则感慨自己在世事面前的无奈,却并不是要逃避,也无从逃避,出路只有除去灰尘,开得大道,将车而前,百忧自解。乃是要摒弃朝中的小人,与小人共朝,惹一身灰,这是不能忍的,自己退隐于朝,任小人当道,是更不能忍的。“无思百忧”是因为现状的无奈,在这之中无论怎么思虑,都无法自拔于烦恼,要解决烦恼,不能混迹于小人恶事中,唯有改变现状,大道得修,小人得除,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思虑。

人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多出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面对这样的烦恼通常很无奈,想不通,想不通为什么理所应当的东西却不能实现,带着这样的烦恼,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退避,放弃理想也放弃现实,一种是暂时不去理会烦恼,选择合适的行事方法,正道而行,虽则凭一己之力有很多事不能为,在一种坚韧中烦恼自解。我想《无将大车》里要说的是后者。

推车慧来满身灰,忧心导致心病累,这种人生感慨饱含着沉重的挫折感,发出这般感慨,既是劝解自己,又是劝戒他人二不要自寻烦恼,不要去做劳而无功反受累的事。但是,人生来似乎就总在参与和逃避的悖论中循环,似乎这摆脱不掉这样的尴尬局面。参与吧,费劲费力,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不仅得不到好报,还经常招来不满、非议、妒忌,结果是羊肉没有吃到,还慧来一身臊。逃跑吧,又总想以某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甘心通这江湖,逍遥山林,虽然身在江湖,心却在朝廷,家事国事天下事尽入梦中来。

也有被迫参与的时候。车在那里,你不得不推。非推不可,明为会惹来满身灰尘,还是得去推。被迫逃避的痛苦在传统中甚至不逊于被迫参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患意识总如幽灵一样随时都如现,虽然有车,就是不让你推,不让推则无比失落和烦恼。

不即不离的超脱状态在实际当中虽然很好,却难于达到。我们很难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不可能只看路不拉车。看路就会有忧虑和恐惧,拉车也会有招惹是非麻烦的可能。如何是好,似乎并无标准答案。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甘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功成身退,有人急流勇进。在无可选择之中仍然有选择。

佚名



赏析

    

《诗经、小雅、无将大车》,历来被解释为行役劳顿者在途中的忧思,或为诗人感伤时乱,也有说是对统治者劳役的控诉。

我认为这是误读,而且误读了两千多年。

读《诗经》,不应忽略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汉以后流行的都是经过孔子删削的版本。孔子删削《诗经》,就是以此为手段,更好地宣传和普及儒学。总体而言,儒学是一种“入世”学问,对世俗政治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鼓励投入参与的。反观现在的《小雅》,却多是些哀叹抱怨之作,总体取向无奈落寞,这不应是孔夫子删削的初衷,也与儒家的思想观念不符。

对《诗经》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风》是面对民间的,有着“正风气”的功用;《小雅》是面对士人的,有着“励志气”的功用;《大雅》和《颂》是历史和文化,有着“继传统”的功用。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也这样说:“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所以,把一篇关于“拉车吃尘土的役夫”的诗作收入小雅,首先就会让人产生编辑上的疑问;再就是通过注释解读诗作之后,总觉得不着边际,这首诗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按照通常的解读,这首诗的大义是:人拉牛车(也有释为人不用拉,只是跟着牛车走的),尘土飞扬,心事重重,是会得病(和加重病情)的。当然,后世的腐儒们也不会满足这样的无稽的解释,于是借重“微言大义”,动用“春秋笔法”,力图使此诗“高尚”起来,其主旨不外乎“自身罹难”和“忧国忧民”,大致可类比屈原的骚体。但只要脱下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外衣,这首诗(依照传统注释)给我的感觉总是不成熟的,就像是一个小孩子的作品,既牵强附会也幼稚可笑——一个人以拉牛车自喻,饱吸尘土又多思多虑,然后生病了,再然后病重了。这到底是想说明什么?无论从赋、比、兴的手法,还是从美学意境上,我都无法找到这首诗歌的支点,那么孔子当初选编它的目的又是什么?

最初我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不完整的,秦火之后,前朝典籍多有这种情况。通过仔细研读文本,我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它是完整的,而且很严谨,所采用的是一种循环增递的结构。日前读《论语》,突然有感悟,再回头研读此诗,对《无将大车》也就有了全新的理解: 

第一节:“无将”是没有驾驭(或译为“没有方向”亦通),引申为不使用或废弃的大(牛)车。

废弃的大车,就会生尘。

要心胸开阔,不要总想那些烦心事,人总那样是会生病的。

第二节:废弃的大车,灰尘布满(冥冥),心如果不专一,就会导致思绪不明(熲,通炯)。

第三节:废弃的大车,灰尘遮盖(雝,通壅),越是胡思乱想,就像灰尘加厚,失去本来面目。

总义:君子敏于行,大车不走就会布满灰尘。天下多思多虑(有各种学说),但最终殊途同归,都要回到中庸的大道上来。只要把这一点想明白了,心灵就不会受到蒙蔽。(君子敏于行、天下多思多虑、天下殊途同归,这些都是儒学的基本思想)

如此,本诗借物喻理,解惑授道,比兴得法,深入浅出。

读史典,尊重传统很重要,但破除迷信同样也很重要。有时正是那些厚重的传统附加值阻碍和误导了我们正确的阅读和自我体验。如果能打破传统和回归文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佚名


赏析

       

所谓‘短诗难解’,因为短诗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太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臆想导演出无数个解释。此诗歌也是如此。“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的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百度百科如是说。但是基本的历史环境和境况条件还是要尊重的,所以现代人的带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的解释我是不接受的,劳动人民的民歌说我也是不接受的,因为《小雅》的特质限定了它绝不是劳动人民的歌,而是上层社会的诗。

朱熹认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诗集传》)语颇笼统含混。说了还似没说。《毛传》的:‘《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幽王之时,小人众多。’把小人引入诗歌似也有自说自话之嫌。在我理解,这似是大夫提醒自己要自重,不胜大任就要自知之明,或者干脆就不要去任,别去自找麻烦的诗歌。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不抱幻想的体现。让我们这样去读此诗歌,看看能否读通。

无将大车,祗自尘兮。无思百忧,祗自疧兮。不要去将领大车,那只会自惹尘埃啊。不要去思考太多的忧虑,那只会给自己找病害呀。将,本义:将领。大车,当然是比喻大任。这时间最好不要去任要职,因为天下已打乱,你是无法挽回的呀!不大任自然就不用去思百优,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也。不百优自然百病无也。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熲。不要去将领大车,那维有尘嚣甚上。不要去思考太多的忧虑,那样是不会出来丝毫光亮的呀。意思是即使担心百倍也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祗自重兮。不要去将领大车,那维有灰尘壅塞蔽日啊。不要去思考太多的忧虑,只有各自珍重为好呀。

诗歌里并没有任何表示自己不能胜任,而是不断地提醒不要去任。看来应是对现实失望所致,即使能胜任也不去了吧。这里体现的是士子之心的向背倾向,那个社会失掉了民心也失掉了士子之心,焉有不亡?乱世中,有的士子隐身深山避世,又有多少士子在‘无将大车’的诵咏之中避世闹市呢?这怕是诗歌的主旨,即,表现了那个动乱社会的官心背向。这种解释要大大好于《毛传》旧说动不动骂别人是小人的非君子做派的‘君子’解释。我想,不会只我一人这样解吧?若是如此,悲也!

《诗经》的解释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文人修饰和解释,越来越趋向繁杂牵强,好像如果解释的不够引经据典不够沽讯就不够水准似的。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简单自然的一面,把《诗经》解释引入繁杂歧途。本人想尽量避免这种趋向,也确实没有那么高深文学造诣,只好以最简单的方式去解读之。

佚名


赏析

 《毛序》说:“《无将大车》,大夫悔将小人也。”意谓自述其与“小人”共处的悔恨。然诗中不见此意,不过是“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这只是一首感时伤乱、忧思交集、聊以排谴的诗。

人生于世,总会有诸多无奈。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饱含着沉重的挫折感,并由此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推车惹来满身灰,忧愁导致心病累。这既是在劝解自己,又是在劝诫他人:不要自寻烦恼,不要做劳而无功反受累的事情!

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在选择中摆脱不掉一些尴尬局面:你要参与吧,费劲巴力,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不但得不到好报,还经常招来不满、非议和妒忌,羊肉没吃着反惹了一身臊。选择逃跑吧,可你又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能力,不甘心遁迹江湖隐退山林,即使是身在山林听松涛,也会耳畔犹响朝钟声,放不下世俗人间千般好,禁不住“家事国事天下事,历历在目入梦来”。

有许多事由不得你自己,你明明不想参与,但有时却逼迫你参与。车在那里,你不得不推,不推不行,明知会招惹灰满身,你还是得去推。当然,逼迫你去推的并不是外力,而是你自己的良知。因为在你的心里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患意识,这份责任感如同幽灵般随时都会在你的心间闪现,就是别人不让你推你也会自动上前,假如真要把你摒弃在外可能会让你更加失落和烦恼。

诗人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不要将那牛车推”,恰巧说明他对那辆搁浅的“牛车”很在乎,不然他就目空一切地仰着脑袋走过去了:牛车到底能不能上得坡与我何干?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其实就是逃跑主义,但我们要说:你逃得了吗?

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在这二难选择面前做出决断。假如决断是困难的,我们不仿采取不即不离的超脱,既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也不能只顾抬头看路不管埋头拉车。尽管抬头看路会有忧虑和恐惧,尽管低头推车会招惹是非和麻烦,但只要你心中坦然,任由他人论短长,人间自有公道在!当然,你如果没有这样的修养,那么选择其一也并非不明智,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人是“急流勇进”,也有的人是“功成身退”,可见在无可选择中还是仍然有选择的。

关键不在于怎么选择,而在于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即不要过多地想那些忧心之事。忧心的事儿何处无?“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凡是忧心事,都是自寻找。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像那个整天忧心“大儿子雨天晒不成盐、小儿子晴天卖不了伞”的老太婆,再一想“睛天大儿忙晒盐、阴天二儿好卖伞”,所有的忧愁不都烟消云散了吗?

忧愁不离身,还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过重了,过于在乎自己的存在了。孔夫子说:“仁者不忧”,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极淡甚至完全乌有了,自然就任何忧愁都不加身了,那个时候岂不快乐无比?这样就可以反消极为积极了,人生也因此可以奋发向上。

佚名


《无将大车》   [经·小雅·谷风之什]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译文:

“不要推那沉重车,只会落得一身尘。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会痛苦惹上身。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空灰蒙蒙。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会得病。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使忧伤更加重。“

关于《无将大车》的诗旨,历来争议很多:

一曰“周大夫悔将小人”说。《毛诗序》曰:“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

显然,这种说法穿凿附会,将诗解释为“周大夫悔将小人”,降低了此诗的格局。

二曰“行役者忧思之作”。这是宋代朱熹的说法,其诗集传》曰:“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解此诗也曰:“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

泊客一再声称:《诗经》的作者只能是士大夫阶级以上,对专家们言《诗经》有“劳者歌其事”论,从来持否定态度。就本诗而言,推挽大车者认得这么多字吗?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泊客不读注释,也不大能理解这首短诗呢。至于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解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泊客以为,这是为了解说而解说了。

三曰“感时伤乱”说。清朝姚际恒、方玉润驳斥了朱熹的说法。姚际恒诗经通论云:“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是,则为赋,何云兴乎?”姚氏解此诗诗旨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也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

深读《无将大车》,泊客认同感时伤乱”说。

何也?

一是作者当为贵族。理由不赘述。

二是对诗旨的讨论,关键在于对“大车”的看法。泊客以为,“车”就是在当今也是地位的象征,何况在三千年前,只有贵族才能有车的时代?虽然彼时“车”为“牛车”、“马车”或“舆车”。泊客以为,作者推车为比兴大有深意。坐什么车代表了一种阶级,也意味着官职。那么,作者其实就是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治理国家,服事君王。而绝不是什么“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劳动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

这样解释,诗旨、诗意豁然开朗。

作者作为一位士大夫,面对周王黑暗的统治、时局的混乱动荡,他忧心忡忡,力图拨乱反正。但他的政见,非但不被同侪所容,也不被周王所理解。他不但受到了排挤,甚至可能还遭到了打击报复。在本诗文中,“无思百忧,祇自疧兮。”、“无思百忧,不出于颎。”、“无思百忧,祇自重兮。”三句,与其说是劝解他人,毋宁说是作者自身遭遇的真实写照。于是,作者因而发出了“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将大车,维尘雍兮。”这样的感叹,有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自悔心理。

从诗文本身来理解。《无将大车》是以通俗的比喻,劝勉的口吻,提醒读者,不要多做多错,自寻烦恼,思虑过多,否则,只会增加自身的累赘和烦恼。而从实际的诗旨来看,本诗是作者自我的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读者从诗文当中仍能强烈感受到作者的忧世伤时之心。也难怪,周王有着这样的贤臣不用,周朝就只能走向衰败,被诸侯所轻视,所分裂。

故此,《无将大车》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是一位感时伤乱者唱出的自我排遣之歌。

◆  ◆  ◆  ◆  ◆  

诗经212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