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海鹏:历史科学大会我们成功了

 滁州162 2015-09-17
      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以来,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就一直没闲着,听各位学者做报告,跟他们交流,即使这样,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张海鹏依然没有疲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没等记者发问,张海鹏就一口气总结了本届大会的十多个“第一”:大会设置的四个主题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历史学当中的数字化转向”,这三个主题以往任何一届历史科学大会都是没有过的;大会、小会、研究会议、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等各种形式的会议加在一起,共有175场,为历届历史大会之最;各国学者提交的涉及到中国历史问题的论文超过了90篇,远超以往;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同时又设置了两个平行会议和五个卫星会议,这在以前的历史科学大会从来没有过;有好几百位志愿者来参与会议的服务,而且服务很周到,以往的历史会议中从来没有这种情况;新闻媒体广泛的关注也是第一,以往在欧洲举办这样的大会,一般只有学术性的报纸刊物才关注……这些“第一”,张海鹏梳理了一个晚上,兴奋到不能入睡。
      如此扬眉吐气、豪情外放,张海鹏是有理由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以来,中国的历史学者就一直关注大会的各种动态,也派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大会。即便是在国难深重的1938年,国民政府还是派出了胡适去参加了苏黎世的国际历史大会,为的是在会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谴责日本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历史学者除了继续参与每届大会,申请在中国举办历史科学大会也成了他们的一个心愿,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经历了几次申请历练之后,事情在2010年的阿姆斯特丹历史大会上终于出现了转机,当时的申办国只有中国一家,而即便这样,也还是有8票提出了反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济南这样一个城市,不知道从北京到济南的高铁只需一个多小时,更不知道齐鲁大地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张海鹏回忆说,“只有一家申报的情况下,还有8票反对,我当时心情有点不大愉快,我当时想如果这个会议否定的话,我一定会起来发表一个声明。”卯足了劲的中国人,最终呈现给参会的国际历史学者一个贴心周到的大会,来自各方面的点赞让张海鹏信心爆棚。
      中国学者如此看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骨子里重视历史的情结,“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人这样看待历史的时候,西方人是怎么看的?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中国人用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西方人用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这些我们都需要关注,因为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会有参考。”
      因为国籍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面对同样一个学术问题的时候,学者之间的看法往往会有分歧。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会议上,一位叫端木真的日本学者谈明朝的朝贡体系,讲中国的朝贡国,列举了朝鲜、越南、泰国,唯独对琉球避而不谈,“其实琉球从明朝初年以来,一直到1879年都是中国的附属国,1879年日本政府把琉球国灭了,把它改名为冲绳县,可是他在列举朝贡藩属国的时候恰恰就不举琉球,这从追求历史学的真实来讲是不合适的。”张海鹏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但这个“以史为鉴”总是带有一定的阶级立场,它是有一定的国家利益的,服从国家的需要,所以作为学者,在讲“以史为鉴”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看到历史学家论文背后的意思。(本报记者 李剑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