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中的Mishkin_76 IS稳定,就以利率为目标;LM稳定,就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
在商品市场上,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总支出(总需求)),而利率则受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商品市场。 反过来,商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总收入→货币需求→利率)。这又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所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就是IS-LM模型。 利率→总投资(总需求)→总收入→货币需求→利率
商品市场:I代表投资(investment),S代表储蓄(savings) 货币市场:L代表货币需求(liquidity),M代表货币供给(money)
1.IS曲线(利率→总产出)
假设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消费支出a保持不变,上图a图b中的三个点,分别对应下图c中的三个需求函数:
点1代表利率最低水平,此时的计划投资水平和净出口量都是最高的,所以需求函数的位置也是最高的。当利率上升至i2时,计划投资和净出口都下降,总产出水平将至Y2。均衡点来到点2。 连接图d中的三个点,就构成了IS曲线,它表示在一定利率水平下对应的均衡总产出水平Y。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利率升高会降低总产出水平。
IS曲线包括了所有总产出与总需求水平相等的点。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商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在任意的利率水平下,IS曲线都给出了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产出水平。
虽然我们知道在给定利率水平下对应的那个均衡总产出水平,但不同的利率下会对应不同的均衡总产出水平。所以要知道确切的总产出水平,我们还需首先知道利率是多少。利率是由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的。下面,我们将要引入货币市场和LM曲线。
2.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总产出→货币需求→利率) 正如IS曲线代表商品市场的均衡(总需求水平=总产出水平),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货币需求=货币供给)。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现金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 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实际货币的需求MD/P,取决于收入Y和利率水平i。 →货币的需求与总产出水平正相关(收入的增加会使经济中的交易活动随之增加,这就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水平负相关(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越高,持有债券更能获得收益)。
在推导LM曲线时,我们总是假设货币供给量MS是固定不变的,不妨设其为—M。
上图a: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表明利率越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低,货币需求就增加。 当产出水平发生变动时,货币市场的均衡会如何变化呢? →当总产出水平为Y1时,货币需求曲线为MD(Y1),此时的市场均衡利率在i1。 →当总产出处于更高的水平Y2时,货币需求增加,但由于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上升使利率上升,来到i2。 上图b绘出了图a中三个点在不同的总产出水平下,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将这三个点连接起来就得到LM曲线。 LM曲线包括了所有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点。在任意给定的总产出水平上,LM曲线对应着一个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率水平。LM曲线向上倾斜,表示总产出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提高均衡利率。
LM曲线显示了在货币市场保持均衡的条件下,总产出水平与利率水平的各种组合。
3.IS-LM模型 下图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就代表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而在其他点上,至少有一个市场没有达到均衡状态。
尽管我们能够确定经济将会自发地趋向均衡点,但我们并不能说明当到达这个均衡点时,经济将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如果失业率升高,政策制定者会希望通过增加总产出水平来降低失业率,IS-LM模型表明,政府的确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达到以上目的。自二战以来,政策制定者总是试图在不引起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减少失业。 ·货币政策:对利率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控制。 ·财政政策:对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控制。
4. 导致IS曲线平移的因素 利率水平的变动,会使经济状态沿着IS曲线运动。只有与利率水平无关的自主性因素发生独立于总产出水平的变动时,IS曲线才会发生平移。 上一篇我们知道,会使总需求曲线平移,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变动的5个自主性因素是: ①自主性消费支出(a)的变动, ②计划投资(I)的变动, ③政府支出(G)的变动, ④收收(T)的变动, ⑤净出口(NX)的变动。
5. 导致LM曲线平移的因素 只有两个因素会引起LM曲线平移:①货币供给的变动,②货币需求的自主性变动。
如果保持总产出水平不变(YA不变),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量,使MS1右移至MS2,会使均衡的利率下降。LM曲线也随之向右平移。 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加以消除,直到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LM曲线向左平移。
经济中可能出现货币需求自发增加的情况。这种需求的增加不是由于物价水平、总产出水平、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的。比如,在物价、总产出、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债券回报率的波动性增大,使得持有债券的风险更大,于是货币需求就会增加。 假设由于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恐慌,使很多公司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债券的风险增大,人们就会抛掉债券,追求货币。上图b,在YA的产出水平上,这种自主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使货币需求曲线从MD1上移到MD2。均衡利率上升。LM曲线左移。 反之,自主性货币需求的下降,会导致LM曲线右移。货币需求的减少会造成货币供给的相对过度,利率降低。利率下降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货币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
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IS-LM模型的「利率」和「均衡总产出」的影响
越战时,美国军费开始剧增:
美国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右移。由于货币供给量基本没变,LM曲线没动。根据IS-LM模型,经济从点1移动到点2,GDP增加,利率升高。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1965-1966年,美国的GDP从3243亿美元增加到3433亿美元,3个月期国债利率从3.95%上升到4.88%。 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当提高税收以免经济过热,使IS曲线重回左方。而约翰逊总统认为提高税收来支持这场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战争是行不通的,因此直到1968年,税收仍未提高,过热的经济造成通货膨胀,利率也攀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上面我们知道,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能影响总产出水平。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影响的情况:
以前讲过,当美联储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并加以“钉住”时,不能同时保证「利率」水平。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时,这两者只能任选其一。至于选择哪个,关键是看其中哪个变量对总产出水平的控制更为有效。 在我们的IS-LM理论模型中,总是假设这两条曲线是稳定的,但实际中,由于自主性消费支出和货币需求的不确定变化,IS和LM曲线并不稳定,而是在时时移动中。要比较「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优劣,首先要考虑IS曲线和LM曲线,哪一条更稳定。 ①当LM曲线稳定,而IS曲线不稳定时,就以货币供给量为目标
央行希望的总产出的水平为Y*。由于不稳定的IS曲线在IS’和IS’’之间来回波动,货币供给目标LM*对总产出造成的波动(从YM’到YM’’),要比利率对目标产出造成的波动(从Y1’到Y1’’)要小,因此货币目标政策更可取。 →如果央行想使利率一直保持在i*上,它就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达到这一点。当IS曲线移到IS’’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超过i*),央行就会注入货币(会使LM曲线右移),购回债券,平抑利率。反之,当利率低于i*时,央行就回收货币(会使LM曲线左移),抛出债券,使债券价格降低,利率升高。在上述过程中,总产出水平就在Y1’和Y1’’之间波动。这种用固定利率水平调节总产出水平的货币政策,称为「利率目标政策」。 →如果央行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这种政策目标被称为「货币供给量目标」。这种目标会导致LM曲线保持不动,而总产出水平在YM’和YM’’之间波动。 所以,IS曲线不稳定时,采用「货币供应量目标」比采用「利率水平目标」更能稳定总产出水平。
②当IS曲线稳定,而LM曲线不稳定时,就以利率为目标
LM的不稳定性通常是源于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钉住货币供给量:假设央行希望将总产出水平固定在Y*,由于LM不稳定,它在LM’和LM’’之间波动。当货币供应量固定不变时,会造成总产出水平在YM’和YM’’之间波动。 →钉住利率:当采用以利率水平为目标时:当由货币需求的增加而引起利率上升时,央行就注入货币,平抑利率。货币供给的注入满足了货币需求的增加,在回到利率i*下,总产出仍为Y*。反之,当货币需求下降使利率也下降时,央行就回收货币,使利率上升。货币供给的减少匹配了货币需求的减少,利率仍为i*,总产出仍为Y*。 当用以利率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时,LM曲线不稳定性的唯一后果就是货币供应量也随之不稳定性,但利率却始终如一,总产出水平也平稳地维持在预定的水平上。
所以,当LM曲线的不稳定性大于IS曲线的不稳定性时,应当选择利率水平目标。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80年代有那么多国家的央行选择以利率水平为目标了,那时各种金融工具诞生,使货币需求变得不稳定,因此央行自然转向以利率水平为目标。
(这章作者述说的不算好,略过了许多关键的解释,有的地方比较模糊。我先暂记与此)
Mishikin暂停(至615),以后补完 下篇开始Mankiw系列
|
|