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小柴胡汤方证? 古今多数医家认为,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的主症。事实并非如此。小柴胡汤证,少阳病,是不同的概念。“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是指小柴胡汤四大主症之一而言。从“小柴胡汤方证要义” 表中不难得出结论。 一.小柴胡汤证的基本要义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是太阳病主要汤方之一,太阳病共有183条条文,小柴胡汤证就有12条,少阳病只有一条。在太阳病中,对小柴胡汤方的主病、主症、主脉、或然证及加减等作了详细阐述,当太阳病柴胡证不解转入少阳病时,柴胡证则已过半了。在太阳病条小柴胡汤证原文,冠以“太阳病”的2条,冠以“伤寒”的5条,冠以“中风”的1条,冠以“伤寒……中风”的2条。其“伤寒”和“中风”皆指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而言。少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并不全是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属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小柴胡汤证,既和太阳病有密切联系,又和少阳病有区别,把少阳病篇 “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与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对照分析,说明小柴胡汤证罢了,则是太阳坏病,也不是少阳病。 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方之一,从太阳病小柴胡汤证条文可见太阳病主症,却找不到少阳病主症。太阳病篇的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病未解,少阳病未现。太阳病篇的小柴胡汤证不是太阳病转入少阳病,都是太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并无少阳病主症。小柴胡汤出自太阳病篇,而不是少阳病篇;小柴胡汤的主症是太阳病,而不是少阳病。 2 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不同
2.1 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的发病原因不同 小柴胡汤证的发病原因在太阳病篇明确指出:“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说明小柴胡汤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正气衰弱,使腠理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结于胁下。少阳病的发病原因,一是太阳病转入;二是外邪直中,又分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以上说明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的发病原因不同。 2.2 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的发病机制不同 “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争,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论述病机,一是正邪纷争,外邪侵入人体,正气抗邪外出,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所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是人体正气与病邪互相搏结产生的一种反应;二是外邪结于胁下,内连肝胆,波及脾胃,所以出现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凡此种种皆属于太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少阳病的发病机制是寒邪侵人人体之后,已基本化热,但尚未完全化热,病变多表现在上中二焦的头面胸胁部位,由于寒邪化热,灼伤津液,所以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以及头痛、发热等。 2.3 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的主症不同 小柴胡汤分为主症和或然证。主症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然证为:“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毂,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少阳病篇的主症,初期主要见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中风可见“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少阳伤寒可见“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的区别为:小柴胡汤证无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则没有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不欲食饮,喜呕等。目眩是少阳病所独有,小柴胡汤证则无此症状;阳明病篇496条虽可见“口苦咽干”但无“目眩”一证;少阳病的“头痛头热”为三阳所共有之证。但太阳病其脉必浮,阳明病其脉大,而少阳伤寒其脉则弦细,但三阳病邪传人腑时不在此列。 2.4 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治疗原则不同 少阳病有严格的汗、吐、下三禁, “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少阳病属于无形邪热,即没有太阳病篇的麻黄汤证,又没有阳明病篇的承气汤证,更没有痰涎和偏食等壅塞膈上的瓜蒂散证,所以少阳病即不可发汗,又不可吐下,否则会引起变证,误用承下则伤中气,出现悸而惊;误用发汗则损伤津液,出现谵语烦躁;而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并无汗、吐、下三禁的提法。根据兼证不同,可兼用汗、下等不同治疗方法,灵活性较大。 2.5 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误治后产生的变证不同 少阳病误治有两种变证:一是 “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二是 “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小柴胡汤证误治后有三种情况:一是吐下后柴胡证仍在。 “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二是误下,水热互结变成结胸证,或不与水结变成但觉痞满而不疼痛的痞证, “伤寒五六日……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粳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三是误治后成坏病, “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中与也”。本条是少阳病篇条文,所以是太阳病坏证,是因为承接了595条“不可吐下”前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小柴胡汤证。 3 小柴胡汤证的应用范围比少阳病更广泛
太阳病篇对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主脉、或然证及加减等论述得十分详细。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二条说明小柴胡汤的应用标准是只见到一个主症,便可应用小柴胡汤,不必其他症状全部具备;如果小柴胡汤证经过误治而其主症不罢,仍然可用小柴胡汤施治。说明小柴胡汤证的应用范围比少阳病更为广泛,不但太阳病有小柴胡汤证,而且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以及差后病篇和妇女病篇都有小柴胡汤证。这“一证”既可理解为能足够反映病机的一个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又可以理解为在相同病机,即枢机运转上相互关联的症状或体征的有机组合,并非单指互不联系的孤立症状或症状的简单相加,更重要的是指同一病机的病史、症状、体征、时间、空间、体质诸因素的高度概括,由于病邪每有多变,病情常有兼挟,柴胡证的四大主症可以有千变万化的组合,如果机械地理解“一证”就是某证,那就难免以偏概全,有悖仲景原意。 为什么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出现柴胡证,但见一证便可运用小柴胡汤呢?柴胡证见于太阳病“血弱气虚”之人,由于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而出现“往来寒热”等柴胡证,因此,在太阳病过程中,只要见到一个小柴胡汤主症,即为邪气“结于胁下,正邪纷争”的明证,故皆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或问:阳明、少阳、厥阴病、差后病的柴胡证,是否亦由“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致呢?从四者皆用小柴胡汤治疗来看,其与太阳病的柴胡证必定均有“正邪分争”的病机共性,但又有原则区别。 1.阳明病的柴胡证 阳明病的柴胡证,在少阳之邪未解,已兼阳明里实的情况下出现。
2.少阳病的柴胡证 少阳病的柴胡证,在正气不支、邪传少阳的情况下出现。
3.厥阴病的柴胡证 厥阴病的柴胡证,系在正气恢复,邪气由厥阴转出少阳的情况下出现。
4.差后病的柴胡证 伤寒愈之后的发热与一般的发热不同,伤寒愈之后正气已虚,根据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的治疗原则,小柴胡汤中的人参、草、枣扶正,芩、姜、夏祛邪,扶正祛邪二者兼顾,故小柴胡汤是治疗伤寒差后病发热较为理想的方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